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个性特征和现状的基础,依据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和特征,强调个性发展是当今体育教学改革趋势之一.高校体育教育要努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体育的范畴内去寻找培养与发展大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以使他们在接受体育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对体育的重视度不够,学校体育片面的追求教学过程中的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的培育锻炼意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和终身受益的教育。课外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意识的提高和体育锻炼能力的加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培养时应该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以及加强对体育习惯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3.
高原 《管理科学文摘》2009,(16):203-20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激发学生情趣、培养学生个性、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思维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应该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体育新课程的培养口标指导我们,要合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除了担负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应担负向学牛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有传授体育技能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结合我这几年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陈亿 《科学咨询》2006,(11):55-56
新时期,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党中央仍然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无不表明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加之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它在增进学生健康的同时,更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个性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它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一些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还需教育学生怎样调整好身、心、群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知识型人才,尤其是个性发展体现其独特性.因此,体育课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因材施教在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性的,应该扭转以往过于重视接受学习的现象,允许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本文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通过体育教学,我深切地体会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的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满足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体育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其个性,进一步端正其体育态度,培养运动兴趣,提高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1.
杨维军 《经营管理者》2011,(6X):293-293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5点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体育课的主体,体育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从游戏、竞赛、语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积极、活泼、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体育教学内容、知识、技术和技能直接地灌注给学生,只能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作为一种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机械记忆和机械练习当中.而学生对这些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已渐渐产生厌烦心理,有的甚至怕上体育课.这有违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反思其原因,笔者认为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才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情绪,我们为何不尝试改变课堂,让学生个性自由挥洒在体育课堂呢?  相似文献   

14.
挫折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了解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挫折意识,提高学生挫折耐受力,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也能够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与发展学生个性生命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回归.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本文从体验成功,自主选择,点拨疑难,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方面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结合课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党中央仍然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无不表明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加之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它在增进学生健康的同时,更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 :“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 ,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 ,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 ,尚缺乏深入…  相似文献   

18.
刘建平 《科学咨询》2008,(10):96-96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第一阵营,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板块,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它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完善其个性,培养优良心理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9.
杨毅  何洋 《科学咨询》2006,(13):53-54
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通过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尤为重要,在注重体育兴趣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着手,在教学实践中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显示,智商与学习成绩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而不是完全相关,这种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比较突出。个性、动机等非认知因素,是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变量。在体育教学中,激发作用较突出。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课程改革,是体育课教学中努力的一个方向。要取得完美的学习效果,必须进入学生的心理环境。学校体育改革就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拓宽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使体育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