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旌 《社区》2008,(1):37-37
无子女陪伴的老年人常受孤独寂寞、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等问题困扰。《纽约时报》近日报道,美国老年人开始自发组织起解决老人生活难题的互助社区,这种社区在全美已有100多个。  相似文献   

2.
张玉格 《社区》2014,(24):32-32
人人都会变老,家家都有老人,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是每个老龄工作者的职‘氖《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5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一周年。在这一年内,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崇安寺街道百岁坊巷社区以发一本《老年法》、办一次《老年法》知识讲座、写一版《老年法》黑板报、贴一条《老年法》宣传标语的形式,推进维护老年人权益工作。  相似文献   

3.
庄琪 《老友》2011,(4):17-17
据媒体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新修订的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也就是说,赡养人不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属于违法行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相似文献   

4.
《社区》2008,(31):6-7
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政府也出台各项政策为老人服务。明年,北京市65岁以上老人将免费乘公交,90岁以上享受津贴。10月9日重阳节,北京市老龄办发布了《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办法》,多项针对老年人出行、休闲、医疗等方面的优待措施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办法》规定65岁以上老年人将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游览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可享受每月100元至200元津贴。  相似文献   

5.
张竞 《社区》2011,(9):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  相似文献   

6.
蒋洁 《百姓生活》2011,(1):14-14
最近,《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中关于老年人再婚的相关条款,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根据《条例》规定,子女、亲属或其他人暴力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尽管近些年来对老年人再婚的观念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但子女反对阻挠,依然是困扰老人再婚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相似文献   

7.
张传发 《社区》2009,(34):5-5
今后,当你上班时,再也不用担心家中老人的安危了。白天,你可以把老人托管在社区的托老所,晚上再接回家共享天伦之乐。昨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内将兴建100个社区托老所或老人日间照料所,解决老年人无人照料的后顾之忧。(10月25日《重庆晚报》)  相似文献   

8.
2013年7月1日我国实施了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法的规定在几大方面相对以往的法律法规有重大突破,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老年人福利事业的重视,但其中一些有关老年人精神赡养、老年人法定福利、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一体化等的规定上存在瑕疵,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小非 《老友》2011,(4):46-4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呢?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有些子女甚至对老人不理不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即便想要维权,也总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10.
《山西老年》2011,(3):64-64
我国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1996年通过的。十几年过去,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旧的《老年法》已经“跟不上趟”了,亟待修改。这次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定完成,意味着老年人权益保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三大亮点,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1.
评书《聊斋》历来由说书艺人在书场演出,从1909到1932年,张智兰、庄耀亭、尹箴明等报人以评书形式、用北京方言演述《聊斋》故事,23年的时间内,在北京的报纸上连载了300多段,是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聊斋》白话传播活动,也是《聊斋》传播形式的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杨凡 《21世纪》2013,(11):61-61
一段《北京扫街大叔甩一口麻溜英语》的视频,惊呆了众多网友。视频中,一位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环卫大叔,用流利的英语与提问者交流,不时蹦出“civilization”(文明)等词汇,并说他读过《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自》等莎翁著作。  相似文献   

13.
苗向东 《社区》2011,(3):42-42
严寄洲1917年8月出生,曾导演过《海鹰》、《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里成长》、《英雄虎胆》等影视剧50多部。他多次被评为健康老人,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嘧他的座右铭是“想吃啥就吃啥”。  相似文献   

14.
黄殿琴  孙维媛 《社区》2008,(29):4-6
阅读老人的历史,就仿佛在瞻读一本厚重的《春秋》。走近冯其庸老人,宛若走近一座学术上的高峰。他学识丰厚,秉性正直,言出行随,表里清澈。”  相似文献   

15.
《新天地》2006,(3)
北京:不给老年人让座应算违法北京市民政局局长赵义近期表示,正在考虑提出建议,地方立法保护老年人得到尊重,甚至提出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可能就算违法。日前,民政部等21个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正在根据《意见》研究调整老年证待遇增加的事宜。北京的地方法规将明确  相似文献   

16.
赵志奇 《社区》2005,(15):3-3
2005年6月的杭州《都市快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位社区劳动保障员惊奇地发现,找她咨询和求职的人中老年人越来越多,许多适龄失业人员却不去谋业,而让老人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经过调查,这位劳动保障员了解到,很多失业人员在求职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渐渐地对求职有了抵触。而老年人谋职不挑剔,只要有收入,什么事都肯干,因而出现了老年人赚钱养家的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17.
钱龙在《水书老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夏日的夜晚,我经常踱步在长江大桥旁的街边公园,当踏着动感乐曲跳健身舞的人们渐渐散去,就会出现一位精神瞿烁的老人。他手执一支特大号毛笔,这是用竹竿自制的,竹竿中部穿过一个口朝下的饮料瓶,瓶中灌满了清水,通过一根细塑料管将水慢慢渗透到笔尖”。该文发表在2006年6月26日《金陵晚报》C16版《雨花石》副刊中。文中“精神瞿烁”有误,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2,(12):44-45
编辑同志:您好! 看了《社区》杂志,受益匪浅,深 感你们为老年人费心尽力了,感谢你 们! 我也是老年人。深感北京有不少 老年人中是无子女的,他们独来独  相似文献   

19.
阿谁 《北京纪事》2010,(12):90-91
罗永年,1971年生,字仲玉,号长辉,又号日月轩,山东菏泽人,现居北京。自书、自诗、自画,诗书画作品多次发表在《工人日报》《中国社会报》《北京旅游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青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太原、石家庄、郑州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政冶、经济、国际交往多功能城市群。在环渤海区域内,有着广阔的家电市场,最为有名的是家电重镇青岛,与此同时,该区域是大众媒体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北京的“京华时报》、天津的《今晚报》、河北的《燕赵都市报》、山西的《三晋都市报》、山东的《齐鲁晚报》具有全国性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