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圣经》、《论语》的知识论,以建立在认知和价值观基础上的解释模式,从原初存在的出发,将道德作为知识论的价值核心,将知识的"真"联系价值上的"善",最终使知识化为信念。《圣经》、《论语》以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揭示了人的知性存在,主张在对"道"的人生体悟和经验中,将求知修身融于人有限的生命,最终将人的物质生命提升至精神世界,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朝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郭店竹书《老子》的发现,引发了人们对于早期儒道思想关系的重新思考,许多学者针对郭店竹书《老子》与传世本《老子》文字上存在的某些差异提出看法,认为《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而早期儒家、道家有相近、相通的思想,两者的对立则是出自后世的歪曲。然而事实上,郭店竹书《老子》与传世本《老子》在思想上并不存在重要的差异。某些文字的差异不宜夸大,这些差异并不足以否定《老子》思想中固有的批判仁义的倾向,以及早期儒道思想之间存在的根本的、重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5.
6.
7.
《论语》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典籍,包孕着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具有启迪意义.作者试图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学习、学习动机、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教学以及对教师劳动特点的看法等思想的解读,说明我国古代丰富精到的教育心理思想所具的“母乳”价值,并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一书引用《论语》达80多处,其中大部分为一般意义上的字词引用,同时在重视教化,强调仁孝为本,思想内容纯正无邪与表达方式合乎正道,文学与德行相互促进,重视文采,文质相称,"文疑则阙"以及"君子疾名德不章"等思想方面,《文心雕龙》受到了《论语》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认为,太史儋《道德经》是老聃《老子》的增订传本,而且《道德经》从逻辑定义、世界基本规律、认识论和军事辩证法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重写老子其人 重释《老子》其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楚简《老子》与诸今本《老子》所显现的老子并不相同 ,一个是与孔子同时而且并不相绌的李耳老聃 ,一个则是战国时代与孔子抵牾的太史儋“老子”。果然如此 ,老子其人要重写。而根据出自一人一个时代的《老子》诠释 ,也需有全新审定的问题。但现在首先要弄清楚楚简《老子》。此文提出一系列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老子认为"道"即"自然法则",提倡"无为而治",这与西方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看不见的手"有异趣而同功.市场经济中自由经济与政府调控一直处于一对互为矛盾的共生关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鱼形图来看,这种关系如太极鱼形图中两个部分,此消彼长、处于动态的平衡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兵学圣典,孙子的兵学研究已达到人类思想境界的高度,具有普世性价值。结合《孙子兵法〉的具体内容,深刻分析了《孙子》思想的三重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哲学的境界,它会给后人留下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红霞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2):32-35
《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圆圈的一个逻辑的终结,它合乎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溃的奴隶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任务,因而有可能对奴隶社会及其日渐崩溃的哲学矛盾运动进行理论总结。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上以比较完整的形态殿居孔、墨之后而总其成。 相似文献
14.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本原,还原了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普遍联系,进而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呼应;《老子》提出治人事天的思想,肯定了天的独立意志性,将天命论置于人的主体性的对立面,从而使唯物主义自然观获得了蓬勃生机,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呼应;《老子》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在于为无为,既是体会道的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意识能动性的作用方式和辩证法的物质运动法则,从而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呼应。 相似文献
15.
王云力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78-80
仁,是相人偶,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应该恪守的一种伦理。做为儒家核心思想的仁,在论语中多有述及。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及弟子仁之论述的分析,来说明儒家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德经新编》是董京泉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反复研读、思考和扎实的文献考证的基础上,依据自己对老子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的理解与把握,对通行本《老子》(王弼本)篇章结构作了大胆"重构"的一部创新性著作。全书分道论篇、德论篇、修身篇和治国篇,共八十八章(将通行本中内容不相属的七章"一分为二",因此比通行本多出七章)。新编本在每章特设了"辨析"一栏,对本章要点、难点及古今注家分歧较大的一些文字校诂和意义解读问题逐一详加分析考辨,或择善而从,或阐述己见,是该书用力最勤、最富创新价值的部分。文化元典的生命力在于与现实相接合,常解常新是使古老经典永葆青春魅力的必由之路。新编本对《老子》的重构和创新性解读必将使中华民族的这一哲学瑰宝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烛照和开启人们智慧的心灵,其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道家从老子起就极力主张自然无为,然而这种思想绝非道家独有。实际上,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也主张自然无为。关于这一点,却很少被人注意到。本文将以《论语》为主,谈谈孔子自然无为的思想。首先,我们应对自然无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本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中的“自然”即这个意思。“无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切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淮南子》对“无为”有一个很大篇幅的解释:“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 相似文献
18.
19.
孔子是春秋后期一个积极的用世者。但对古代高士和当代贤哲的向往和推重,一生落魄的坎坷的经历,让他对隐逸有一种难舍的情结,并形成一整套有关隐逸的理论。首先,他提出了关于隐逸的原则:一是"邦无道",二是"道不行"。其次,他谈到隐逸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选择,即"贤者辞世,其次辞地,其次辞色,其次辞言"。再次,他还论及隐居生活的自我人格完善,也就是要保持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想对后世文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