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借助于北约的实体媒介,德美的合作基础向来比较稳固.德国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害怕反恐扩大化将激起伊斯兰世界的激烈反弹,进而引发一场真正意义的文明冲突.在今后的德美关系发展历程中,德美之间还会有矛盾,但不是实质的矛盾,充其量就是德国为使美国对其充分重视适时提出的一些抗议而已.  相似文献   

2.
在一系列双边条约的基础上,1972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作关系开始确立。对民主德国而言,两德来往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危害了国家的长期稳定。但两德合作有利于世界与欧洲的和平,也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法作为德之实现的辅助手段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它包括有三方面的内容:国家政策、皇帝诏谕和通常的法律。这三方面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践都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在传统社会中,由于法服从于德,亲情支配理性,使得法对于德的实现也产生过消极作用。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德法关系的历史嬗变中所表现出的由离德到辅德的转变、德法合一到德法分立格局的形成以及由宗法伦理到公法伦理的过渡等特征,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德与法的关系以及实现法在道德价值现实化中的积极作用,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向何处去,这是欧洲各国尤其是德法两国政治家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德法关系是关键.鉴于德法两国仇怨的历史及二战后欧洲局势,阿登纳提出德法和解与欧洲联合的思想.德法和解不仅有利于欧洲的安全与稳定,而且是刚成立后的联邦德国取得独立主权、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欧洲一体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纷争,这场危机不仅仅是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它还使德美关系面临最现实和最严峻的考验。危机期间的德美关系处于战略困境和同盟困境这两重困境之中。在面临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战略困境时,美国的决策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开展对苏谈判,面临考验同盟可靠性的同盟困境时,联邦德国则决定了美国可以作出让步的限度与步伐。  相似文献   

6.
萨尔问题是二战后德法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 ,牵涉到德法和解和西欧早期一体化的各个环节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本着德法和解的原则 ,充分利用冷战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 ,开展灵活的外交 ,圆满解决了萨尔问题 ,并大大促进了西欧早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1990年10月3日迅速地实现了统一,从当时的情况看,似乎完全是东欧剧变导致的结果。本文认为,东欧剧变只是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外部因素,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促成德国的统一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两个德国重新实现统一,应该看成是两国人民的民族情感的再度融合。民族情感是实现两个德国统一的重要内部因素,是推动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强大动力;即使没有东欧剧变,两个德国最终也会实现统一。而两德关系由彼此对立、封闭、隔绝状态到友好交往、合作以至两国的民族情感逐渐得以融合,完全得益于两德关系《基础条约》的签订。《基础条约》为改善两德关系和实现两德统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基础条约》促使的在两国人民共同的民族情感维系下的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合作以及要求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即使有东欧剧变这一外部条件,两个德国也不可能迅速地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8.
1989——1990年,德国统一形势臻于成熟。联邦德国总理科尔顺应潮流,采取了坚决而灵活的政策,在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内,科尔凭借联邦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坚持“以西统东”,首先促使民主德国实现了多党制,尔后实行两德的经济统一,最终迫使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对外,科尔在苏、美、英、法及波兰间展开了灵活的多边外交,尤其是通过作出安全上的承诺及提供巨额的经济援助,化解了苏联的反对态度,为统一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1990年10月3日迅速地实现了统一,从当时的情况看,似乎完全是东欧剧变导致的结果。本文认为,东欧剧变只是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外部因素,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促成德国的统一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两个德国重新实现统一,应该看成是两国人民的民族情感的再度融合。民族情感是实现两个德国统一的重要内部因素,是推动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强大动力;即使没有东欧剧变,两个德国最终也会实现统一。而两德关系由彼此对立、封闭、隔绝状态到友好交往、合作以至两国的民族情感逐渐得以融合,完全得益于两德关系《基础条约》的签订。《基础条约》为改善两德关系和实现两德统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基础条约》促使的在两国人民共同的民族情感维系下的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合作以及要求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即使有东欧剧变这一外部条件,两个德国也不可能迅速地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及管子学派根据当时礼坏乐崩、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社会实情,提出了德法并重的治国思想.<管子>认为德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包括礼、义、廉、耻、仁等众多道德范畴,又具有道德、品行、施惠于民等具体含义.<管子>对德、法两者关系的处理,既不像儒家那样重德轻法,也不像法家那样重法轻德,而是提出了德、法并重的思想.它既吸收了儒、法两家治世的长处,又克服了两家的短处,因此才有德法并重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德法两国间从中世纪开始的频繁战争 ,给两国乃至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 ,从近代以来 ,人们开始探索通过欧洲联合的途径化解法德之间的仇怨。 2 0世纪 5 0年代上半期 ,德法两国终于在欧洲一体化的框架下走向和解。德法和解是推动欧洲联合的主要因素。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发展则是德法两国取得和解的惟一可选择道路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促使国际商事往来日益频繁,为了促使良性国际商事关系的形成,各国政府在推动国际商事关系发展的同时,必须调和个体利益、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1949年的德国《基本法》确立了不可让渡的人权保障原则,并引入"永久保障"(Ew igke itsgarantie)条款;1961年的德国《对外经济法》规定了对外经济自由原则。德国《基本法》和德国《对外经济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在维护国际商事关系有序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在国内层面而且在国际层面提供了人权保护,使个人自由和公民基本权利在国际商事关系中与在国内具有同等的地位。德国法的规定对各国构建良性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保障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对西占区德国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再教育"运动,试图用西方民主价值观对德意志民族进行思想改造和政治教育。这场由英国首先提出,美、英、法共同推动的"再教育",对后来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思想上很好地对西占区德国人进行了民主的文化启蒙,也为后来联邦政府主导的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战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反对民族的分裂 ,并为德国的统一进行过努力。然而 ,他的德国统一思想与联邦德国倒向西方的外交战略是一致的。因而 ,他争取统一的努力反而加剧了德国的分裂 ,其原因主要是德国统一的主动权掌握在美苏手中 ,同时也与阿登纳依靠西方、敌视东方的统一政策有关。尽管阿登纳的外交战略使西德获得了主权、复兴以及稳定 ,但其统一政策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德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德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伴随着德国大学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终身教职制度是德国大学学术自由和学术繁荣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随着国内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制度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批判,联邦政府和大学为此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改革,这些对我国大学不断深入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布什主义"是人们对布什领导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戏称。这种战略概括起来就是"先发制人、保持优势、单独行动"。美国在转变国际战略的同时,布什的对华政策也从克林顿时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焦点,更是美国政府用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王牌,2004年6月以来,美国的对台政策或明或暗地发生了微妙变化。一方面扮演着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一方面不断给台湾发出各种错误的信号。中美关系目前正进入一种危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与国际银行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0 9年 5月 ,美国与英、法、德三国一起组织四国银行团 ,共同参与湖广铁路借款。此后 ,四国银行团又与中国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 ,引起日、俄两国不安 ,凭借与英法的特殊关系 ,日俄也加入银行团。六国银行团内日俄同美国之间的矛盾日趋暴露。当银行团同中国签订善后借款合同时 ,威尔逊以借款条件有损中国行政主权为由撤消美国对善后借款的支持 ,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一战结束后 ,德国战败 ,俄国发生革命 ,英、法资力大不如前 ,银行团实为日本控制。为了限制日本单独对华借款 ,美国以政府名义发起成立新四国银行团 ,并掌握新银行团领导权 ,试图由它控制对华借款 ,但最终也未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因素在增长,两岸关系的负面因素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台独”的失败与美国支持台海地区和平发展的大形势,促成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氛围。目前,两岸关系已取得了好的开端,但是和平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切实面对。  相似文献   

19.
中美关系在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跌至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化使中美之间共同的利益基础消失 ;冷战思维的惯性导致“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的出笼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严峻对立 ;美国内新保守主义的得势及国会强大的反华势力等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苏关系的演变与苏德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由于苏联极需避免两线战争,全力西顾,日本亦有避免转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以确保南进之暂时考虑,两国通过谈判缔约使关系得到了改善.苏德战争形势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待机北进的计划,日苏关系虽受到动摇却未陷入破裂.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导致日本在日苏关系中陷入被动的外交地位,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