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哲学的发展是通过承传而创新,其创新方法包括"外生"和"内生"两种."外生"之路是以一派或一种哲学为根基,吸收其他哲学派别的成果以构建新哲学的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各种思想资源在创建新哲学中的作用;"内生"之路是以一派、一种或某一个人的哲学为依托或生长点,不依赖、吸收其他任何哲学的成果以建构新哲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坚持思想资源上的"纯而不杂".经由"内生"之路创建新哲学所依靠的是"观照"、"心悟"和"神会",它需要体证者付出整个的生命,而且,这种方法是不可言说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张恒山 ( 1· 4)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学者的责任陈先达 ( 4· 4)哲  学当代中国哲学 :从对话走向创新 深刻变化的世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使命赵剑英 ( 1·1 0 7) 中国新哲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功能陈学明 ( 1·1 1 2 ) 从西方哲学研究看中哲、西哲、  马哲的学术范式对话韩东晖 ( 1·1 1 6) 中哲、西哲、马哲互动与建立中国  新哲学彭永捷 ( 1·1 2 0 ) “道”与“逻各斯” :中西哲学  对话的可能性张廷国 ( 1·1 2 4) 中西方人类中心论的比较与对话白 奚 ( 1·1 2 8)从科学技…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对我国相关研究影响较大。前苏联的研究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也有较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从方法论层面进行深入的考察有助于推进我国马哲形成史研究。前苏联马哲形成史研究主要存在三大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问题上的内生/外生二重困境,立场遮蔽方法和研究整体上的封闭性。这些方法论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等多方面对前苏联马哲形成史研究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8: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变化与前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大哲学"意识的浮现与提升,试图打破哲学二级学科的框限,在中哲、西哲和马哲之间找到对话与沟通的孔道,以共同面对当前的世界格局和中国文化的新处境;二是中国哲学研究的本土化转向,特别是对以往过分依赖于西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的深刻反省和努力调整,使得学界之立场与态度、取径与方法,以及问题意识和学问关注等等,均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以2008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为例,选取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略作述评,可以见其概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实现综合创新,涉及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通约性问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而言,在社会功能层面,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在学理层面上,二者则具有可通约性,但这种可通约性是有限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目前,如何使马哲与中哲通过对话达到可通约,其理论研究的语境仍不成熟;话语的先前设定问题影响到通约研究的深入;寻求马哲与中哲通约的思想文化基础尚不充分。因此,做好马哲与中哲通约问题的研究,是实现马哲综合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贾红莲 《东岳论丛》2004,25(6):18-23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实现综合创新,涉及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通约性问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而言,在社会功能层面,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在学理层面上,二者则具有可通约性,但这种可通约性是有限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目前,如何使马哲与中哲通过对话达到可通约,其理论研究的语境仍不成熟;话语的先前设定问题影响到通约研究的深入;寻求马哲与中哲通约的思想文化基础尚不充分.因此,做好马哲与中哲通约问题的研究,是实现马哲综合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熊十力强调哲学的"国民性",主张在精通中西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求得中西会通,"融摄"西方哲学,结合中哲"归极证会"与西哲"精于思辨"的优点,构建现代中国哲学。《新唯识论》即是熊十力对这一主张身体力行的成果。虽然熊十力哲学中存在着随意附会与本质主义化约论两方面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哲学问题确如熊十力所言,多为普遍的,只是不同哲学家切近的方式不同,因此像"道"与"存在"这样的概念虽是特殊的,却可以被另一套哲学话语翻译。西方哲学的最大长处在于包容内在自我批判与外向时代批判的批判精神,熊十力是第一个对现代性有自觉批判意识的中国哲学家。虚心容纳西方哲学,首先应容纳哲学的批判精神,只有用共同的哲学话语与别人讨论人类共同的问题,中国哲学才可以实现现代化和世界化。  相似文献   

8.
景海峰 《社会科学》2012,(2):139-146
当代中国哲学是由传统的中国哲学、东传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共同构成的,在学科形态上亦划分为中哲、西哲和马哲等三大领域。这三种形式的哲学在近百年的传衍、流变和转折过程之中,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脉络和话语模式,因而各自间也壁关重重、差异甚大,甚至存在着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日渐显豁,当代中国文化之身份的明晰性也更加引人关注,一个统一的中国哲学的确立成为时代的呼唤。如何打破中、西、马之间的壁垒,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哲学特有的普遍精神而又蕴含了百年中国之独特经验的新哲学体系,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9.
导语:在当代中国,无论从事哪一种哲学研究,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中国的哲学如何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然会涉及到另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如何处理现代西方哲学与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如今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建立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成为当代马哲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时,认真研究马哲同现代西哲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中哲、西哲、马哲之间的对话不能局限于学科层面 ,而应当立足于这几大思想传统在当代的流变及其历史性展开的沟通对话活动。仅仅在传统西方哲学的存在论层面 ,中、西、马之间的沟通实际上是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但恰恰是在当代背景下 ,西方哲学本身就发生了一场在马克思哲学启动与引导下的存在论转换或生存论转向 ,这一转变的意义就在于敞开中、西、马之间的对话与融通 ,并直接有益于激活中国哲学传统的生存论资源 ,推动中国哲学形态的当代转换。当代中国哲学应当借助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哲学走势 ,实现文化自觉并完成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中、西、马哲的历史对比和当代会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剑杰 《学术研究》2005,1(1):40-48
在中国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一种积淀着的历史性 关系,它是在全球化开放世界的学术语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语境、中国各派哲学相互争鸣的批 判语境中被讨论的。中、西、马哲之“异”是由历史环境之异、哲学旨趣之异、范畴体系之异构成的; 中、西、马哲之“同”则包括研究问题之同、哲学观念之通、历史衔接之用这样三个层次。中、西、马哲 在当代可以会通也必须会通,其途径是:三类哲学的研究者必须立足当代、结合实际、把握和反思各自的 核心理念、学术品格,同时利用哲学的可解析性和可移位性,相互借鉴,推进其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既要通过文本解读、哲学史研究、实践总结,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核心和学说体系,又要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科学态度,肯定它们各自的历史地位,评价它 们各自的原理、范畴,在比较中得到启发,在批判中吸取营养,进行科学的整合,借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 义哲学,促成它的进一步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国内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为了重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合法性,马哲研究界首先把深入反思和批判教科书体系的内在问题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的逻辑起点;其次把"返本"即深入解读马克思哲学原著作为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还原本真的马克思"和"解释学语境中的马克思"两种不同的解读路径;最后把"开新"问题即如何呈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视为马克思哲学的合理的逻辑归宿,其中也产生了 "生存论转向"和"面向现实的社会历史辩证法"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需要实现三大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中西方哲学逐渐会通与融合为世界哲学的大趋势下,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与新形态,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前提。而要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一是必须走出传统哲学观的藩篱,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的哲学理念,以实现哲学观的突破;二是必须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羁绊、走出“中国中心论”的“自话自说”的思想误区,树立世界哲学的哲学理念,以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为尺度,更加理性地重新审视中西哲学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以实现比较方法的突破;三是必须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学术语境,从哲学范式的整体上深刻揭示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主体、语言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以实现回归路径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的建构直接影响了乡村秩序的产生,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合法性建构方式又产生了乡村秩序的不同类型。在传统社会时期,"简约主义"式的合法性建构方式产生了"内生型"的乡村秩序,而人民公社时期,"统合主义"式的合法性建构方式导致了"外生型"乡村秩序的产生。"乡政村治"以至当下时期,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建构的方式出现了"上下分离"的悖论,从而导致了乡村秩序的弱化。为重塑乡村秩序,应在基层法治、民主、自治等三个向度上寻找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建构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明对话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哲学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度反思过去和寻求范式突破的关键时期,由学科层层分割和研究领域之画地为牢所形成的僵固观念和习惯方式,严重制约了中国哲学的创新与进步,如何打破中哲、西哲、马哲之间的重重壁垒,在颇显零碎而又隔膜的视阈之内重塑中国哲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急迫任务.新的中国哲学系统的整合与构建,特别需要包容的气度、开放的胸襟和不断的反省与调适,而开展文明间对话,在不同文化系统的相互激荡之中重新确立自我的身份性,找准自己的位置,可能是进行有效之建设工作的重要一步.换言之,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在文明对话的互动和锻淬之中,中国哲学才能够走向世界,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冬亮  殷文梅 《学术研究》2022,(1):48-55+177-17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新形势下,未来5年要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能,切实建构防止返贫的治理体系,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证明,关于贫困现象的认知,有村庄内生的穷人认知体系和外生的贫困认知体系两种差异化解读,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出现"错位""越位"的"悖论性"政策实践,进而降低乡村振兴衔接防贫治理效能。在未来5年的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建构和完善促进脱贫地区村庄内生和外生融合发展的长效性防贫治理制度体系,切实增强脱贫地区的发展动能,才能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7.
学术 批评贵在 “直”“诚”,若 落于“蹊跷”,则不免使人觉得味同嚼蜡,如坠五里雾中。 我 在《学术 界》 2003年 第6期 发表《“前 哲学概念 ”的“气 论哲学研 究”》,对曾振宇著《中国气论 哲学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提出批评,认为 作 者 把中 国 哲 学 的 “气 ”以 及 “道 ”“理”“天”“心”等主干范畴都归于“前哲学 概念”,从 而否认“中国有哲 学”,这不仅与其书名的“气论哲学研究”自相矛盾,而且其对中、西哲学概念的了解和使用也是一知半解、粗疏、混淆的;更应批评 者,是作 者无视、曲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生活归宿--对"发展与繁荣哲学"的反思与追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强调"发展与繁荣哲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本的归宿.本文首先提出哲学必须切入到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去,改变哲学的存在面貌,从"大哲学"转化为"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等与生活界域具有强相关性的学科形态;其次,强调哲学必须从三个层面来清理、审视与批判"生活",从而在两个等阶上来建构未来生活,从而保持哲学与生活的内生关系;第三,提出中国哲学界应全面反思自身的现状,努力培育哲学意识、锻造哲学思维、提升哲学精神,从而为生活提供价值支撑与观念引导.  相似文献   

19.
一生和死,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西哲史上宏伟而精密的体系,还是中哲史上散漫的体悟,都少不了“死亡”的章节。儒道两家是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之两大思想流派。海德格尔则是当代哲学中最卓越的德国思想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把他们的死亡观作一比较研究,乃是十分必要有趣的。如何理解死亡,把握人生,可以成为古今东西文化哲学融通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20.
所谓现代中国哲学,可以说就是中国固有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三种资源的会通与创新。"会通"是一种态势,"创新"是一个目标。在单数哲学观的范导下,实现了三种资源之间的外在会通。在复数哲学观的范导下,将实现三种资源之间的内在会通,并取得创新性的理论思维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