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8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8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群体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大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意识最强,其次是社会,再次是身边人。可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教育的缺陷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感.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3.
潘海涛  崔延心 《职业》2012,(21):55-56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在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社会中,对当代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唤醒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动,以达到爱心社会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高职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为理清当前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笔者通过随机发放问卷形式,调查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情况,分析了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现状、感恩意识缺失产生的原因,认清了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这与缺乏孝道教育不无关系。笔者分析,主要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本文根据对《论语》孝道思想的分析,再根据大学生感恩心态现状,分别提出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孝道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出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的偏失、高校教育人文关怀的不足和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应提倡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不断从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个层面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对教育日益重视,逐步加大了对大学生的资助额度。但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日益淡薄,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容易产生道德标准滑坡,进而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阻碍人才培养。本文在分析现有受资助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体验式教育模式为例,帮助大学生提升其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培养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诞生于多元文化勃兴的时代,本文从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出改进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强化"感恩"的德育意识;打造"感恩"的隐性课程;丰富"感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感恩既是一种道德情感,又是一个人对社会关系的积极的心理反映。按照人的心理的发展轨迹,感知到别人的恩德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进而产生报答他人的报恩行为。本文从家庭和高校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突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从感恩意识到感恩行为的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符合高校德育的需要,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塑造完善的身心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将感恩教育与外语教学联系起来,使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德育渗透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寻求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承担着教育青少年的重任,他们的感恩意识对培养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感恩情怀至关重要。但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当前许多师范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表现在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个方面。为此,从优化社会环境、强化学校教育、健全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师范生个人素质四个方面入手,对探究师范生的培养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感恩情怀缺乏的主要表现有:淡忘父母养育之恩,忘却他人救助之恩,漠视母校和国家的培育之恩等。高校持之以恒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有助于改进传统德育模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学校应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资源、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育校园感恩文化、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奋斗不已的今天,在各种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复杂渗透于人心,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今天,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变得更为重要。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感恩意识缺失或淡漠现象令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德育体系的实效性依然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与现行德育体系的矛盾,提出了通过立目标教育、社会实践和感恩教育等模式开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力求加强大学生群体的主题意识,进一步将德育"内化"以实现良好的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14.
陈志荣 《职业》2013,(32):44-45
本文描述了当前技工学校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分析了技校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结合笔者学校的活动实践,提出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培养感恩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高校对学生资助项目不断进行完善,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都有所增加,帮助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但随之而来的是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等问题,资助育人的目标更是难以实现。在双创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如何构建起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本简要分析了受资助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高校贫困生感恩回馈长效机制的建议,阐述了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回馈长效机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大。民办高校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尽管国家、社会及民办高校本身都加强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仍出现许多贫困生受助后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本文从民办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其感恩意识缺失原因的分析,努力找寻培养贫困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全面、有效的推进,把感恩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本文分析当前初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确立感恩教育理念、挖掘历史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通过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和老师三方面阐述了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1592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中的总体认知度、参与度较高,公益精神有所历练;大学生公益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与其人生理想、感恩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悉度密切相关,具有个体特征和学科背景特质。同时,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的主动实践、参与氛围有待提升,而时间成本和公益活动自身限度也制约着大学生的公益参与。对此,需要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创新公益活动特色;共享共建公益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公益参与的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贫困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一直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高度关注。为了实现"不让一位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有用的人才,并懂得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但是近年来,关于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无社会责任感的报道屡次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文章分析了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姚娇娜 《现代交际》2015,(2):120-121
感恩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的人文教育,励志教育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作用在于唤醒人性的回归,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实现教育的当代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感恩励志教育在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式,剖析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文化,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