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由·共同体·正当性 --经典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的三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成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经典社会理论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知识反应;从经典社会理论的现代性话语中浮现出了三个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即共同体问题、自由问题、正当性问题.这三个问题同时也是没有被所谓的后现代性以及全球化所终结的、在今天依然具有核心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宪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32-35
本文集中从社会理论角度探讨了审美现代性问题,通过现代性的总体性到地方性概念辨析,进入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文章强调社会理论对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改变美学研究传统的经院化和抽象化的局限,凸现审美现代性思考的价值论立场和反思态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与社会批判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性已成为思想话语的中心。社会批判理论作为一种对待西方现代社会合理化过程的哲学话语,主要体现为一种现代性批判,社会批判理论接受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作为分析现代性问题的框架,从社会批判和理性建构两个维度构筑了所谓“现代性的病理学”。尽管社会批判理论内部在现代性批判问题上有着差异,但他们共同铸造的现代理性批判却以其普遍性特征,弥漫日常生活,昭示着现代性批判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与经典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及科学社会主义开出了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同时也确定了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与实证的社会理论传统及其与解释的社会理论传统的基本区分。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同相关经典社会理论传统的批判性对话,奠定了当代唯物史观研究的不可舍弃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后现代社会理论看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社会理论认为,由于知识分子拥有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完善极其需要的知识,因而能够将知识与权力融为一体,并超越阶级的限制,成为对社会核心价值强烈关怀,促进社会进步的“立法者”。但在多元主义盛行的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立法者”地位受到动摇,他们只能成为“阐释者”。在当代中国,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发挥“阐释者”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本质上就是工具理性,因而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工具理性化。而"现代性工程"作为一个庞大的整体性工程,要求工具理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扩展。现代性的扩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即人类整体理性的分裂、社会生活领域的断裂、资本主义精神的裂变与失落以及"生活世界殖民化"、世界风险社会的出现等。现代社会理论家在对现代性扩展的消极后果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和发展了现代社会理论。因此,现代社会理论就是一种对于现代性扩展及其消极后果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理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理论研究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相融合的路径考察社会性别理论的逻辑,从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以及文化三条线索展开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旨在揭示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摧毁了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家族的社会认同、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于儒教的文化认同,使新知识分子发生了身份认同危机。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随着革命及新中国的建立,这种危机得到特殊形式的解决。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我想从现代性及其全球化的视角上草描出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 ,以拓展出现代性论题的知识分子的空间 ,并深化我们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我的做法是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框架之下 ,充分吸收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以现代知识分子所面对的批判和建设的选择困境为切入点 ,通过知识分子的生活场景、气质、类型、功能、命运的考察 ,透视现代性的一个独特层面———知识分子层面 ,目的是拓展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与历史使命 ,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现代化理论发端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经诸多学者努力,形成为基于一系列理论假设的理论体系。所有这些假设,与其说是理论性的,不如说是事实(史实)性的,其成立基础客观可靠。将经典现代化理论指斥为“西方中心论”之文化观,不仅有失偏颇,且无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企图取代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依附理论的明显缺陷及其所致的脆弱性,昭示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内涵。 相似文献
12.
连洁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7-61
社会转型带来社会结构方式的转变,这种变化使得知识分子群体在新的社会结构方式中的价值实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框架内,知识分子重新寻找自身的社会定位,他们以与市场直接和间接的结合方式,获得了新的社会角色认定。这对重新认识和评价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其核心是反思现代性,注重多元化和差异性,崇尚创造性和多样性,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这一基本观点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知识分子之间的交往活动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同西方“灵感”说的神赐灵感观念相比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更注重结合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感受 ,来揭示创作灵感的突发而易逝的特点以及它对作家创作想象活动的催发作用。古人论创作灵感现象还进一步透过灵感现象的表现特征而揭示它的产生原因 ,“积之在平日”是灵感生成的必要前提 ,而“得之在俄顷”则是积蓄在胸的作家与客观外物心物交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21世纪的新疆社会现代化,应重点关注安居乐业、生存环境与贫富差距等三大指标及其分项指标的测量与变化趋势。测量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17.
米丽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5):8-10,14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其内容包括:现代化的内涵、发展模式、战略构想、动力系统和保障系统。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代化理论宝库,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互为前提和基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谈不上社会的现代化;而没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的现代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应协调统一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机制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从“知识分子”界定的讨论入手 ,探析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机制 ,认为 :知识与社会的关系是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宏观动力 ;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中观机制主要是教育机制和职业提升制度 ;在自主意识指导下的社会理性选择是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微观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体系下 ,知识分子社会流动机制的内部作用力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