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空间、时间与人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地理学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对它们的研究常常是就其相互关系着眼的。自然地理学研究总体上是在牛顿物理学范畴内进行的,同时承认计算的局限会最终导致混沌的不可预见性。相反,人文地理学研究有多种视角,既可以是高度数量化的或理论性的,也可以从强烈的人文关怀出发。这方面的许多情况在对地图学研究具有影响作用的技术和哲学潮流中反映出来。今天的地理学研究的特点是对其相邻学科的开放性。具有人文色彩的研究受到文学理论、文化研究和学术史研究等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强烈影响,而具有社会科学传统的研究则与统计和数学模型紧密相联。绝大部分研究,无论是从哪一种视角出发,都会带来一种独特的空间观点,对从其它观点出发来研究的问题产生影响。这种由结构空间决定的独特的地理地点意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贡献。在“空间—时间”意识复苏的情况下,地理教育在环境和规划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纵览当今欧美地理学界,人文地理学可谓主流,人文地理学者参与到各种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对话之中,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有关人文地理研究成果受到其他学科的关注,一改过去人文地理学一直从其他学科借用观点的不足,确立了人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总体中的地位,这无疑是值得地理学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 ,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 ,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 ,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 ,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 ,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 ,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三项内容。研究历史地理学,既要运用地理学的方法,又要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还要把两种方法互相配合。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历史资料,分为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两类。我国有丰富的历史地理文献,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这些资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作用的。我国高等学校的历史系和地理系,一般开设历史地理学课程。为了配合历史地理的  相似文献   

5.
郑天挺在1923年至1934年间主要讲授世界人文地理和古代地理学,并刊出两部讲义:《古地理学要略》和《世界人文地理讲义》。同时,他是最早对《禹贡》进行全文释读的学者之一,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基本问题都有涉猎,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史上应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在西南联大期间,郑天挺一度以撰写《南诏书》为目标,研读西南史地书籍;采用以音证史的方法,撰写西藏史相关的论文,批驳当时国际上的有关谬说,显示出其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学术视野;积极参与云南地方史志事务,开展学术演讲,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即便在"文革"期间撰写丝绸之路的文章,他也坚持以史料为基础,针对国际学术界相关动向,提出新说。对郑天挺历史地理学方面成就的梳理,既有助于全面认识郑天挺的学术成就,也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回顾3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未来走向,讨论对学科发展至为重要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科交叉是历史地理学前进的必由之路,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不可偏废,传统研究要与新技术运用相结合,要善于从现实需要探讨历史地理的重大问题,并用科学研究成果为现实服务,并就区域研究的价值与方法提出具体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媒介地理学是以人类与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它既研究人与自然和媒介的相互关系,也研究人之间和媒介之间的空间关系。海外华文女作家周励的代表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篇非常适合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解读的文学作品。作品中的女主角申请美国留学移民,前往欧洲游历等行为都与其接触的文学艺术等媒介作品密切相关。另外,海派文化对于生长于上海的作家本人创作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作家继承了海派女作家大胆表现女性欲望的叙事传统,而对当时美国社会泛滥成灾的性解放思潮则深恶痛绝。海派文化与纽约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一种由移民文化形成的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它们都有重商传统,这也是促使女主角移民纽约的内在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这已为当前所有历史地理研究工作者所一致公认。现代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也就是历史地理所要研究的对象。二者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前者以研究当前地理现象为主(有时当然也要追溯到过去),后者以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为主(有时当然也要联系到现在)。既然如此,所以历史地理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很明显的。旧时代把历史地理学看成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前一个时期有人把历史地理学看成是历史与地理之间的边缘学科,这些看法目前至少在我国国内已基本上销声匿迹了。当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界急需通过讨论予以明确的,看来已经不是学科的性质问题,而是学科的研究方法问题。研究方法不解决、不明确,这对于扩大我们的队伍,促使我们的青年同行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是很不利的。在这里我谈一谈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意见,希望能引起同志们的注意,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只有拥有丰富、延续、系统文献的时间和空间的国家,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区域文化文学的研究。注重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旨在从文学地理学上弥补时间的断裂和空间的缺失。做到“时间先后”与“空间离合”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张光英 《东南学术》2011,(6):273-283
用地理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出地理空间解读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尝试阶段,尽管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有段义孚等已经做了有益的开拓性研究。本文在国内首次运用时间地理学研究理论,通过地理学空间的阅读试验,尝试把新人文地理的视角引向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学作品文本的研究,也把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本文学视角的研究引向新人文地理的世界。时间地理学把人放在时间、空间中考虑,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下,活动被作为一种常规发生的习惯行为来研究,强调了移动在行为空间中的重要性。研究认为:在传统的小说文本研究领域,关于小说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分析往往是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来分析其一般特征,掩盖了作者赋予的小说核心人物个体活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借鉴时间地理学的活动路径的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有助于从个人生活层次上确认小说核心人物活动空间结构分化的阶段,从而认识小说人物行为空间的形成。结合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对小说文本中人物时空间的研究是今后人文地理学学科拓展研究视野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