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比较分析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中的"斗阎王型"类型故事的异文,从民俗学角度探讨了故事异文中出现家乡风水传说的成因,阐释了恋乡的家园情感是家乡风水传说复合于类型故事的原因所在。并进一步剖析了故事只有契合民俗心理才能得以传播的故事讲述规律,以及民俗对民间口承叙事的形成与传播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
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是重要的,但让物质生产与精神安适同步,即让民俗主体获得精神上的安顿更是第一重要的。克服民俗保护中的“术”性,以更高的智慧即老子大道无为自然的精神让民俗主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才是可持续的出路。或者说,在“后文明”的层面维护民俗的心脏,让它有自主心跳,变静态断片式保护为动态“民俗场”的整体性保护,才是民俗可持续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提要]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析海南“春游”民俗现状,发现其存在以下现实困境:一是乡风民俗组织者倾向于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二是乡风民俗传承非理性依赖技术,三是乡风民俗外形与内核趋于同质化,四是乡风民俗过度追求有序而摒弃无序,五是乡风民俗承载组织与受众者的二元对立。这些困境也是当下乡村习俗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改造旧俗、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启示,包括民俗活动中将针对叙事与宏大叙事相结合,乡风重建中寻求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交融,民俗仪式中兼顾传承精华与特色个性,民俗活动中善用熵值理论平衡无序与有序,民俗承载组织的发展和个体需求相结合,以重塑乡风使其能适应新时代人们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进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中人为制造了一例关于“转运珠”的“伪民俗”事件,分析这则利用了汉族传统民俗素的谣言在这个蒙汉语共用的双语社区以蒙汉语杂糅的形式传播的过程。从民俗学角度解析该语言民俗活动在亲属社会网络中发挥的功能,阐释民众趋利避害的民俗心理是谣言得以传播的重要心理基础,通过语言民俗的考察侧面论证了农区蒙古族村落是一个蒙汉文化高度融合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5.
从中日建筑民俗的变迁中,体味两种文化背景所铸造的民俗特征及所构建的文化空间,有助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从"龙"、"气"等风水理念之差别入手,对中日建筑民俗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展示出我国两大风水流派"形势宗"与"理气宗"的吉凶观念;对照证实主义的科学方法和自然生态景观理论,剖析两国建筑民俗变迁、发展的要义及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风水"在中日建筑文化中都有着长久的传承,应该给"风水"一个生存的空间,留待进一步研究和感悟。民俗中的"玄学"部分,其中有些神秘文化现象虽至今仍未能以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但其与"科学"并非一定存在矛盾,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妨令其共存。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自死窑的田野调查和传承人的采访,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老人自死习俗"是基于原始巫术思维而形成的民俗信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其历史起因上的食物匮乏说,由这一认识引起的价值判断上的野蛮、不孝之道德说,是对该习俗的误读。解释"老人自死习俗"本质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学,而不是伦理学;依从于民俗信仰的老人自死习俗没有因社会的主流文化进入文明时代而完全消失,而是在一些地区、某些民族中以不同的方式延续至今。自死窑及其传说是具有世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百年”交汇之际提出的重要论断,意在要求全党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应立足于“两个大局”。民族工作作为“国之大者”,只有站在“两个大局”高度去谋划,才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在实践上增强持续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工作大局中处于基础地位。要把抓好一条主线、聚焦两个群体、守好三个阵地、处理好“四个关系”、增进“五个认同”作为高校民族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实相是大乘佛学的标志性概念,是蕴含于事物之中的真实本质,与无相、真如、涅槃等概念同义,与缘起性空学说有关.物自身是康德哲学中的奠基性概念之一,它作为一个消极的本体是认识的界限,认识一旦逾越此界限推进到无条件的世界,总体就会导致二律背反.实相与物自身都是与现象相对的概念,但二者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方面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旅外游记记录了作家们在迈向世界的过程中真实的心理历程。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此做考察,则开启了一扇观照旅外作家文化心态的窗户。文章以来新夏《两个雅典城》为例,剖析旅外游记中的东方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现在流传着不少译本。文章以理雅格和辜鸿铭的两个《论语》译本为依据,选取译本中"仁"和"礼"两个核心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翻译目的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翻译目的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译文,翻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文语言表达的选择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西方语境中,"反本质主义"思想在两个向度上影响着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一是以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对抗形而上学哲学的思路;一是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家族相似"的概念考察思路。反思二者,更加明晰文学本质作为一个价值问题的存在,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化研究,在如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作出民主多元的文学理论建设才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是在百年奋斗中锻铸的价值体系与精神品格。从理论逻辑维度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重视的“党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修养”相结合,形成党性修养理论机理;从历史逻辑维度看,党性修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的根本遵循和根植于中国人血脉深处的德性自觉;从实践逻辑维度看,“两个相结合”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提出了根本的内在要求与明确的实践进路。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实践中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锤炼坚强党性。  相似文献   

13.
《午间女人》中的海伦娜本是一个聪明伶俐,坚韧顽强的姑娘,但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人生变故后逐渐失语,变成了一位心盲的女性;《金锁记》中的姜长安本是天真烂漫,单纯质朴的少女,因始终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戴上了心的枷锁。女性身份是这两个人物形象最显著的共同点,也成了解读她们悲剧命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河北省杨乡高速公路临时征地中两个个案抗争过程的比较研究,发现抗争者的身份特征、所处环境、抗争动机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影响着他们在抗争过程中的遭遇与抗争利益的获取.在此基础上,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农民内部抗争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面临的共同的外部结构压力,探讨当前中国农民对于抗争的认知与农民抗争的实质,揭示农民抗争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