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外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的比较研究,探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贴的一般规律,发现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打好农田水利建设翻身仗封丘县水利局王保顺一、提高认识是打好农田水利建设翻身仗的前提强农固本,治水为先。国务院总理李鹏指出:“农田水利建设很重要,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决心在‘九五’期间,增加一些投入,包括劳务投入,使农田水利建设有较大的进展。农田...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设计虽然历经几番变革,但仍存在着诸多实践缺陷.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无疑成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着重点,更是剖析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职能重新定位的重要事实基础.新形势下,实行农田水利建设行政问责制、重建组织管理新体系、构建多主体协同建设新机制、优化制度政策设计则是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职能的主要策略安排.  相似文献   

4.
郑兴祥 《理论界》2012,(2):22-24
普通公务员是县级政府创新政策的实际执行者,其作用的发挥对政府创新的成败至关重要。调查发现,普通公务员整体的创新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级政府创新的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公务员的个人需求未能在政府创新中得到合理满足,激励匮乏而压力和困难增加。为推进政府创新,建议从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扩宽发展空间,引入外部竞争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农田水利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政府供给的必然性,农田水利设施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则决定了其分层供给的必要性。通过建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模型,以超边际分析方法进行求解,论证了农田水利设施单一主体供给的低效性。为此,国家不但要大力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要着力于农田水利治理机制创新,加速构建高效率的农田水利设施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大跃进"期间,全国各地相继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地方政府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如昆明市委市政府,通过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开展舆论宣传和加强群众思想教育等方式,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在资金的筹集上,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谁受益谁负担等原则,采取借款、集资、捐献等办法,更好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在物资供应上,努力拓宽物资供应渠道;在当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搞好工地民工的生活保障工作等。  相似文献   

7.
熙宁变法期间的农田水利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局面,控制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农业经济区,但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熙宁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强大的活力。由于“灌溉之利,农事大本”,所以,发展农田水利被列为变法理财的重要内容之一。熙宁二年十一月,北宋政府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农田水利建设形成热潮,尤其是北方的放淤活动,规模空前,成为古代农田水利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8.
明代,广东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兴建时期。这固然是由于人们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和广东人口的增加,可以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放更多的人力;但与洪武初,广东设置布政使司,成为明朝十三布政使司之一,以及明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提倡、督促,也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笔者根据几种资料统计,有明一代,全省兴建的水利工程共计一千一百六十六宗,其中堤围三百五十条,陂四百八十六处,塘一百三十一口。广东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地势大体是北高南低,逐渐倾斜。由于地势的差别,“平田用陂塘,高田用堰坝,低田用圩岸,”便构成了广东农田水利工程布局的特点。珠江三角洲平原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它由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组成,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明人说:“广、肇患于水溢”,“其民胥赖堤防以生”。因此,那里的水利建设也就是以堤围为主,陂塘次之。珠江三角洲在宋元兴建了一批堤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大规模的堤围建设,并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期河南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河南农业发展较快,在北方处于上流水平.宋初的政府规划移民加速了河南农业劳动人口的的增长,使河南农业迅速恢复;优惠的减税政策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稳定,开创农业稳步发展的局面;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黄河流域的淤田,扩大了优质农田的面积,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并使水稻种植得到了推广.从北宋河南的农业发展可以看出,政府的农业开发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前半期,云南边政学经历了发轫、繁荣到延展三个阶段。尤其是抗战时期,因与多个国家接壤,从中国文化研究的边缘转为中心,从抗日的后方到前哨诸多因素交织,使边政学研究成果斐然,成为其时中国边政学研究两大重镇之一。①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20世纪前半期云南边政学的研究加以系统回顾,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西南边疆近代交通起于中法战争之后法属滇越铁路的修建,西南边疆社会的路权意识亦随之觉醒,也使滇越铁路从修筑到之后的运行,就始终伴随着边疆人民的路权声张及对交通权益维护的问题。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的近代交通建设,不仅凸显了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也前所未有地提升了西南边疆与内地的紧密关联度。  相似文献   

13.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这次伟大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海外华侨的热心援助。海外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力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他们以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救亡团体、捐款捐物、寄回侨汇、回国投资、购买公债、抵制日货、回国参军参战、维护国共合作、争取国际援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支援了祖国的抗战,为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战前十年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芳 《文史哲》2003,1(4):55-61
近代以来 ,中国金融业面临着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国民政府通过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 ,不仅统一货币、建立稳定的货币基础 ,而且健全金融组织 ,建立以“四行二局”为核心的国家金融体系 ,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现代化的进程。金融界也以此为契机 ,拓宽业务 ,引入科学体制 ,并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加快了金融业的现代化步伐。但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从而陷入了低潮期。  相似文献   

15.
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主城居述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畅 《文史哲》2002,1(4):153-160
抗战以前 ,尤其是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 ,随着农村社会动荡不安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主城居的规模和速度日益扩大 ,并且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特点。地主城居在政治上使农村社会基层权力结构中非官方力量制约减弱 ,加重了农村基层政权地痞化和流氓化的趋势 ,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加深。在经济方面 ,地主城居虽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经济联系增强 ,但是由于地主城居带走相当数量的现金并造成租佃关系形式的改变 ,加剧了 30年代前期农村金融枯竭和农村破产。  相似文献   

16.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17.
李庆刚 《阴山学刊》2003,16(4):84-90
开明士绅是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他们不仅在政治方面对根据地建设颇有帮助,而且在根据地的经济、军事、教育、社会救济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开明士绅的历史功绩,不能抹煞。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台湾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针对台湾的鸦片问题,后藤新平提出了他的鸦片“渐禁政策”,在台湾实行鸦片专卖。这一政策不仅稳定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而且成为其向中国大陆推广的主要侵略伎俩。后藤新平亦因此而跻身于日本政治统治的核心,成为日本殖民统治的行政权威。  相似文献   

19.
日本宗教是从日俄战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的,此后近50年间,日本宗教在中国东北地区协助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上军事上的侵略扩张,极力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地的“皇民化政策”,开展“海外开教”活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随着日本军事侵略而传来的日本宗教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类派别,由于带有明确的侵略目的,强迫中国民众改变传统观念信仰,使中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因而,无法真正融合于中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战败,日本宗教也在东北地区荡然无存。了解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探讨当时的社会网络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轨迹,以及日伪政权的宗教政策与宗教行为,有助于我国对东北殖民地文化的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且能够进一步揭示日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翠霞 《河北学刊》2001,21(5):121-123
抗日战争时期,基于国内形势的变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而国内矛盾和中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降至次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把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团结根据地一切抗日力量,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