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且结构复杂的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克服中国元素少、只注重文献诠释而忽视对"活着"的传统的考察等倾向。儒学价值的当代转换及其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应注重从文本到现实,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的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脉络,使理论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继承和弘扬儒学的道德自觉等精华,要以确立现代法权人格为前提,凝练核心价值观应着力于人格的修养与社会正义的互动,儒学传统中的仁爱、和谐、责任、自强等理念可以与公正、民主、信用等价值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同时带来了人的分裂和异化,也因此产生了和谐人格的构建吁求。西方"和谐人格"思想源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中国人和谐人格塑型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人现实人格发展的理想目标;中国人"和谐人格"的构建需要在中西现代性语境比较之中,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与文化传统展开。  相似文献   

3.
基于古代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的历史考察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的视角,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伦理权威丧失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古代主宰之天的现代伦理权威丧失,历史震荡冲击了儒家核心伦理的道德权威,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尚未完全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三种原因造成了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伦理权威丧失,使中国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化人格学的代表,林顿主张人格是文化的产物,人既具有与社会价值体系一致的"基本人格",又具有反映身份群体价值的"身份人格",但总体上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作为存在主义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拒斥社会对人的奴役,注重个体人格。林顿突出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铸造作用,别尔嘉耶夫则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前者注重外在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后者注重人的内在特质;前者注重对当下社会人格的具体描绘和阐释,后者则注重个体人格的独立和养成。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与大众文化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90年代中国的大众文化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同时,社会文化形态也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转型;从价值体系上看,则由以群体为本位的文化模式,向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体系转化。对大众日常生活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传统因素减少与现代因素增多的过程。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必将为我国宪法的实施提供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条件,从而促进我国宪法的良好实施。  相似文献   

7.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的时代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转型中,这个主题深化为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又兼具现代性的文化人格的塑造。林语堂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体现出来的文化人格,应该融汇中西文化,既有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由独立,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和优雅,是由中国自身成长起来的理想的现代文化人格。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文学所思考的人的问题,必然包含了中外文明冲撞下文化人格的现代性构建。林语堂所做的文学批评是对"人的文学"在人格健全和文学现代化这两个维度上的延展掘进。  相似文献   

8.
路遇 《东岳论丛》2002,23(2):5-12
生殖崇拜是传统生育文化的源头.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生殖崇拜文化逐步向传统生育文化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便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传统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早婚早育、高出生、重生男、轻生女的"早、多、男"的生育价值体系.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厚重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对传统生育文化应当批判的继承,不应一概否定.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型大体经历了两大阶段,一是转型的萌动期,这个时期从中国近代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二是转型的进行期,这个时期从1949年至今.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观念生育文化层面的,有科技生育文化层面的,也有处延生育文化层面的,对诸多不同程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应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价值体系的彻底转型和更新,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从社会的横向来说,这种转型是从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从历史的纵向来说,改革的成功、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对既定的传统价值体系进行认真的改造整合,形成具有现代素质和中国特点的新型价值体系。目前改革所遇到的最强大的阻力,便是来自这个远未彻底改造转型的传统价值体系,正是它在影响着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剖析一下历史形成的传统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忠武 《文史哲》2002,1(5):106-112
国民人格即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格 ,它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本质联系 ,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现实国民人格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 ,但在目前低能人格、双重人格、依附人格、片面人格、病态人格、从众人格、拜权人格现象仍大量存在 ,因而必须加以改造以促使其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国民人格转型的目标模式是塑造国民理想人格 ,为此必须认清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与设计原则、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体制与塑造机制以及改造现有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五十年 ,中国国民人格经历了传统依附人格、理想圣贤人格、现实边际人格和现代新型人格四个阶段。其中 ,理想人格的形成是将革命道德扩展到全社会的必然结果 ,是一种超现实的历史飞跃。对 5 0年中国国民人格的反省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创建 ,因为 ,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格的现代化 ,以旧人到新人的飞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国民人格的塑造既要合理引导 ,又不能超越现实  相似文献   

12.
当前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时期 ,这是社会经济运作方式的现代转向 ,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型态的转换和大规模地引进技术、管理及思想、文化、教育 ,中国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也处在艰难的转型和求索之中。各种思潮纷然杂陈 ,新旧价值冲突混合 ,中西观念相互激荡 ,社会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传统价值体系已经崩溃 ,而新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当此之时 ,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 ,群众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与商业化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人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重构现代社会道德人格 ,就必须注重人文素质的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对塑造现代社会完善的道德人格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 ,在经济上表现为由传统自然经济 (包括它的变形———计划经济 )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社会组织形式上表现为由传统共同体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型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由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 ;在文化观念上表现为由传统的专制———奴性文化向现代的民主———自主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现代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同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共同体社会相比给个人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空间、机会和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践行存在着客观困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逐利情结、道德教育与道德践行相脱节、道德践行的免责困境、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道德生活脱离社会根基等。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是实现优序良俗的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因此,克服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客观困境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管宁 《江汉论坛》2001,(11):78-83
本文认为,新时期小说知识分子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姿态发生过三次流变一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期,其人格姿态体现为道德理想、价值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一致性;二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格姿态普遍表现为价值取向的迷惘和精神世界的幻灭感;三是90年代中后期,则向世俗化转变,其情感态度、道德理性和价值观念表现出与商业社会价值体系相融合的趋向.文章对这些变化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作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解决现代社会精神迷失,道德失范的一剂良药;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必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相似文献   

18.
低碳社会的构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理念密切相关。文化以其独特的信仰和信念倾向、伦理道德判断、价值标准的考量渗透于经济、科技等活动中并为其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发展,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政策优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文化领域的变革,通过强化低碳文化理念的社会认同、深化低碳文化理念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等途径,实现由"控制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转型、由"唯经济主义"向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转型、由"消费主义"向低碳节俭理念转型。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很久以来这是个被人们忽略或无条件认同的问题.对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回答,牵扯到对什么是现代条件下的文学价值问题的认识.原来讲中国现代文学,一般只注重作家作品、思潮和流派等,但假如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到中国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变迁历史中来考察,人们将有新的考察视点,这就是现代文学有着自己的文化逻辑和历史逻辑.具体地说,一是呈现出多种现代影响要素,这种复杂性是传统文学所难以比拟的,二是现代文化现象的呈现,三是城市空间的作用;四是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生育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殖崇拜是传统生育文化的源头。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生殖崇拜文化逐步向传统生育文化发展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 ,便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传统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早婚早育、高出生、重生男、轻生女的“早、多、男”的生育价值体系。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厚重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对传统生育文化应当批判的继承 ,不应一概否定。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型大体经历了两大阶段 ,一是转型的萌动期 ,这个时期从中国近代开始到 1949年新中国建立 ;二是转型的进行期 ,这个时期从 1949年至今。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观念生育文化层面的 ,有科技生育文化层面的 ,也有处延生育文化层面的 ,对诸多不同程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应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