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城市群是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正值我国大力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个中部地区所处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中部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对三大城市采用区位商、加权变异系数等相关经济指标,比较其1999~2010年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可以预测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三大城市群在中部崛起背景下的政策选择.其政策目标是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中部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因城市所处的内外条件不同会形成城市间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城市规模。利用湖南各市的人口数据,讨论湖南省的城市人口规模体系及分布特征,表明湖南省城市规模呈现相对均衡的等级分布,并分析其首位度不高的形成原因。为了提高城市体系的整体实力,湖南提出了长株潭一体化和“3+5”城市群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地区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差异,市域内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差异显著。客观准确地评价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正确认识各区县综合实力,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度量和区划了兰州市域内八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俞蓉  伍洋 《金陵瞭望》2008,(13):32-33
近年来,南京基层党建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民情流水线”模式、区域党建工作“3·3”制模式、“党代表常任制”模式、“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各区县在基层的党建模式建设上不断探索、创新,开启了南京党建的一个全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分析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与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指标数据为样本,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线性、复合、增长等模型分析以及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比较研究。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区域集聚能力、创新能力、辐射能力和示范作用越来越强、规模以上工业规模越来越大以及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各区域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充分掌握其空间结构的演进特征和趋势。为此,运用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对1995—2020年间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分析,进而对其2020—2035年的空间结构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1995—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规模高位次区县发展程度较高,表现出较强的集聚能力,2020—2035年中位次城市发展加速,形成新的集聚能力;1995—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规模中位次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空间结构的全局相关性显示1995—2035年大体上分为“上升—降低—上升”三个阶段,说明各区县空间依赖性经历增强、降低、再增强的过程。局部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核心增长极需要加大辐射区域,雄安新区的初步发展,可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和绘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判别模式图定量分析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测算结果显示太原城市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最差,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优.将中部城市群39个城市分为6大类,协调度为正值的城市可分为三种类型: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双优型、经济效益基本协调型、生态效益基本协调型;协调度为负值的城市亦分为三种类型: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双低型、经济效益冲突型、生态效益冲突型.  相似文献   

8.
“3+5”城市群作为湖南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以一个整体的姿态带动湖南经济社会大发展。文章以衡阳市为主体,选取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出其在城市群中的排名,并对各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由此提出增强衡阳市城市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人口分县普查数据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区县人口普查公报相关数据,分析研究区域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时间和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表明:过去20年间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呈现“东高西低”分布,逐渐形成“城市各区低—周围各县高”的圈层分布模式,并具有低起点、加速增长的特点,老龄人口抚养比呈现出与老龄化系数变化相似的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抚养压力日趋加重。建议构建合理有效的区域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核心市区和周边区县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群实际情况,首先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据此对长株潭3+5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除长沙市和岳阳市处于基本集约外,城市群其它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上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与区域经济的差异高度相关;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20.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