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真实的辩证思考曹瑞明艺术真实是个老话题。文艺创作者在不断实践,评论家在永远探索,一如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一样,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既觉得有魅力又一时难以说清楚。我以为,艺术真实应从文艺的本质和特征上,从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
文艺的政治性与真实性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应当如何统一?强调作品的社会效果是否会影响真实性?我们想就这些问题谈一些初步的、粗浅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就是以政治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观点,来考察、衡量文艺创作的成败得失的。他们既充分肯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对于作品的重要意义,又把“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时说:“我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问题的讨论《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刊登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以下简称《正名》),在文艺界引起了热烈讨论。主要观点如下:一、“工具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文艺观,还是唯心主义文艺观?《正名》认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应当是文艺首先的和基本的关系,而“工具说”却要求文艺创作首先从思想政治路线出发,把文艺与阶级的欲望、意志的关系作为首先的和基本的关系,实质上是唯心主  相似文献   

4.
徐学鸿 《兰州学刊》2008,(10):169-171
艾青对诗歌理论“真”的内涵阐释,一方面从现实真实、艺术真实、思想真实三者辨证关系入手进行观照,另一方面从价值判断上进行拓深,将真、善、美即诗歌的现实来源、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较为完整、系统地建构了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关于“真”的价值坐标体系,为我们研究诗歌,特别是对当今诗歌发展与创新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语境问题是影响文艺阐释效能、功用、甚至阐释性质的重要因素,其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有创作语境、接受语境、历史语境三重关系;其在文艺批评中的表现,有对象语境、关系语境、结构语境和功能语境。文艺阐释语境中的内容,表现为“说什么”,作者的言说意图与文本表达的客观效果之间是有差异的。文艺阐释语境中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对谁说”,即言说者对谁说和所说内容谁在听的问题。以上共同构成了阐释语境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出文艺阐释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达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文艺界广泛地讨论了文艺的真实性问题,并由此延伸开去,触发了对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探讨。这些讨论进一步荡涤着极左思潮的遗毒,推动着文艺创作的活跃与发展,密切了文艺与人民的生活斗争的关系,成效是显著的。反过来,文艺创作的发展和提高,又向我们提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的要求。真实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理解和处理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文艺与现实,反映与被反映,问题本身所涉及的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矛盾因素,就在要求着对辩证观点的尊重,要求着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种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在讨论中出现的某些“扶得东来西又偏”、“扯不  相似文献   

7.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怎样理解这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对如何“按照美的规律”领导文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和文艺评论,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第3期刘景清同志的《文艺的歌颂与暴露问题》一文认为:“真实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歌颂和暴露才有它的可靠的立足点”。“艺术上成功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总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歌颂和暴露统一起来的”。“在  相似文献   

9.
关于艺术真实、电影真实和现实主义的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敏  陈捷 《社会科学》2007,(11):174-181
本文讨论在哲学的意义上彻底界定真实的基础上,即坚持真实的不可复制的本质性特点,对长久以来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艺术与真实的关系、电影与真实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现实主义等问题做了全新的阐释。目的在于提高电影理论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文艺理想论述,主要包括文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有益于引领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习近平文艺理想论述既回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艺理想论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想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习近平本人理想信念与英雄情怀在文艺观上的映射。习近平文艺理想论述引领和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也是对中国古代文艺理想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想论的激活转换。  相似文献   

11.
“虚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核心的元范畴,具有极大的涵盖性、兼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虚”与“实”的结合是文艺创作中广泛通用的艺术手法,中西皆然。可以从文艺自身特点、语言的角度、艺术的悖论及西方格式塔心理学、阐释接受美学等角度,对中外文艺必须“虚实结合”提供全面、立体的当代阐释;从诗性特征、创作经验、人格理想等方面,透视中国古代文艺必须虚实结合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但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纪实之美;创造性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性化对象的诠释可创造人们认同的审美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说,是要在生活现实中选取富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来阐释生活的含义,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意义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契合,以达到表现作者创意的目的,再现生活的原生形态并使其蕴含一种超平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文艺美学的探索中,为克服“表现论”和“再现论”的偏颇,一些同志力主在“表现”与“再现”的对立统一中,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阐释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因为就文艺审美创造来说,它既不是单纯地“表现”主体,也不是纯粹地“再现”客体,而是要在“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来建构崭新的艺术世界。那么,文艺审美创造“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统一,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的呢?或者说它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统一的方式和表现形态,就是审美意象。这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的:“能够成为文学活动细胞、并成为整个文艺学体系内在矛盾点的,只能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产生的第一个东西——审美意象。正是它,包含了客体对象与主体心  相似文献   

14.
§l.从“理论联系实际”谈起。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而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重新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按照一种长期通行的看法,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一种“矢”与“的”即“箭”和“靶子”的关系。理论面对现实,就是用理论之“矢”去射现实之“的”。理论有明确的现实对象,就是“有的放矢”;理论之“矢”射中了现实之“的”,就既发挥了理论的作用,又解  相似文献   

15.
1986年7月,左人在全国党校系统文艺理论教学讨论会上宣读了《关于创立文艺领导学的思考》的论文,该文关于“创立文艺领导学”的意见,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和支持。此后,左人便和苏川一同撰写了这本《文艺规律与文艺领导》,研究文艺领导行为、建立文艺领导学是一项大工程,如果有朝一日这门科学终于建立的话,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它的奠基之作。《文艺规律与文艺领导》立足于对文艺领导理论的探索,它以文艺领导干部为读者对象,从领导文艺工作的角度去研究文艺(文艺领导活动的客观对象)的特征和规律,探讨如何运用文艺规律领导文艺创作;既研究文艺领导者自身,又研究被领导者(文艺家、文艺大众),还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  相似文献   

16.
杨杰 《江淮论坛》2006,(5):95-100
反思我国当代文艺创作现状,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出现值得关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只求客观性的所谓“现实主义”创作;二是凸显主观的、抽空历史内涵的历史作品。二者实质上都片面地曲解了文艺与现实、文艺与创作主体之间的辨证关系。因此,若使文艺创作健康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文艺本质观作指导。  相似文献   

17.
洞悉网络世界的二律背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卓斐 《社会科学》2006,2(4):132-137
网络技术以二进制数字为转换法则,建构起克服物理空间物质、能量规律限制的网络世界。数字化网络世界以“真实的内爆”消解了传统摹仿论关于摹本从属于原型的“真实”观。这虽有利于人类感官潜能的发掘与解放,但数字化技术的构架性又令现代人难逃“真实”与“谎言”并存的二律背反。面对这一技术进步与人类诗意生存关系失衡的重大辩题,只有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协调人-机关系,以人本质的提升为最高境界,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的非人性因素,实现与人类诗意生存境界的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艺创作上现实主义问题,并不是没有争论的。如有人提到,到底什么是现实主义?怎么反映现实问题也有争论。如有人说,现实主义就是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就行了。有的人主张反映生活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而不只是反映生活的现象。文艺的职能,就是反映生活,但反映的生活,一定是真实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小说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它的真实。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文艺反映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诗学中“物感说”有清晰的理论传承.“物感”说对于“心”“物”关系的探讨及重情特色,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中体现明显,但毛泽东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理论,对“物感说”有创造性的阐释和扬弃.  相似文献   

20.
刘文斌  董宏 《阴山学刊》2009,22(1):44-47,51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曾就这一问题发表了精当的见解,他认为文艺应当“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必须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他的上述论断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种种失误,其根本原因在于违背了邓小平的上述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