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存有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说,道德之心是一创生实体,不仅可以创生个人德行,同时也可以赋予宇宙万物以价值和意义,创生道德的存有。这一思想在继承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阐发康德相关思想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存有论的创生主体,对智的直觉概念的诠释,特别是道德之心创生存有的称谓等方面存在诸多疑点。故深入分析存有论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缺陷,对于正确评价牟宗三的儒学思想并给予其一个准确的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为建构道德存有论,将先秦儒家典籍中的一些论述强行作存有论的解释。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先秦儒家尚不具备道德存有论的思想,故牟宗三此种做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当代新儒家中,牟宗三承上转下,在理论上表现特别突出.他将康德三大批判消融于中国传统儒道佛中,经由体系性的建构,成就了规模宏伟的“两层存有论”.其最大意义在于跨过了“逆格义”的限制,开启了活生生的觉知与思考.牟宗三的理论在根本上与“存有的连续观”的华人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对立于西方的“存有的断裂观”,进而表现在中西“象在形先”与“形在象先”的分野.  相似文献   

4.
对道德本心能够"自觉",这种"自觉"就是康德所不承认的智性直观,这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思想包含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如果我们不再像康德那样将"自我"规定为"我思"之"我",而是视为一种"真我",那么对于这种"真我"的"自觉"就是无法否认的.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哲学存有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牟宗三参照佛教的判教和圆教理论,从存有论的视角出发,以道家对有无的讨论为核心,判定西方哲学being问题是执的/内在的存有论,又从道生万物发展出一个超越的存有论,在道家玄学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哲学化(存有论化),完成了道家式的圆教中的存有论,重构了道家的形而上学,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的现代新儒学很重视对传统心性之学的继承与发展,他将心性本体视作“既存有又活动”的最高实在,以心性论去界说一般的人性论问题,并以“智的直觉”这一道德实践的工夫论作为把握“心性无限量”的基本方法,而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任务又促使了“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出场,从而构成了牟宗三现代新儒学心性论既“照着说”又“接着说”的学理倾向,标明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的现代新儒学很重视对传统心性之学的继承与发展,他将心性本体视作"既存有又活动"的最高实在,以心性论去界说一般的人性论问题,并以"智的直觉"这一道德实践的工夫论作为把握"心性无限量"的基本方法,而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任务又促使了"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出场,从而构成了牟宗三现代新儒学心性论既"照着说"又"接着说"的学理倾向,标明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借助于黑格尔的辩证发展的概念,认为儒家的天理、良知可以通过"良知坎陷"这种自我否定和发展的方法,由此开出科学和民主等,来消解康德哲学的二元论并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将超越和现实、道德和知识等统一起来。但与黑格尔不同,儒家的道德理想使他保留了一些终极的正面和肯定的价值,并仍然带有一些二元论的影响。但黑格尔却类似于道家和佛教,其所追求的是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超道德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第三期儒学一概念,原为“儒学之第三期”,首见于抗战胜利后牟宗三先生起草的《鹅湖书院缘起》,产生于当年鹅湖儒者群体之文化意识与文化反省。这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概念。牟先生将儒学第三期之发扬定性为一场我们这个时代“担负圣人型范下大事业”的文化运动。由第三期儒学文化运动所要树立所依据的“道德的理想主义”之大纲维与时代之需要,牟先生提出道统、学统、政统三统并建说。此是牟先生为儒学第三期文化运动确定的总使命、总方向与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从"道德的心"这个文化生命"本原形态"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和抉发。他认为,中西文化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西学东渐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破"后如何去"立"的问题上,他则提出一条更加注重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的哲学进路为:由不满于罗素、怀德海的形式主义或约定主义而至康德的先验主义或理性主义,再由不满于康德的先验主义或理性主义而至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或道德的理性主义。本文以牟宗三的《认识心之批判》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其哲学进路详论而缕析之,由此使他的这一学术进路的意义得到显豁,即既明了牟宗三何以终成为儒者,又使儒学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十字打开"。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以孔子“仁”的“觉”、“健”特性为逻辑起点,“践仁”以接契“天道”,并以孟子的“不忍人之心”,宋明儒的“仁心性体”释“仁”;不仅如此,他还把基督教的“上帝”和康德的“自由意志”比作“仁”,将“仁”视为生天生地的绝对形而上道德本体,并从中开出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外王来。这为后人研究“仁”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只有深入开掘儒家“仁”学传统,将“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并作出西学的创造性诠释,才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切实有效地为构建现代新儒学服务。  相似文献   

13.
道德优先论:康德与牟宗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为解决理性运用中的统一问题,依据逻辑确定实践理性具有优先地位;牟宗三则依据中国传统资源认为德行优先于知识。对两者进行比较发现,道德优先是康德和牟宗三各自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的必要前提;因而道德优先论之花开出的结果必然是有待实践证实的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4.
道体、性体和心体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构建的核心概念,是牟宗三构建"道德形上学"的理论支点。道体是形而上的根据,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的逻辑前提,性体是从道体养成心体的必要环节,是不同主体成德的内在根据,心体是具体化的性体,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道德之心,是人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只有从道体、心体与性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才能从先验的层面上理解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智的直觉理论在牟宗三哲学美学思想里居于最根基的位置。牟宗三首先分疏了智的直觉在义理上的儒家形态何所,其次从理论上说明我们确有此一种直觉,以及此一种直觉在我们生活实践里是可以证显出来,表明依儒家智慧形态言我们确有智的直觉一问题是真实的、具体的。牟宗三所分判演绎者,在义理上对建构由中国智慧而来的哲学美学形态具有非凡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智慧学”是康德对古希腊“哲学”意义的揭示。牟宗三通过“实践的智慧学”哲学古义的诠释,以及“哲学”与“教”统一性的证明,为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奠立哲学王国中的合法地位,为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和中西哲学的比较融通拓展出理论的地平。在“实践的智慧学”诠释基础上,牟宗三借鉴康德哲学对儒释道三教进行了现代哲学的建构,并展开“圆教判释”。牟宗三的“圆教判释”,是“实践的智慧学”意义上的“哲学判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康德和牟宗三在哲学可学与否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思考方式与解答途径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特性和欲达至的目的,即可明白为什么牟宗三把康德哲学作为中西哲学会通之桥梁,且康德哲学必须被超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熊牟师弟早年关于格物致知的辩争,代表两种关于中国经典的诠释方向,反映出两人对知识和价值关系的不同思考。这些辩争激发了牟宗三对知识论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对照熊牟各自晚年的哲学成就,考察这些分歧的意义及其在后来的补充、转折、递进等等关节,这些关节对当代新儒家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