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应当成为现代文化的构成因素 ,这是学界一致同意的。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 ,这一目的却导致了两种结果 ,即朱德生、李登贵先生在《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哲学研究》19 95年第 11期 )所说的 ,或者是“对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学搞教条主义”,或者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这两种结果在现实中的情况是 ,要么对传统文化基本肯定并推崇备至 ,要么对传统文化基本否定而偶有赞扬。这是因为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评价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 ,即二位先生所说的“非历史地解读先贤的典籍…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性及其问题附身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现代性批判也随之产生。现代性问题的审视,离不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股思潮的梳理。基于主体性思维、理性至上主义、理论归宿三个维度解读两者对现代性批判的异同。事实上,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救赎"还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基本否定,要么重新落入传统哲学的窠臼,要么走向一种虚无,都没能从现代性问题中抽身出来,割裂现代性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也就无法真正拯救现代性。回到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必然结果。遵循马克思深刻的实践观的哲学批判、资本逻辑的批判路径以及辩证的态度,科学诠释了现代性问题。由此衍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构建与践行坚持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向而行,破解"传统—中国/现代—西方"的二元对立的局限认知,遵循现代性规律的普遍性和中国经验特殊性相契合的路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构建和演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传统儒家思想资源的批判继承与转换创新,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项。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在过程上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一个古今中西之争愈演愈烈的过程,一方面是西学无孔不入地传播、渗透和濡染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来到中国的西方概念及理论等无一不在中国化,也无一没有中国化。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不仅必然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而且还得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古今中西文化的汇通工作,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取新复古,别立新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这样一种别立新宗的最佳历史选择,批判继承,转换创新,既取了马克思主义之新,又复了中国化民族共性之古。  相似文献   

4.
何萍在《哲学动态》2020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这一新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概念,消除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不利影响,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自我更新;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建构以"危机/批判"为内在结构的中国特色的历史理性思维方式.这一历史理性思维方式既对我们思考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有效,也对我们观察当下这一危机四伏的世界有效.就此而言,中国现代性研究,是以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伟大实践的紧密联系,进而推进了中国实践哲学的研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从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到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解读《手稿》到解读《资本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到"中国文化深层理性结构的反思"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批判的,又是建构的.  相似文献   

5.
"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术语是马克思主义框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然而这一术语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具有一种隐喻性的意义,甚至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布达佩斯学派的思想家乔治.马尔库什直接批判了教条主义对"基础与上层建筑"隐喻性意义的种种歪解,而且通过对隐喻的当代有效性的批判,最终提出了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解释范畴进而保留文化多样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和建党实践的结晶。它蕴含着经过改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这两个方面的完满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特征。认识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联系,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党建理论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重大突破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剥削制度的长期统治下,旧中国的文化传统从本质上说是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  相似文献   

7.
贺金浦 《江汉论坛》2004,1(5):113-116
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传统文化的消极面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中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两个方面的完满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特征和科学态度。当前,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中,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葛恒云 《兰州学刊》2006,(12):5-6,70
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某种批判性倾向的新思潮。它肯定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理想,特别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传统,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新的探讨和分析。但又主张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力图通过解构,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后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彻底拒绝,对辩证法的彻底抛弃,在哲学立场上滑向唯心史观,是一种极端的文化决定论立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生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起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尊严观的扬弃、对西方尊严观的批判和超越、对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在这一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历代领导集体分别开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纪元,开启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篇章,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发展,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境界.梳理这一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明显的人本逻辑和人本意蕴.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东西方文化的批判继承,使得马列主义深深地嵌植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土壤之中。他所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其思想体系、理论思维等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独立自强和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所造就的伟大历史人物,并不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固守者,而是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者;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浓厚的"中国的"特征,但毛泽东思想并不可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直接产生。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学特别是港台、海外新儒学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理解的主要错误有三点:其一,错误地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解读为斗争哲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斗争哲学。其二,歪曲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更不是仅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其三,歪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无论是传统精英文化还是民间文化,毛泽东思想继承的都是其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哲学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历史发展,这就使得毛泽东哲学思想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特色,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代表作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这种批判继承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3.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它随着汉语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研究而进入中国当代文论的视域。90年代以降,大众文化或媒介时代的到来,促使中国纯粹的文论与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转向,批判与否定性的文化工业概念是这一转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本文认为考察与阐释文化工业需要一种更辩证的理念和视角,而不是在法兰克福与伯明翰之间、在意识形态批判与实证研究之间做非此即彼的抉择。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是在全球政治和后现代文化高涨的历史语境中,建构起来的一种适合于美国后工业社会状况的马克思主义.尽管它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传统,然而却第一次发展了资本的文化逻辑理论,从而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救赎,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经济性;通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统与资本逻辑之间建立特定的张力,来重新激活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在抵抗全球资本主义普遍化逻辑中对现实问题的重大反思,并由此建构起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15.
(括号中数字,前为期号,后为页码)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论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诚实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学习《又巧小平文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略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实际斗争中的运用 一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九十周年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 —重新学习毛泽东的批判继承的思想弓长显扬谭海英吴秉元(2、52)(3、43)(5、2)杜明(5、6)张文儒(6、2)方治(6、7).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巴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上)读书对认识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  相似文献   

16.
苑晓杰  杨卉 《理论界》2009,(6):28-2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现,又充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深层次上的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回应时代的挑战,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实践为体,以中西文化为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关系的新解读。以"体用之辨"为线,对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关系的争论做了历史回顾,对文化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作了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新阐释。  相似文献   

18.
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现代西方文化批判,特别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一个重点领域。但是,由于西方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泛化"倾向,这使得他们对大众文化的生成及其社会效应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们既要分析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现实批判精神,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保持适当的警惕和批判,也要从大众文化的发展寻找当代文化生成的合理维度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4):22-29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在于一种审视方式的转换,即改变过去那种简单地寻找二者表面相关性的做法,重新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当作实践去理解"的方法论原则上来。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审视跨文化交流事件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对话"的恰当契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否定主义的"理论原创"为出发点,针对学界在"西方理论中国化"方面的三种理解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一是满足于"西方概念的中国运用"的中国化,忽略对"有用"进行中国问题追问;二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满足于将"不确定的历史进程"混同于"确定性的理论",使"中国化"永远难以完成;三是满足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融会"的中国化,因忽略融会的实质是"批判与创造"而使其主张始终带有感受和愿望化色彩,难以介入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