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居民的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更受居民的欢迎;子女对于长辈仍然有着很强的赡养责任。从总体来看,在对长辈社会化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主要受子女的文化程度、社会保障状况、身体状况、住房类型和居住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在自身社会化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主要受个人的职业、月收入状况、社会保障状况、身体状况和居住面积等因素的影响,而年龄与性别对于人们选择何种养老方式没有显著性关系。为此,我们认为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则是影响居民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式认识和选择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孙涛  李志鸿  王硕 《东岳论丛》2024,(3):141-151+192
通过构建三期代际交叠模型,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2019年微观家庭数据,深入探讨人口流动情况和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理论机制,并对二者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人口的流动性特征会降低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2)家庭老年抚养负担越重,对个体参保需求形成的挤占效应越明显,导致个体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降低。相反,若家庭面临的少儿抚养压力较大,个体可能会为了减轻子女未来的养老负担而提高自身的参保意愿。(3)人口的流动性特征和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养老保险满意度和异地赡养负担实现。  相似文献   

3.
冯婉婉 《天府新论》2024,(3):90-100
探究无休止劳动行为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对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及27个省级行政区相关数据,运用广义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中国中老年人无休止劳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与医疗健康水平对个体无休止劳动意愿具有负向影响,但经济发展水平结果不显著,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改善会提升个体无休止劳动意愿;个体层面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家庭经济属性都会影响个体的无休止劳动决策。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选择无休止劳动;子女数量越多越有可能促使个体进行无休止劳动;受教育水平较高、在公共部门工作、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不需要对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家庭收支均衡的群体无休止劳动意愿更低。此外,区域层面的因素会调节个体层面属性对其无休止劳动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负担养老成本仍是主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但是额度有限(100元/月),效果不大.目前农村老人的养老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3种:多年以来的收入和积蓄、来自子女或亲属的经济支持、政府发放的津贴补助.收入一般、依托家庭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子女自身生存压力和经济状况会影响其赡养父母义务的履行程度.基于同情或支持子女的考虑,不少老人被迫自养.因此,一些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老人仍从事农业生产以保证生活来源和弥补养老金不足.部分身体素质不好的老人无法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收入,其养老生活质量更是缺乏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制度理性及社会理性四个角度对影响农民工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是农民工参与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农民工的收入状况、生活水平、家庭支出状况、需要供养人数等因素对他们的制度选择意愿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而农民工的职业身份、社会交往状况、住房状况等社会理性也对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意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该文基于2018年、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对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对年龄在80岁以下、自评健康较低、西部地区、子女数目在两个及以下、无配偶、收入较低的群体影响尤为显著。文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改变变量的方法验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基于该文研究结果,建议政府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和动态性调整,加大对弱势群体、西部地区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医疗建设,深入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全面提升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研究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现状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通过分析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样本,重点研究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不一致情况,即不同居住意愿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在不同居住意愿下均呈现出丧偶、60—65岁、少数民族、需要日常照料、没有自己产权房子、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更高。通过细分居住意愿,进一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相比儿子,女儿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年轻、文化程度高、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独居;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居住愿望实现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从资本和期望两个角度对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三项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收入和房产、受教育程度、信任和社会参与对低保、就业保障状况满意度均有正向作用,而受教育程度对于养老保障状况满意度有正向作用。资本理论比期望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社会保障满意度,同时资本对在保和不在保两类群体社会保障满意度的作用机理有明显差异。对于没有参加低保和失业保险的人而言,三类资本均有显著正向作用。对于参加了低保和失业保险的人而言,只有社会资本仍然发挥显著正向作用。对于参加了养老保险的人来说,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均有显著正向作用。对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来说,社会资本却有显著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传统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并存是当下中国式养老的理性选择。然而,“孝”文化的缺失、“孝行”的滑坡,养老金制度的缺憾,社会养老金储备和个人养老资产匮乏,以及家庭抚养比上升、子女异地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推行陷入困境。对此,应积极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缩小养老贫富差距;强化个人养老保险意识,增加个人养老资产积累,提升养老消费能力;多种养老方式并举,着力培养养老专业人才;倡导追随子女“异地养老”,减轻子女压力;实施养老激励和“单独二胎”激励政策,并逐步由“单独二孩”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过渡等,从这些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户籍制度引致的城乡二元结构让灵活就业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也给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带来困难。区别于既有研究侧重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并基于经济融合、心理融合、社会接纳三个社会融合的维度,我们对浙江、四川进行了专项调研,分析了灵活就业流动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愿不高的原因,发现缴费能力低、城市归属感不强、就业地政策排斥是制约该群体在城市长期居留和养老参保的主要因素。为此,政府应着力提升该人群的个体人力资本,搭建社区交流平台,拓宽其社会融合的意见表达渠道,进而推动养老保险扩面服务。  相似文献   

11.
政府所实施的公共政策是增进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村社会变迁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农村社会质量变化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以及政府质量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村居民对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显著提升;(2)农村社会质量的提升对农村居民信任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具有激励作用;(3)基层政府质量提升可以强化社会质量对农村居民的政府信任的正向影响。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提升农村社会质量和基层政府质量,这有助于增强基层治理体系的稳定性,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当前中国农村农民对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和政府对该制度供给存在不均衡。政府在制定该制度的过程中 ,存在着认识视角上的限制 ,没有分清养老保险的社会政策本质 ,混淆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根本区别 ;由于中央政府的意愿制度供给与地方政府实际制度供给的不一致性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 ,国家应确立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 ,建立以国家、集体为主 ,个人为辅的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模式 ;建立由社会保险基金构成的梯形结构 ,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3.
杨桂宏 《人文杂志》2012,(3):147-150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议及多年,但进展缓慢,原因何在?本文试从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转换、利益群体和改革功利化的视角分析其原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现收现付制的待遇确定型向统账结合模式的缴费确定型转换过程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公共性削弱。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养老权益的利益群体,他们在影响政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化中的博弈能力差异,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和差异化。政府在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也使其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失去了动力,进而导致改革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确切讲,是以子女供养为主,以社区和政府供养为补充的体系。根据多家调查估算,大概50%至70%不等比例的农村老年人主要靠子女供养,子女的经济帮助是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概要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仍维持相对完整的传统格局,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农村的家庭养老虽然形式多样,但主要采取“在家养老”与“子女供养”相统合的传统形式。很多调研都证实,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状况与居住方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供养的老年人一般与子女共同生活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农民参保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民在选择养老保险缴费时往往选择最低标准和档次的缴费。通过分析,认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缺乏长远考虑、制度执行过程注重眼前利益、农民更倾向传统养老方式以及存在盲从心理等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民低档次缴费的原因。在对农民养老需求与缴费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可以适度提高农民缴费档次,通过采取更具有激励性的缴费政策、规范制度执行等措施来促进农民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  相似文献   

16.
王莉  王国军 《兰州学刊》2023,(3):126-142
农村中老年群体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在现代化社会代际关系逐渐疏远的背景下,“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方式遭受冲击。代际关系变迁是否会促使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文章以农村中老年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从个体代际关系亲疏的微观视角来分析传统家庭代际关系变迁这一社会宏观发展趋势对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研究表明,代际关系疏远带来的养老焦虑会促使农村中老年群体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果仍然稳健可靠。机制方面,代际关系疏远会降低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由此引发中老年群体社会养老需求。异质性方面,中西部地区中老年群体、“以房养老”及“自我养老”能力较低的群体、风险意识较高的群体在面临代际疏远导致的家庭养老风险时,通过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7.
孟祥斐 《天府新论》2014,(1):122-130
目前有关居民幸福感影响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特征和经济因素的考察,对社会因素关注不够。基于深圳和厦门的调查数据,从社会凝聚的角度分析其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从社会信任、利他倾向、社会认同、社会参与四个维度进行测量,研究发现:相比个体特征和经济因素,社会凝聚对居民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地区经济富裕程度与居民幸福感存在负相关关系;社会凝聚各因素均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政府应将增强社会凝聚力作为提升居民幸福感水平的重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制度现状 农村经济较城镇经济落后,经济结构单一,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有的年轻人为了子女升学和获取就业机会而选择到城镇生活,这些都是造成我国空巢老人现象出现的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 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基本以务农、政府低保和子女补贴为主,大多数人生活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退休人口数量呈日趋增长之势,而家庭资产是否能合理配置以及资产回报率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养老安全。基于此,利用CHFS微观调查数据库,细致考察了个体退休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结果显示,退休将显著提高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效率,这一效应主要通过便利信息获取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增加信息关注、促进社会互动与提高金融知识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退休主要通过增加存款类低收益资产与债券类固收资产的持有而提升家庭资产配置效率;对于低债务杠杆家庭、城镇家庭以及高收入家庭,退休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的讨论发现,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家庭养老方式的升级,即退休人群不再单纯依赖子女与社会的传统养老方式,而是更倾向于选择自行投资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进行养老,这更有利于保障未来的养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低龄空巢老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低龄老人失落感与孤独感较低,心理状况较好;低龄空巢老人与低龄非空巢老人在失落感和孤独感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次序分析,发现与配偶居住情况、与子女关系等因素对低龄老人心理状况影响显著,而是否空巢、其子女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均未对低龄老人心理状况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而言,低龄老人对于子女的精神养老需求较低。而对于精神养老而言,更应该强调对无配偶同住的老人进行必要的关心;强调子女与老人的关系,而不是强调老人与子女居住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