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白洋 《兰州学刊》2012,(2):180-185
中国古代制定有大量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寡欲节用"为其内在的生态伦理基础。对其进行挖掘梳理,有助于解决现代环境法治自身理念上所存在的困境。当代中国环境法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长期割裂法律与生态伦理的内在联系。结合传统生态伦理观,可以从环境立法、执法、守法等层面对我国的环境法治提出完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儒家孝廉思想所蕴含“爱民奉公”的道德观念、“正己知耻”的品行规范、“重孝举廉”的施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先秦时期有关环境资源的节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德 《江汉论坛》2007,(1):97-102
先秦时期有关环境资源的节约思想分为五个系列:道家的节用寡欲思想;儒家的节用伦理思想;墨家的节用贵俭思想;法家的节用能动思想;<周易>的节用简易思想.先秦产生这些思想有七个原因:治理国家;对付灾害;引导社会风气;恪守天道;资源逐渐减少;效法先贤;对环境资源的理性认识.先秦节约环境资源采取了三个举措:"网开三面";适时封山禁湖;统筹兼顾.先秦时期的环境资源与节约思想构成了当时的思想潮流,我们不仅要从新角度加以研究,还有必要发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循吏是明清社会行政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从政理念上,循吏忠以事君、恭以事长;清廉施政、治事安民;敬以处事、自律正己。其施政活动,强调可"弃官以全政体",他们劝课农桑,发展地方经济,勤政尽职,决断狱讼,使社会公平公正,教化一方,传承文化,造福黎民百姓。明清时期的循吏虽然人数不多,但其行为理念对当时社会发展还是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世宗时期廉政建设的卓有成效与其实施正确的廉政举措密切相关。金世宗通过以身作则和节用恤民倡行廉政;坚持以廉为准选任官吏,以便在官场形成清廉之风;通过建章立制,尽可能减少官员腐败的机会;坚持严格监察与重典惩贪相结合,以使亲贵束手、百僚畏惧。金世宗一手倡廉、一手治腐的"两手抓"的廉政思想,在其执政期间得到了切实推行,涤荡了前朝官场的贪贿之风,取得了风清政明的廉政实效。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统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寡欲节用是其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渗透环境伦理意识的政法理念。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有分析地借鉴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 ,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司法官员既继承了前代重视廉政的传统,又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廉政思想。一是在选用官吏时将清廉与否作为重要标准;二是提倡节俭生活以“节用养廉”;三是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四是奖廉和惩贪并举,以促进吏治的清明。  相似文献   

8.
墨子的十大主张构成一个求治去乱的理论体系,天志、兼爱、尚同、节用是其基本架构.天是一切合法性的来源,也是外在的社会控制力量,人们的行动必须服从天的要求,天与鬼神在冥冥之中控制着人们去恶向善;兼爱是天意的要求,也是人们内化的伦理情感,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则使人们达成价值共识,消除人际的争斗和家国的攻伐;尚同是兼爱的逻辑结果,也是天意的最终归宿,要求世人无条件服从于贤者、仁人,以形成上下贯通、整齐划一的社会秩序.崇俭节用是一种积累物质财富的途径,由此可有效消除饥寒困顿,保障了大多数人的生存,也就维护了社会稳定.因此墨子的"十伦"是社会良性运行和秩序稳定的完美设想.  相似文献   

9.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01,14(1):67-70
重民轻君,以民为本,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思想.陈寿著《三国志》对孟子民本思想又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安民为大道;二是诚心爱民,定创嘉绩;三是用司法权和行政权保护民众;四是君民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中,“崇俭抑奢”无疑是社会各阶层普遍承认的准则。这种传统消费观念的形成,不仅反映了中国先民崇尚节俭的美德,而且也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抑制统治阶层奢侈的消费欲望,延缓社会财富消耗的速度,减轻劳动人民的经济负担。“节用裕国”、“勤俭持家”等体现节俭精神的治国治家的格言,直至今日仍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崇俭抑奢”的核心思想并不是单纯为了提们节俭的生活,而是与“重本抑末”、“重义轻利”一样,是维系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重要信条之一。并且针对社会上不同的阶层,所谓“俭”、“奢”亦有不同的涵义。追溯这一传统消费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探索“崇俭”与“抑奢”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方艳华 《兰州学刊》2007,(5):191-193
伪满的"王道政治"是日伪共同策划下出现的一个怪胎,其张扬顺天安民,标榜施行仁政,兜售正己修身,侈谈民族协和与大同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王道思想相比,被日伪进行了别有用心的异化和扭曲,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异化错位.  相似文献   

12.
一、要强化宣传教育效应,必须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1.拓宽形式,营造崇俭尚廉的社会氛围。廉政教育只有在纪委的牵动下,形成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宣教态势,才能真正起到弘扬正气,鞭笞腐败的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第一,建廉政文化宣传专栏是营造崇俭尚廉  相似文献   

13.
刻画人物性格,永远是文艺创作的中心、塑造典型形象的核心。《格萨尔王传》运用多种艺术方法,成功地刻画出主人公岭·格萨尔王爱国爱民,除暴安民;智勇绝伦,战无不胜;不畏强暴,坚忍不拔;人神合一,幻变无穷的典型性格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提高广大年轻领导干部人文素养是打造"高素质"接班人队伍的必然要求.这一素养内涵包括:报国爱民,以甘于奉献为价值追求;博学好问,文化功底扎实;敏锐创造,富有时代性战略眼光;志趣高雅,个性魅力鲜明.达到这一素养,要通过勤奋读书、淬炼"公仆"本色、树立正确的人文理念、打造"锻铁成金"的熔炉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设官为民"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视阈中最为典型的官民关系命题和官僚制度的基本原理。这一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从官僚产生的形上依据来说,上天爱民,设官代天牧民;从官僚权力的直接来源说,君不独治,设官佐君治民;从设官的社会根源说,民不自治,设官以治民;从君臣的政治责任角度说,君臣合道,设官为民事君;从君、臣、民的政治关系来说,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勤政有为是基本的官僚规范。对"设官为民"的官民关系进行总体分析和理论概括,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仁爱”为价值核心的儒学,对调节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1)儒家求真,有助于形成优良的现实认知;(2)儒家求善,“孝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节用而爱人”、“欲而不贪”,有助于人们形成愉快的情绪;“达己,达人”有助于个体发挥创造力,实现并超越自我;(3)儒家求美,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化解自我和本我的矛盾,宣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易学史上颇为重要的学术命题"先后天学说"为例,从儒道互动的角度,揭示这一学说在学术史上的影响.全文先论"先后天学说"源于儒家经典<周易>的<文言传>,以及与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密切契合;次述"先后天学说"在发展过程中学术义蕴的衍扩,尤其注意揭示宋代"先后天方位"说所体现的儒道思想融通互动的学术特色;最后阐明"先后天学说"之"体"盖源于<文言传>,其"用"着重展露于宋人的"先后天方位"之说,并指出"先后天学说"的本质,是以超越时空的博大思维理念,考察宇宙、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化生之道,此间穿插着儒家以有为本而有无相生的互补精神,与道家以无为本而无所不为的超脱宗旨.综此三端,得出本文的结论:中国易学史上出现的"先后天学说",是儒道思想互动的至为典型之例.文中评述"道法自然"的哲理取向,揭明宋代学术界潜藏着"儒道互动"的人文精神,比照"先后天方位"互转禅代的哲学内涵等,皆属作者较为精到的学术创获.  相似文献   

18.
康熙吏治思想探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最圣明的君王之一。他在自己当政的60余年时间内,为整饬吏治,端正官场风气,不遗余力地激浊扬清、奖廉惩贪、戒奢崇俭。他率先垂范,拓展言路,鼓励上疏,任贤用能,教吏安民,从而创造出历史上少有的活跃政治局面。康乾时期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华夏一统、国泰民安的“治平之世”,就是他狠抓吏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廉政梦"是在"中国梦"语境下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廉洁政治价值目标的语义新概括。"廉政梦"的价值内涵在于:它以试图构建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价值目标,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秉承为民用权的价值观念,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为价值内核。"廉政梦"的实现不能脱离"中国梦"这一语义背景。其实现理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廉政梦"的必经之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廉政梦"的根本路径,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廉政梦"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杜贵晨 《河北学刊》2013,33(1):92-98
"爱民主义"是以"爱民"为宗旨的一种"主义"。"爱民"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而"爱国"一词晚出,其后长时期中用量亦少。但近代"爱国主义"大行于世,至今有"爱国主义",而无"爱民主义"。"爱民"之义,古代文学中多表达作"为民",唯《三国演义》、《歧路灯》等小说中不乏"爱民"之说。《歧路灯》写谭绍衣作为主人公谭绍闻的对照,办案中"曲全生灵",又写季刺史"午夜筹荒政"等,更是中国古代堪称以"爱民"为"主义"的长篇小说。《歧路灯》的"爱民主义"有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文学的渊源,有首创和示范的意义,但也有受封建制度约束和"清官"思想的局限。研究这一问题,对当今读书、治学和为政都有参考意义。建议将谭绍衣勘灾一段描写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