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文化人类学对城市文化的分析 ,揭示了城市文化的主要特点 ,分析了多元文化交融与文明城市建设的关系 ,并从城市文化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关系出发 ,给出了文明城市的文化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田野工作方法的完善是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发生发展的开端 ,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田野工作的发展过程中 ,论争始终与其相伴随。但论争没有延缓田野工作的发展进程 ,也并不影响对它的评价。田野工作仍然是人类学重要的标志性方法。田野工作的发展及其争论为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化人类学于 2 0世纪初传入我国 ,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得中国神话研究的面貌为之一新。以此来再度认识中国神话 ,并重新观照和审视图腾现象与神话起源将会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的神话特质 ,以生殖崇拜、母系氏族文化和神话意象为最明显的特质 ,以期从根本上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源起  相似文献   

4.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旅游是一种“过渡仪式” ,人们借此完成某些重大的人生或心灵的转变。旅游还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但其结果是益、“害”并存。至少 ,旅游能加深旅游者对自身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体质人类学旨在认识人与动物的区别和联系 ,以及人的能力、潜力和局限。人体是基因和文化的双重载体 ,基因会发生变异 ,变异要受到环境 (自然的和社会的 )的选择 ,于是体质与文化并行进化。  相似文献   

6.
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上半叶以来,国内外人类学家对风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文章对这些成果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笨花》的艺术经验主要在于对文化人类意识的提领与表征,尤其是塑造了冀中族群特有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文化范型的尊重和沉浸。在一种广博的人类学视域中展现了冀中文化的独特性与自补性,从而填补了习见文本中动辄以"传统文化"来遮蔽形形色色的其他地域文化的缺失,呈现出一种多元共享的大文化观。其中,烂漫多姿的生活形态与文化仪式就成为了解并体悟传统文化背景下冀中平原往昔与现实、守成与更生的一扇文化视窗。  相似文献   

8.
旅游人类学是伴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兴旺和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旅游人类学不仅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与功能,而且注重研究旅游业对旅游者和当地文化的参与、互动和多元相关性,是一种综合的、新鲜的理论视角。以旅游人类学来审视宁夏的旅游业及其发展,是具有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的探索,对全面发展和提升宁夏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和深度开发,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建房不仅要选择大的山水环境,讲究堪舆文化,而且追求居住的内部空间审美神化意识,无论是堂屋的神龛、耳房的火煻以及卧室的内部居住空间都被认为具有风水的文化含意。吊脚楼则是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简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展示我们在中国教育研究应该被理解为各个学科就教育这个主题进行对话的学术场域。  相似文献   

11.
客都梅州的民居类型及其适应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俗称的门堂屋是客家民居的“原型”,是客家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客都梅州的民居建筑类型多样、形态各异,都是在门堂屋平面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充分显示出适应自然的地域性、适应社会的防御性和适应人文的教化性等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居建筑>可谓一部综述中国民居建筑美的巨作, 它以多元的视角分析了民居建筑的不同审美特质, 展现了民居建筑的造型美、意境美和环境美, 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和深刻的学术启发.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来看,青少年的性教育是他们在青春期所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成长仪式。作为一种成长的仪式,性教育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仪式的变迁过程中,以同辈群体为中心的非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逐渐被以学校为中心的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所取代。然而,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却在当前社会中面临着危机与尴尬,其根源不仅仅是当前学校性教育中方法和内容等存在着问题,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性的缺失。要改变这些状况,我们需要再造仪式,注重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地位的建构,把性教育当作是一种青少年的主体权利。  相似文献   

15.
教育人类学中文化教育人类学有两个学术流派:文化教育人类学学派和多元文化教育学派的研究模式、目标、实施途径、范式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外语专业人才,建立了外语教育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外语教育面临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为视角,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外语教育体系在语种和学科分布以及外语教育层次和阶段划分问题,并根据我国学历教育体系提出了参照美国"5C"标准的外语学习层次划分方案,以进一步规范外语教育规划和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相似文献   

18.
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文化建设列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四大建设任务之一.并对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的又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对该学科领域关于"文化"等关键性概念的系统梳理.结合云南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实际,提出对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的初步认识:即应当更好地把握住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信仰等理念层面的因素,在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这一根本途径引领其不断与"全球化"以及"现代化"的潮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是生长在土地上的最接地气、最生态化的语言艺术.民间歌谣反映的是当地民众的真切情感,具有质朴、自然、清朗、真实等特点.基于艺术人类学的民间歌谣考察,就是在"音乐人事"中做"田野",将所涉及的场合、情景也纳入民间歌谣的考察内容之一,从而理解民间歌谣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转用他民族语言是语言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但是,语言转用对民族传统文化、民众心态以及文化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