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2008,(24)
仪式对于过年来说非常重要。人们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仪式"。在中国的"年文化"中,仪式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守岁、拜年这些"通俗"之外,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还有许多相异的习俗。年俗的核心内容是对"美好"的祈愿,而种种仪式也包含了人们许多儿时的回忆。  相似文献   

2.
正从汉朝开始至今的传统春节,几千年间经历过许多演变,被增添被删减许多仪式,但可能从未有一个时期像这短短几十年变化之大。如今"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劲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盛宴不再的春节,消失的鞭炮声等等,让我们失落于一些旧日仪式的泯灭,怀念曾经那因为仪式感而带来的层层叠叠的年味。所有的心情,都带着点"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怅然。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8,(36):9-10
仪式对于过年来说非常重要。人们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仪式”。在中国的“年文化”中,仪式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守岁、拜年这些“通俗”之外,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还有许多相异的习俗。年俗的核心内容是对“美好”的祈愿,而种种仪式也包含了人们许多儿时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外迁和回流     
正临近过年,朋友圈里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条公号的文章《二十年前的春节才叫过年,如今只能算放假》,好友在转发时评论道:哪有什么"年",不过就是和小伙伴们说,"下周见",况且还有各种"说见就见"。看到这条朋友圈内容的时,我会心一笑,深表认同。于我而言,过年也只是一个具有时间坐标意义上的假期,和假期天数相同的国庆节相比,无非是增加一些"吃吃喝喝"的聚餐,过年纯粹是多吃几顿的长假。  相似文献   

5.
杂说过年     
文刃 《老友》2008,(2):22-22
通常说过年,我们都是指的过春节。掐指数来,春节都过了六七十个了,可要我来说过年,却不知从哪儿说起。小时在乡下,老人们总是说"小孩子望过年","叫化子也有三十夜"。可见,过年在人们心目中有多重的位置。我们的那个乡村,当年很是闭塞、贫穷,但对过年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农历过年是大事。过一个文明、快乐、祥和的新年,孩子的参与必不可少。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礼仪渗透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孩子学一些年节礼仪,全家人欢欢喜喜过大年。要倡导孩子学习敬亲尊老之仪。仪式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少地方,祭拜先人和给长辈拜年是年前和年后的重要活动。带领孩子参加祭祖和拜年活动,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需要仪式感来精准营销,通过仪式感的策划,让人感觉这个城市跟你有关系,离你很近深圳说:我是奶茶店最多的城市。广州说:奶茶是我们凉茶传奇的续集。东莞说:我们奶茶店密度高,每一千人拥有1.42家奶茶店。厦门说:不谈风月,只谈奶茶。兰州说:我是西北奶茶之王。  相似文献   

8.
《成才与就业》2024,(3):52-55
<正>很多人都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普通平淡的日子常因仪式感而变得更有趣、更鲜活。这里,7名同学分享了各自生活中的仪式感,一起来看看吧——学会独处生日,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会在10岁、18岁、20岁、30岁等年纪隆重庆生,邀请诸多亲友相聚,我以前也这样过生日。但在20岁生日这天,我告诉自己要学会独处,于是没有选择与亲友一同庆祝,而是用一天时间,享受一个人的“孤独”时光,给自己一种特定的生日仪式感。  相似文献   

9.
开班仪式10月11日上午,由国侨办国外司和省侨办共同主办的"江苏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研习班"在南京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是江苏省侨办首次主要针对海外江苏籍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举办的,吸引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46位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参加。国侨办国外司副司长董传杰,省侨办主任钱兴荣、副主任季俊秋出席开班仪式。钱兴荣在仪式上作开班动员。他说,六十万江苏籍海外侨胞为家乡做出了卓越贡献,已成为江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江苏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以侨社为纽带,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8,(24)
现在的日子过得太好了,以致平时和过年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电视上轰炸式的"送礼"广告在提醒人们:快过年了。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会回顾过去过年的情景。说实在的,尽管那时很穷,但是过年的气氛倒是很浓的。这个浓字,要花费好多时间、好多精力,才能换  相似文献   

11.
过年琐忆     
木艮 《老友》2008,(2):23-23
人们常说"小孩子盼过年"。我作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过来人,深深感到两个社会的不同。解放前,兵匪成灾,民不聊生,穷人家小孩子盼过年,无非是企望能穿件新衣服、吃顿饱饭而已。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了,生产恢复发展了,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提高了,小孩子过年才真正有了"盼头",而且一年比一年  相似文献   

12.
正不知从哪天起,寒假见面,知道我是外地人的同事总是这般招呼,"过年回家吗?"我就会很幸福地笑着回答:"当然啦!"就这么一句简短的问候,让人倍感亲切!当得知我回家得辗转多地历经40来个小时的车程时,有同事不无同情地说"春运那么挤,票也不好买,在温州过年算了!""票难买也得回啊,回家就是为了找‘回家’的那种感觉啊!"这样的回答在  相似文献   

13.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书中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据说,很多国家的航天员们在出征前会有一些小仪式。比如说,“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出征前和战友一起拿出酒杯在开水里加了一滴干红,喝了壮行酒,还在自己住的宿舍门上签名留念。  相似文献   

14.
正日子跌进腊月,与老家人见面,最多的是谈论乡戏锣鼓了。"娃子哎!我今个儿可是受乡亲们委托,来‘刮'你了啊!""怎么?今年的戏又演大了?"我知道,老家人张嘴说"刮",一定就是过年村里的戏又演大了,不是又请了老师,就是又要添置戏装和乐器了。"那当然啊!今年村里人都搬迁住上了新楼房,那大伙过年不大‘弄'一回还行!"来"刮"我钱  相似文献   

15.
乐乐 《北京纪事》2017,(11):58-61
生于90年代之前的北京人,肯定对"下馆子"这个词儿一点儿也不陌生.在二三十年前,物质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下馆子"可是一桩彰显身份、地位的大事儿——一般来说,过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才会下馆子"解解馋".而说到北京最洋气、最局气、"老炮儿"扎堆的馆子,还得说北边的"老莫"和南边的"马凯".就是到现在,我爸和他的发小们,还对这俩馆子有着浓浓的情结——他们说,"下馆子"不单纯是为了吃饭,而是去体验那个年代的荣耀.  相似文献   

16.
正4月1日,春光明媚,第19届"日中青少年书画音乐交流大会"启动仪式在江苏省南京市青少年宫举行。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九州日中文化协会会长张晶等一行6人从日本来宁参加活动。江苏省侨办副主任孙彬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日友好在民间,尤其是青少年交流非常重要。我希望中日青少年能够通过这项文化交流活动加深理解,增进友谊。"张晶说,"日中关系好不好,民间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青少年的今天,是两国友好的明天",日中青少年的作品将分别  相似文献   

17.
朱云 《山西老年》2009,(4):23-23
每到过年,母亲便会早早准备一桌饭菜等着我们回去。她说:"你们平日里上班忙,一年也难得回趟家,过年了,自然要做些好吃的给你们。"母亲的菜烧得可是一流的,我总感到吃不够。  相似文献   

18.
"物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早在先秦时期,"物感"就以无意识的混融状态表现出萌芽之态势,春秋时期君子"比德"喻理思维模式的出现,为"物感"的发展奠定了艺术思维的基础。屈原的文学作品在吸收了楚地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内在情感投射到自然外物之上,借"物"而"感",推进了"物感"说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9.
正发红包,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之一。然而,如今这却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一大负担。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了102名市民。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今年共发出了超过1000元的红包,单个红包里最多放入超过500元的人也占了1/4。而红包的流向主要是家族晚辈。"红包负担",已成每年春节的一个老问题,舆论多有关注,但红包的厚度还是年年增厚,不仅成为年轻人过年的负担,也是很多家庭过年的负担,可以说,带有喜庆和祝福色彩的"红包"已经变味。  相似文献   

20.
过年(相声 )     
甲过年好! 乙您好。甲过年好! 乙您好。甲过年好! 乙您好——啰嗦! 甲我怎么啰嗦啦? 乙问好有问三遍的吗? 甲我没有向你问好哇! 乙那你干吗一口一个过年好的? 甲我是说过年真好。乙闹了半天你是说你这个年过得好! 甲可不是吗?过年好,好热闹;穿新衣,戴新帽;走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