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网络、电信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出现了网络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新兴传媒载体,使新闻传播的过程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众及受众反馈四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提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期待意识逐渐消解中的受众已被新闻的碎片化传播所包围。  相似文献   

2.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质上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物质、技术、符号和人;传播新闻的媒介是比较固定的和专门的,而传播文学的媒介则呈现为多样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学有时本身就是传播的媒介,而新闻不具备这方面功能。文学传播中,更多的是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往往表现为交叉关系。中国古代传播文学的媒介主要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石,以及写本文学媒介中的竹、木、帛、纸、雕版、墙壁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电视文艺传播的角度对90年代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进行了解析,认为90年代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子媒介传播———主要是电视文艺传播的兴起有相当的关系。除了最基本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比较而言,电子媒介———电视在主动性、易解性、娱乐性、快捷性方面都占有很多的传播优势,所以它从某种程度上侵蚀掉了文学文本传播中的受众。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说,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媒介本身,受众,传播内容)负面影响,如图像传播的扩张,受众个性的被销蚀以及其自由选择权的丧失,传播内容的低俗化等。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具有非常强烈而自觉的文学传播意识,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看,他的传播意识涉及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方式、大众传播等范畴,这些均可在他的以《与元九书》为代表的诗文自述中得到印证.同时,白居易这种自觉的文学传播意识对于他作品的创作数量与存留数量均具有较为重要的主观性作用,并因此影响到他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媒介的竞争核心说到底是内容资源的竞争,新闻平民化传播是广播媒介争取受众,赢得竞争的有效举措,是一项改革创新。在新闻实践中,宁波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倾力打造民生服务类节目《新闻110》,提出了广播新闻平民化的途径和方法:在传播形态上,注重平民视角切入,贴近社会,贴近民众,强调与受众平等交流;在传播内容上,关注民生,为民众解疑释惑、排难解忧;在传播方式上,搭建与受众双向传播,互动参与平台,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融合进程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观念,在国际传播意识、信息公开意识及受众本体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强化;在其传播方式上,新闻解释权的竞争、直播方式及多媒体生产方式,有了新的突破;而社会化媒体,则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视与社会化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促使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中国人口网的信息传播现状,认为其信息传播多为自上而下的宣传,少平等温和的互动,没有发挥网媒的优势,传播方式还处于传统媒体信息网络化阶段,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技巧。为此,运用传播学理论探析增强人口计生信息传播效果的手段和途径,认为在人口计生宣传中有效设置议程,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并注意新闻信息的涵化,有助于正确引导计生舆论,提升计生政策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8.
如何认识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是近几年引起文化界特别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这种关注还起步不久,因而目前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这种文化属性的确认上,而确认的方式主要是以展示传播方式、传播符号等的文化印记为手段,并没有深究其根源。本文作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正是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而且,两者之间不是一种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而是积极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新闻传播在影响社会文化方面亦具有主动的姿态,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法。本文揭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文化性差异以及新闻传播中带有明显文化倾向的三种手法,并分析了新闻传播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媒介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传播领域后,其凭借传播方式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有效接收率,也使一些外界的受众能通过新媒体了解到最新的民族动态和风土人情,从而由过去的小众传播过渡为大众传播.文章探讨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带来的新内容和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对策,希望对增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为被传播对象而被传播,以及文学作为传播手段而传播其他社会意识。从发生顺序看,文学传播是源于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作家在思想深处从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作为文学活动的主体存在并充分发挥能动性。这样,就传播主体而言,作家就首先成为文学传播的主体。发展到后来,作家这种原创文学的传播主体逐渐表现出团体化倾向;另方面,文学传播还包括已经存在的文学的传播,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看,这类文学传播的主体主要有乐府及其嬗变的机构,即那些以学术或其他传播方式进行文学传播的组织机构或机关,如历代史馆、书院、书坊等。文学传播主体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因存在状态不同而有性质差异;文学传播主体具有不同影响力;文学传播主体所利用的媒体影响传播力度;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呈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1.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它与语言交际不同,在特定场合起到有声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了解掌握不同民族的体态语将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沉默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语言一样传递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但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在东方,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在西方,沉默行为则被视为一种消极、被动的反应。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学习、政治、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的文化定势,增强对东西方文化中沉默行为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3.
篇章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与话语交际有着不同的特征。本文以篇章分析理论和心理认知分析为出发点剖析篇章交际的特殊形式 ,试图解释篇章构建的理据 ,说明篇章交际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 ,具有互动性、顺应性、开放性及定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副语言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较之语言行为,副语言行为更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更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副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日语语言交际中副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以双向互动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用户置于信息生产与交流的中心,构建了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为广告传播开拓了新的媒介空间。多元化的自媒体应用平台为广告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渠道,也使自媒体广告发展出多样化的类型和传播形式,随之产生的互动传播机制需要得到深入研究。基于对传播学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自媒体广告形态及传播特征的现实考察,展开对自媒体广告互动传播机制的理论性研究。研究认为,在自媒体网络中,传者与受众关系发生了质变,这使广告信息的传播获得了包括媒介性、社交性和文化性等不同层面的动因,也因此给广告信息的传播形式和动态带来各种趋向的影响,使其呈现出碎片化、差异化、场景化和长尾化等特征,继而改变了广告反馈的应对及广告效果评估机制。自媒体广告的传受关系动因、信息传播动态和广告反馈、效果评估机制具有迥异于传统广告的互动特性和优势,这为自媒体广告互动传播的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中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沟通过程由参与者、编码解码、媒介、干扰和反馈五个要素构成。其沟通形式有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两种。学生的书面沟通方式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多媒体演示以及在案例课程试题中的案例分析答题等。但在案例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形式是口头沟通,它分为课堂演示和课堂讨论两个方面。实现有效沟通,要因不同的教师、学生、以及案例内容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化传播形式发生深刻变革,媒体具有了介入社会的巨大力量,与人类互相产生深刻影响,这使得大众传播研究不可忽视,成为文化研究的主战场之一,我们应当正视这种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自由及其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自由及其规制是网络传播伦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揭示了网络传播自由的技术和文化背景,阐述了规制网络传播自由所引起的争论,探讨了网络传播自由的规制方式.  相似文献   

19.
日常口头交际大都是应时即景的,因而,人们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一般难免会表露出这样那样的迟疑行为.文章通过实例探讨迟疑行为的成因、形式和功能,从而说明迟疑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种权宜之计,更是一种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性”与“传承性”是民俗艺术的内在属性.民俗艺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在外部表现为具体的民俗艺术形态(能指),在内部蕴藏着民俗文化信息(所指),民俗艺术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其符号意义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间的流通和共享.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所采用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分别对应民俗艺术的口承类、表演类、造型类三大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