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壮泰族群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的形成,因缘于壮泰同源.两个民族的先民原来共同生活在今广西等地,一直到东汉时期.他们分离的时间,主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开以后,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情况,与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三大民族集团的发展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孙宏开 《民族学刊》2015,6(2):69-76,122-125
中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南麓西起巴基斯坦,东到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孟加拉、越南等国家,分布着大约30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有的语言还跨境分布。他们与北麓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就是要对这一带的藏缅语族语言的种类、分布以及发生学分类的简要情况、分类的依据等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古代北方诸族及其语言的历史关系,考察了由丁零、东胡、肃慎等族系语言演化而来的突厥、蒙古、满通古斯诸语族之间的早期接触。文章认为,古代北方诸族及其语言、文化间的史前混合以及有史以来的接触与互动,是阿尔泰诸语族共同性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印度东北部的历史当属阿洪王国的历史.阿洪王国是十三世纪上半叶由侗台语民族之一支的阿洪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地区建立的国家.阿洪人的先民属中国古代"百越"族群,与云南傣族、缅甸的掸族有直接的族源关系.与周边的山地民族相比,阿洪人拥有先进的稻耕农业技术,并由于文字、宗教、政治、军事体制等因素,使其得以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人口比例、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变迁以及内部斗争的消耗,加上英、缅等外部势力的入侵,终于让延续了六百年的王国灭亡了.本文在探求阿洪王国历史的同时也对阿洪人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分析,审视他们是融入还是脱离印度的主流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三门塘四大家族的族谱材料、碑文与访谈材料,大致勾勒了谢、刘、王、吴四大家族的定居历史,以及三门塘村落的形成过程;族谱提供了家族血缘共同体的想象资源,与村落中实存于当下的建筑物,一同成为了不同姓氏空间的确认凭据.本文尝试将空间作为文化文本进行解读,突破空间的共时性,而将空间做一历时性的动态阐释,从而传达“空间界定历史”的学术意图.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革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不同的革命时期造就了极具时代特色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广西革命战士和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学习文化、生产生活、参军支援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其产生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可以在革命歌曲中研读革命故事,了解先辈壮举,弘扬革命文化,感悟革命艰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8.
黄词 《民族论坛》2012,(4):44-47
本文通过对湖北鹤峰三家台蒙古村的历史记忆——"清明会"这一节日的分析,阐明三家台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可以说从学科建立伊始相伴相随至今。几乎每位人类学家都关注仪式,因为它与人类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仪式之中,当然对仪式进行系统研究并在理论和民族志实践上多有创获的就更不乏其人。作为一个学科长期关注的话题,其成果可  相似文献   

10.
回族历史碑刻跨时长久,题材广泛,分布面广,数量众多.本文依据元代至1949年回族历史碑刻的发掘成果,试图从碑刻的内容分类、地域特色及文字演变分析入手,探索回族伊斯兰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印迹.  相似文献   

11.
有关沙陀都督府、沙陀族共同体、沙陀族姓等问题 ,学术界向来说法颇多 ,这些说法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本文依据史料认为 :唐初西域地区并无沙陀都督府建制 ;构成沙陀族共同体的基础是“沙陀三部落” ,不能把早期的沙陀突厥与尔后的沙陀族视为一体 ;沙陀族除沙陀三部落外还包含有其他民族成分 ,学术界过去只将李、刘、石三姓视为沙陀族姓与史实不符。沙陀族姓是沙陀族共同体丰富内涵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柳田国男与高木敏雄等人在大正二年 (1913年 )创办了《乡土研究》杂志 ,这是日本民俗学史的开端。为了在后边更好地介绍学术史 ,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日本民俗学研究的史前史。江户时期从江户时期开始 ,人们就注意到了庶民生活 ,现在仍然可以找到很多当时的随笔、纪行文等记录。例如关于年中行事、日常生活的记录 ,有以问答体故事写成的《尘添盐囊抄》、《广益俗说辩》以及作为岁时记的《滑稽杂谈》等。随笔中有天野信景的《监尻》、山崎美成的《海录》、津村正恭的《谭海》、高田舆清的《松屋笔记》、松浦静山的《甲子夜话》、根岸守信的《耳…  相似文献   

13.
1991年8月,西藏社会科学院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隆钦教史》一书,该书的编辑在简要介绍作者历史部分中,充分肯定了此书的作者就是宁玛派著名佛学大师隆钦绕绛巴.然而就此观点教内教外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从“简要介绍作者历史”的几个疑点分析入手,通过研究大师的生事,以及教内的一些观点分析,有理由确信隆钦绕绛巴大师并非《隆钦教史》作者.  相似文献   

14.
韩伟  彭钧 《中国藏学》2004,(4):122-123
随着《格萨尔》史诗搜集、整理、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格萨尔》研究逐渐走向规范化、学术化.新时期以来,《格萨尔》学逐渐受到中外研究者们的重视,成为一门显学.《格萨尔》学得以建立,是几代学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撰写《格萨尔》学史就显得尤为迫切.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的扎西东珠、王兴先二位藏族学者所著的《《格萨尔》学史稿》(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及时填补了这一学科空白,将《格萨尔》研究引向了一个更为深广的理性思维空间,再现了《格萨尔》学史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夫余是我国历史上东北腹地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共有近700年的历史,是汉魏之世东北地区盛极一时的大族和强国.本文以现有史料为依据,探析夫余与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朵儿边部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朵儿边”起初是一个氏族,后来发展为部落。11世纪初叶源于宝尔罕哈勒敦,辽代时迁徙到贝尔湖以东、以南地区;辽末时又迁至兴安岭以东、嫩江以西地区;金代初年再迁至嫩江以东蒲与路地面。辽代受上京道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金代受上京路的蒲与路管辖,并成为金朝的贡珠民,同时负责西部边境的防护任务。当时,朵儿边部一分为二,一支臣服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另一支与蒙古部对峙。1204年被蒙古部统一。蒙古汗国建立后,受(?)木哥斡赤斤封地管辖,建元以后成为辽阳行省的贡珠民。明朝初洪武年间归明。明嘉靖年间哈萨尔十六世孙爱纳嘎迁徙到嫩江东畔草原后,始称其部落为杜尔伯特部,从此朵儿边部再未见史载。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追溯当年西藏亚东商埠开市的起因、背景、过程及其后果,论述了亚东曾是中国近代史上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而产生的边境贸易市场的历史,认为在当今国家昌盛、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更要牢记历史,增强时代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西藏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全面论述了方块壮字研究的历史,展示了各个时期方块壮字的研究成果,并对各个研究者和代表作以及他们的观点、建树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总结了方块壮字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启迪后人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推进方块壮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土呷 《中国藏学》2003,(1):91-102
研究地处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区的传统建筑变迁情况 ,有助于丰富对藏族建筑史的认识。昌都地区的建筑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三次高潮 ,上至新石器时期 ,其间历经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明清时期 ,及至近半个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昌都建筑发展历史进入高峰。卡若文化遗址所揭示的新石器时期卡若先民的房屋营造方法 ,时至今日仍影响着昌都传统民居 ,而且深深影响着藏族建筑的基本样式。昌都地区近二十多年来掀起的建筑高潮 ,无论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上 ,还是在广度和深度上 ,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出现了以昌庆街为代表的一批符合藏式建筑审美情趣并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侗台语民族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主要以其中的某一个民族为研究对象,很少有从整体上来研究侗台语民族,特别是从它与百越、南岛语族之间的关系层面来研究。据研究,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中南半岛,南至东南亚诸岛,东方延至太平洋环形岛链的广阔地区,历史上曾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而侗台语民族则是这块辐射状的链环中的重要部分。侗台语民族不但是百越的重要成员,而且是百越的最直接的继承者。揭示侗台语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探求侗台语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历史关系以及内部诸支系的形成与分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