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区》2008,(24)
仪式对于过年来说非常重要。人们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仪式"。在中国的"年文化"中,仪式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守岁、拜年这些"通俗"之外,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还有许多相异的习俗。年俗的核心内容是对"美好"的祈愿,而种种仪式也包含了人们许多儿时的回忆。  相似文献   

2.
红树 《新天地》2012,(9):10-11
2012年3月28日上午9时,大连市慈善总会一间大会议室里,一场授旗授匾仪式正在举行,大连市慈善总会领导将一面蓝色的"大连市老卫协护士义工队"的旗帜和一块金黄色的"老卫协护士义工站"的牌匾交到57岁的崔崴手里。一1984年对于30岁的崔崴来说是一个灰色的年景,这年春节,她离了婚;5月,3岁的女儿小鱼儿被  相似文献   

3.
曾成 《老友》2008,(2):46-47
北京:春节庙会北京地区流传的许多春节前后的风俗大部分是根据节令的顺序而延续下来的。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呖呖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  相似文献   

4.
春节时光轴     
正春秋迭易,岁月轮回,又是一年。年年岁岁,春节已成为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丝线。古往今来,欢度春节是一种习惯,一种传承,一种血脉相连的证据。几千年来,春节被人们期盼着,欢庆着,祝福着。可是,时间的脚步匆匆,当新的一年来临,不知是否有人会驻留片刻、去回望世代相传的春节?如果拥有幻想中的"时光机器",那么春节必定是时光影像中的精彩片花。  相似文献   

5.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充满仪式性的时间过程.辽宁灯塔市西三家村的汉族春节至今传承封印仪式,该仪式以东北汉族农耕文化区域作为传承空间,以春节全过程为所处语境,并有其独特的仪式过程和象征意义.通过对封印仪式进行人类学理论阐释,剖析该仪式的文化内涵,揭示仪式实践者的民俗心理,反思当代社会的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我以古稀之年,第一次在美国过春节。在美国,华裔是少数民族,春节也就成为少数民族的节日,其"年味"断然不能同国内相提并论。农历腊月三十傍晚,作为纽约地标的帝国大厦就亮起红色和金色的彩光,迎接亚裔春节的来临。据说,帝国大厦顶楼(第八十层)每年都在农历春节披上金红色灯光,表示与亚裔居民一同庆祝这个节日,此举成为纽约市的传统,春节成为纽约市的法定节日。亮灯仪式在除夕举行,应邀出席亮灯仪式暨庆祝活动的各界人士,携手拉下电闸,于是帝国大厦顶层1327枚灯泡即刻亮起照耀夜空,持续三个夜晚,向全市恭贺新禧。  相似文献   

7.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隆重的文化仪式,在当前农村社会快速变迁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淡化的趋势,使得春节固有的文化符号意义不断消解。伴随中国社会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同时对农村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和影响,加之农村社会组织趋于瓦解以及传统文化缺乏继承主体等缘故,不仅使春节仪式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而且使春节仪式出现了创造性的转化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凉山彝族疾病仪式治疗中具有普遍性的"斯尔几"仪式为个案,讨论疾病仪式治疗的地方知识、地方经验与文化认同。该仪式在凉山普遍受到认同,源于彝族独特的疾病信仰与仪式治疗信仰体系。毕摩仪式实践、世传毕摩的文化资本及社区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斯尔几"仪式治疗成为彝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斯尔几"仪式中涉及生态观、人文关怀、文化人格、社会秩序修复等内容对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仪式治疗的模式主要由治疗师毕摩、仪式主家、文本、动植物等构成。凉山彝族疾病治疗仪式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患者获得身体与精神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正一道士的入门教育为例,讨论仪式音乐何以能成为许多宗教对初入门者进行宗教传习的主要手段。首先呈现上海正一道士教育传统给仪式音乐学习赋予的角色,然后说明并批判包括道士自身在内的观察者通常为这种教育传统给出的"经济理性解释",接着分析、批判了近年来稍见流行的"宗教身份标识说",即以"仪式音乐为道士身份的标识"来解释这一教育传统的做法,最后,援用认知人类学的视角和概念来分析上海正一道教的《进表科仪》,据以论证仪式音乐之所以会被采择为此一教育传统的入门课程,终极原因在于仪式音乐在辅助记忆和激发、训练想象力这两方面的卓越功效。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8,(24)
电视过年、旅游过年、短信拜年等,正与传统年俗一道,丰富着中国人的年文化。每个春节都有人批评"年味"不足,但不难发现,一些新年俗已经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它们被演化,被固定,最终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理解。在  相似文献   

11.
名人与春联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现摘录几段与读者朋友共享。  相似文献   

12.
名人与春联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现摘录几段与读者朋友共享。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春节,故宫博物院再次火了一把。举办的春节大展"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让许多老百姓在春节期间于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过起了大年。红底黑字的隽秀春联,随风摆动的宫灯红穗,各具特色的传统年画……这些传统春节的象征物件,给大家营造出了浓浓的喜庆氛围。这次故宫史上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从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就引出在一个日历年里有两个新年庆典的问题。新的公历元旦与废弃的夏历元旦(春节)一直处在现代与传统、西方与本土、官方与民间的文化纠葛之中。在学术表述中,元旦和春节总是被看作分开的甚至对立、冲突的两个节日。从过渡礼仪的理论来看,从人们的生活经验来看,不管多少仪式,“过年”应该只是一个过渡礼仪。本文探讨如何把元旦与春节纳入一个关于年的过渡礼仪来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种对文化因素多来源的新年庆典进行再结构化的知识生产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15.
在老家过年     
钱海 《老友》2014,(1):43-43
正生在农村的我离开家乡后,由于老伴从小生长在城市,不愿意、也不习惯乡下的年节生活,因此很多年来我们就在"鸽子笼"式的住宅楼里过春节。城市里的春节,似乎一年比一年淡,除了鞭炮声显得有几分热闹外,剩下的就是看电视、上网或"筑长城",至多是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上闲逛一下。也许老伴厌倦了这样的节日生活。为改善一下老伴的春节生活,让她感受乡间你来我往、互送吉祥、相互祝福的年俗气氛,同时欣赏一下农村的自然风光,今年我与老伴特意  相似文献   

16.
欢乐中国年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在冬尽春来的时节,人们就天时之便,举行各种仪式,重温家庭亲情,协调人际关系,祝福美好生活,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是我们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从殷商时期到如今,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绵延几千年的传统理念却亘古未变,人们对春节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  相似文献   

17.
禁止“拼车”绝非善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2007,(18)
这几年,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拼车出行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今年以来,为打击"私家车搭客赚钱","拼车上下班"被一些地方的政府有关部门列为"非法营运"而严加惩罚。媒体上广为传播的是":一名司机被执法人员告知自己因非法营运将被处以3万至10万元的罚款,竟伏在驾驶盘上抽泣起来。"对此,公众疑惑不解地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8.
唐义 《老友》2009,(4):16-16
几年前,听说人家谁谁出国旅游了,十分羡慕,眼热。异国他乡到底是啥样子?哪年哪月咱能出国看一看呀!出国游似乎一直是个梦。2004年春节前一位女友打来电话:春节咱们出国游吧。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出国游?去哪里?得多少钱呀?"女友回答  相似文献   

19.
春之“节”     
万马奔腾辞旧岁,三阳开泰迎新年。奄忽岁月如同流川一般,羊年春节又来到了人问。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春节由最初的祭祀、庆丰逐步发展为祈福、庆贺、团聚、娱乐等融为一体的盛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价值取向和情感需求。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一年到头难熬的日子里,"春节"无疑是一抹让人心情舒畅的色彩。大人们办年货、烹美食、走亲  相似文献   

20.
政治仪式在动员人们进入社会运动时有着强大的作用,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这里的研究针对一个被忽略的课题:政治仪式的失灵。欧文·戈夫曼的仪式互动理论和兰德尔·柯林斯的情绪社会学理论对政治仪式的失灵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文革”头几年的回顾,审视了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政治仪式的情绪波动,这些波动使政治仪式产生了消极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使人们逐渐疏远“文革”。想要在政治舞台上有所表现,个人的背景是很重要的,所以,一旦一个人的背景不复存在的时候,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中心地位也就分崩离析了。“文革”中政治仪式带来的消极后果是使人们对政治仪式不再抱有幻想,对“文革”的热情也在减退。所有这一切对随后几年的中国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