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坠子是产生并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其说唱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方言特色,是最能够体现中原地区地域文化性质的因素之一.河南坠子以其形成地的方言为说唱语言的基础,同时因传播发展而不断演变,具有掺杂性和变异性的特点.本文对河南坠子说唱语言的语音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此文以绍兴莲花落为例,从历史层面的纵和地理层面的横及与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来看其发展衍变历程。这一历程,实际亦是我国多数民间说唱艺术发展。以此证明:只有适于社会条件,满足观(听)众审美需求的民间说唱才可以生存、发展,否则将被淘汰。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出现了大批独立的商业化游艺场所——瓦舍(又称瓦子)。众多说唱艺人汇集于此,互相交流、观摩,极大地推动了说唱音乐的向前发展,使说唱音乐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明成化刊包公故事说唱词话八种如从分析文学作品的常规角度——诸如情节结构、人物刻划,语言技巧等标准去衡量,每一种都显得十分粗糙、简单、幼稚、原始。尤其在文辞方面,更是文理不通、错别字百出。当然,产生上述种种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民间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论对编写说唱词话的作者或说唱词话的表演者来讲,都是纯粹为了谋生觅食,没有可能象骚人雅士那样去字斟句琢地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二是这些说唱词话其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是一种说唱文学,其说唱中的交流机制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言交流机制,二是非语言交流机制。变文说唱的语言交流机制包括说唱者与听众的交流、说唱者与说唱者的交流、故事中人物与人物的交流;它的非语言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说唱者在说唱过程中通过"变相"与听众达成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史诗说唱仪式的文化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史诗说唱前举行的仪式实际上是艺人举行的降神仪式,其文化根源在于史诗的巫文化特征。史诗产生的时代、史诗的内容构成、史诗的功能决定了史诗的巫文化特征,而史诗流传带的宗教文化背景则决定了该特征能够在史诗传承中得以保持。所以,说唱史诗前举行的降神仪式可视为史诗巫文化特征的表象和史诗巫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宝丰的民间艺人通过不同艺术形式传播《红楼梦》由来已久,一直传唱有《红楼梦》题材的曲剧、豫剧和大调曲子、河南坠子曲(书)目。目前,除宝丰“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系列丛书”中收录整理的在宝丰流传的部分以大调曲子、河南坠子等演唱的红楼曲谱、曲词、曲段外,宝丰《红楼梦》说唱艺术的活态存续尚未进入相关学术视野。《红楼梦》说唱文化在民间的传播与实践,有着拓展学术视角和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察了词话、缠令、缠达、鼓子词、道情、叫果子、莲花落、货郎儿、评话几种说唱形式在戏曲中的运用,并辨析了词话与判文之区别。这些说唱形式在戏曲中具有叙事、抒情、描写、评论、戏剧性对话、复述、概括剧情等多种功能。其叙事的角色化、艺术化、戏剧化,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的舞台语言,既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又在听觉上获得一种艺术享受。说唱形式是构成我国传统戏曲俗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族的说唱艺术是集戏剧、文学、音乐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说唱艺人主要通过幽默风趣、机智诙谐、一语双关、形象性的语言对作品进行表演和诠释。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说唱艺术相对保存较好的和田地区作为研究重点,依据实地调查资料,从表演理论角度对该地区说唱艺术讲唱之前的开场白及其语言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说唱艺术,同其所用的语言音调及曲调唱腔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各曲种的流行地区,也就往往随方言区的不同来划分。桂南地区的汉语,属于广府方言的白话系统,所以它的说唱艺术大体上与广东白话地区同源同流。主要曲种有木鱼书说唱和粤曲弹唱。 木鱼书,实际上是个笼统的名称。它以龙舟和南音为代表,包括粤讴、叹情、板眼等等  相似文献   

11.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其说唱方式有第三人称讲述方式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方式。根据故事演述和"场"上交流互动的需要,诸宫调说唱艺人时而采用第三人称向听众"讲述"故事,时而转换成故事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摹拟"人物,"代"人物"言"。诸宫调的第三人称讲述与话本不同,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带上了更多"诗以言志"、"词以达情"的诗意情调。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则为诸宫调向戏曲的衍变提供了可能和线索。  相似文献   

12.
荷叶说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说唱项目的一个极具特色的品种。从荷叶说唱的源起、内容与表演形式、常用曲牌与基本特征、传承艺人与经典唱段及发展瓶颈等角度出发展开思考与讨论,并提出荷叶说唱的发展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扬琴在说唱音乐伴奏中的运用王义茹扬琴用于说唱音乐的伴奏,历史悠久,曲种繁多。如四川扬琴、云南扬琴、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内蒙二人台等,都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有的则以扬琴为曲种命名。扬琴用于说唱音乐伴奏,其演奏技巧及伴奏手法的运用,除与一般歌曲、器乐曲...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说唱艺术是中国文学和各类艺术的母体,孕育了小说、戏曲等,并对音乐和舞蹈等有明显影响,研究价值较大。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经济体系,民间说唱艺术原有的市场体系被改造。政府通过“划分经济成分”等行政手段改造了说唱艺人,说唱表演场所也被国有化。说唱艺术创作体系被国有化改造,创作者的利益难以保证,生产体系被阻断。改革开放后,说唱艺术的国有经济体系逐步变革,说唱艺术团队多采用双轨制经营。部分民营团队回归传统经营方式,借鉴了现代市场化的经营,生存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词话本是说唱活动的底本,该长篇小说是在说唱艺术中生成的一朵奇葩。《金瓶梅》说散本是从词话本发展来的,尽管发展过程中做了许多删削改动,但说散本中仍保留了大量的说唱艺术成分。说唱艺术成分的存在,使《金瓶梅》文本(包括词话本、说散本)具有了别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其说唱方式有第三人称讲述方式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方式。根据故事演述和"场"上交流互动的需要,诸宫调说唱艺人时而采用第三人称向听众"讲述"故事,时而转换成故事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摹拟"人物,"代"人物"言"。诸宫调的第三人称讲述与话本不同,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带上了更多"诗以言志"、"词以达情"的诗意情调。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则为诸宫调向戏曲的衍变提供了可能和线索。  相似文献   

17.
“乌钦”,也叫“乌春”,是达斡尔族民间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早在2006年,“乌钦”就已经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钦”对一个拥有英雄史诗的民族来说,是一种类似于希腊与罗马神话传说的文化精华,它既传承了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产知识,同时也宣扬了伦理道德规范,是一个浓缩着达斡尔族历史精神和繁衍生息的标识.达斡尔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乌钦”说唱的传承和发展就更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史诗《格萨尔》说唱音乐的艺术性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萨尔》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 以浩瀚无际的篇章,生动的战争描写和人物 的刻画,反映了藏民族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它 是藏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代表 作,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古代 藏民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长期以来,《格萨尔》主要以两种形式在 民间流传。一种是通过记录整理成文学,以 手抄本和木刻本的形式;另一种是经过民间 艺人的说唱形式在民间流传。而后一种是主 要的流传形式,它直接通过民间艺人以说唱 表演来继承和传播,成为《格萨尔》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格萨尔》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 力和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说唱  相似文献   

19.
长篇鼓书,亦称北方说书,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的各省区及山东、河南等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由于具有小型、轻便、灵活的演出特点,它不仅在城市、集镇的书场、茶社说唱,而且活动于群众文化生活比较缺乏的山区草原、海滨淀边、偏僻村乡,是群众性最为广泛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北方渔猎民族说唱音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达斡尔、鄂伦春、赫哲族的“乌钦”、“摩苏昆”、“伊玛堪”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其音乐形成本体发展的程度可以分为以曲调表现性能、使用、演唱曲目内容及篇幅三类。气质上粗犷、豪放 ,感情上质朴、热情 ,格调上风趣、泼辣 ,是“乌钦”、“摩苏昆”、“伊玛堪”说唱音乐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