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林垟位于飞云江的南岸,是平阳万全平原上的商业、文化、金融、交通中心。据林垟村史记载,三国时,万全平原一带是飞云江口的一爿滩涂。东吴孙权为战事,在这里设置横屿船屯,制造各种兵船,滩涂成为东吴制造战船和操练水兵的基地。海滩上停泊着许多的船只,人们就称这里为"万船洋"。因为谐音,后来又演变为"万全垟"。南宋乾道二年(1166)发生海啸以后,有林姓人家迁移到这里居住,以姓命名地名,以后,人们就称此处为"林垟"。  相似文献   

2.
"纸山文化"是温州泽雅地区独特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文章通过浙江温州泽雅镇横垟村宗族的个案研究,挖掘纸山文化的内涵,解读纸山文化传承与变迁,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自古以来,有"瑞安出才子"之说,而林垟更是文化名人云集的地方,它的每一幢古宅几乎都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每一条水与街交错的地方都有文化名人的故居与故事。林垟是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是瑞安市首个省级历史文化村镇。林垟美,美在"所居合在水云乡",这是曲园老人对瑞安飞云江一带的赞誉之辞。她是飞云江南岸的古村落,是浙南典型的水乡,我早年为它写过文章,  相似文献   

4.
今年春节,来宾农民过年的"文化味"更浓.2月4日,笔者从来宾市文化局获悉,自除夕开始至元宵节,该市各级党委、政府共组织安排了近百场文化体育活动,而各地农村累计千余支农民篮球队和近千支农民文艺队轮番上阵"闹"新春,各类文体活动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5.
<正>"落日放舟循橘浦,轻霞入径是桃源。"古人笔下的三垟湿地美景,绝美艳丽。在三垟湿地内,160余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岛屿星罗棋布,除了拥有独特的水网湿地景观外,三垟湿地内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其中榕树多为百年以上;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现存留54座宗祠和神庙道观、9座古戏台,"南仙垟"人生活使用过的船只,以及一些反映当地民俗活动与特产的船歌、社戏、唱南游和放河灯等。  相似文献   

6.
正北林垟社区,共11个村,坐落在泽雅高山海拔600米到1000米之间。1月21日,数十年罕见的寒潮向温州袭来。22日,降下了大雪,路面冰冻,交通受阻。2月1日,寒潮再度来袭,泽雅高山又一次降雪。翌日上午,记者进入北林垟村,看到57岁的村民陈霄云正在屋后洗菜。他告诉记者,自上一次寒潮来袭时,村里的自来水管就被冻坏了,如今饮用的是山里的泉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8,(24)
仪式对于过年来说非常重要。人们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仪式"。在中国的"年文化"中,仪式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守岁、拜年这些"通俗"之外,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还有许多相异的习俗。年俗的核心内容是对"美好"的祈愿,而种种仪式也包含了人们许多儿时的回忆。  相似文献   

8.
外迁和回流     
正临近过年,朋友圈里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条公号的文章《二十年前的春节才叫过年,如今只能算放假》,好友在转发时评论道:哪有什么"年",不过就是和小伙伴们说,"下周见",况且还有各种"说见就见"。看到这条朋友圈内容的时,我会心一笑,深表认同。于我而言,过年也只是一个具有时间坐标意义上的假期,和假期天数相同的国庆节相比,无非是增加一些"吃吃喝喝"的聚餐,过年纯粹是多吃几顿的长假。  相似文献   

9.
放鞭炮     
我最愿意过年,过年就可以放鞭炮,而放鞭炮则是我一年到头最盼望的事情。一想到过年时那喜庆、祥和的气氛,一想到过年时和小伙伴们尽情玩耍的情景,我的心里便乐开了花。去年过年,我们放鞭炮还"放"出了许多新花样,想想,真让人既开心又快乐。除夕夜,小胖、大牛,还有张顺等,我们五六个小伙伴来到院子里,兴高采烈地一起放鞭炮。  相似文献   

10.
过年琐忆     
木艮 《老友》2008,(2):23-23
人们常说"小孩子盼过年"。我作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过来人,深深感到两个社会的不同。解放前,兵匪成灾,民不聊生,穷人家小孩子盼过年,无非是企望能穿件新衣服、吃顿饱饭而已。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了,生产恢复发展了,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提高了,小孩子过年才真正有了"盼头",而且一年比一年  相似文献   

11.
杂说过年     
文刃 《老友》2008,(2):22-22
通常说过年,我们都是指的过春节。掐指数来,春节都过了六七十个了,可要我来说过年,却不知从哪儿说起。小时在乡下,老人们总是说"小孩子望过年","叫化子也有三十夜"。可见,过年在人们心目中有多重的位置。我们的那个乡村,当年很是闭塞、贫穷,但对过年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08,(24)
电视过年、旅游过年、短信拜年等,正与传统年俗一道,丰富着中国人的年文化。每个春节都有人批评"年味"不足,但不难发现,一些新年俗已经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它们被演化,被固定,最终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理解。在  相似文献   

13.
朱云 《山西老年》2009,(4):23-23
每到过年,母亲便会早早准备一桌饭菜等着我们回去。她说:"你们平日里上班忙,一年也难得回趟家,过年了,自然要做些好吃的给你们。"母亲的菜烧得可是一流的,我总感到吃不够。  相似文献   

14.
天星 《新天地》2016,(4):26-27
失爱妻回国疗伤, 游玩中邂逅梯田女 2014年7月的一天,浙江云和县崇头镇下垟村村民刘丽娟家里,来了一对借宿的客人,这两个客人均年逾花甲.那个谈吐儒雅、操着不太地道家乡话的老者叫姚南山,另一位是他的儿时好友金志荣.  相似文献   

15.
过年(相声 )     
甲过年好! 乙您好。甲过年好! 乙您好。甲过年好! 乙您好——啰嗦! 甲我怎么啰嗦啦? 乙问好有问三遍的吗? 甲我没有向你问好哇! 乙那你干吗一口一个过年好的? 甲我是说过年真好。乙闹了半天你是说你这个年过得好! 甲可不是吗?过年好,好热闹;穿新衣,戴新帽;走亲  相似文献   

16.
过年的禁忌     
《社区》2008,(24)
崇尚吉祥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特别是在过年期间,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尽可能地体现"吉祥",期盼在来年能平平安安,吉祥如意。正月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当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过年的禁忌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年"演化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不可缺失、不可替代的"年情结","年情结"所带来的全民参与、全民营造、全民表达与全民宣泄现象,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失去文化底蕴,"年情结"将无所依托。因此,必须发掘年文化的精神价值,将"年情结"、"年意识"内化为较高层次上的文化自觉因素,突显年文化中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文化内涵,张扬传承了几千年的年文化的魅力,引导广大民众,过年,不仅是过生活意义上的年,更要过文化意义上的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滇味”食俗的表象例证小吃与民族菜系切入 ,论证了其文化底蕴及产业开发价值 ,指出云南是照叶树林及亚洲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滇味”食俗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结晶 ,因此在对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中 ,有广阔的产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故乡的年戏     
正"明年过年村里会做戏文吗?"与父亲闲聊的时候,我问他村里是否还会像往年一样上演年戏。父亲淡定地回答:"当然啦,年年都是如此,明年又岂会例外!"过年演戏在老家好像是约定俗成的。而滩簧则可算作是每年的"年规戏"。作为一个曲种,滩簧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于家乡人而言,它就好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熟悉。每到年关,它更是  相似文献   

20.
自1983年起至今,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21年了,在这20多年里"春晚"逐渐成了中国社会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按央视二套的说法是"看晚会"已经与"放鞭炮"、"包饺子"并列成为了中国人过年的三大民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