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维明是海外推动现代新儒学运动最有力的学者之一,其新儒学思想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谋求“儒学创新”以实现“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二是促进“文明对话”以构建“文化中国”;三是实现“公众型知识分子”和“学院型知识分子”的双向互动以推动儒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逻辑与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如何从儒家内在的理论立场出发未有通道德理性与理智理性,如何从素重德性的儒学传统中发展出知性主休,以为理智理性在儒学传统中确立内在根据,内在地决定了现代新儒学之发展嬗变。就贯通德性与理性的不同方式而言,现代新儒家分为“尊德性”与“道同学”两个系统。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看,“尊德性”一系的理路在现时代已经到了尽头,而“道问学”一系在实现了根本性变革之后,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不仅推进了儒学的现代化,而且使儒学获得了崭新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3.
墨子刻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 ,其著于 70年代末的《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一书从“政治文化”的角度 ,揭示了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书中最重要的是墨子刻关于新儒学“困境意识”及其相关的“相互依赖的精神气质”的观点 ,以及关于“现代中国与前现代中国之间的一贯性”之论证。本书由五个章节构成 :依赖性与中国家族主义的人文理论、唐君毅的儒家自我完成的概念、新儒家的困境意识、新儒学与中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高涨中的乐观主义和西方时代中互相依赖的精神气质。墨子刻把 2 0…  相似文献   

4.
德性儒学的成就、困境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化思潮盛行、传统儒家受到打压的思想氛围中,现代新儒家适应儒学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大趋势,从弘扬儒家德性入手,掀起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新儒学运动。德性儒学发端于梁漱溟,中经熊十力奠基,到牟宗三终结。德性儒学批驳西方中心主义,彰显中国哲学的民族精神,接续传统并走出传统,把握人性根本,回应西方哲学的话语,安顿价值世界,挺立道德主体性,开启中国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做出了历史性的理论贡献。德性儒学未能突破道德中心主义的藩篱,无法从“内圣”中顺利地开出“新外王”,应对以科学与民主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无法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无法突破“精英儒学”的小圈子,从而陷入困境之中。拘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情结,过度强调应然,没有直接面对实然,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始,儒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儒学成了“游魂”。由此,现代新儒家从终极关怀的层面贞定儒学的宗教意义,阐释了其“内在超越”的特征,指明理想性的层面是现代新儒家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道统”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用以表征儒家根本精神的传承统绪。道统作为儒学的深层内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儒学的基本概貌和形态。朱熹以“心传”、“心法”为其道统论的主要意涵,构筑了以“道心”与“人心”、“理”与“气”、“天理”与“人欲”为基本特征的“二世界”的哲学;牟宗三则以“心体即性体”、“即存有即活动”释道统,建构了其道德形上学。在“后新儒学”的视域下反思宋明理学空谈理气心性,现代新儒学引向超越绝对的偏失,致力于当代儒学重构时,重归孔子之“道”,确立儒学“新道统”或许应是基础性的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新儒学以复兴儒学为宗旨,严厉批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西化道路,试图通过“援西学入儒”的途径,重新诠释儒学精义,凸显儒学在现代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作为对新文化运动的“辨证的反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主帅之一 ,方克立在文化哲学研究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对现代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发展历程进行了拓荒性研究 ,通过宏观审视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贡献与缺失 ,批评了“西体中用”论的文化观 ,推进了对传统与现代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思考 ,从而就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方针、方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学派的“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上世纪 2 0年代 ,在 80年代后其影响日渐扩大。现代新儒学实质是一股人文主义思潮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一般认为 ,现代新儒学产生缘于对“五四”精神的回应。“五四”时期 ,民族的深重危机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产生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主义 (马克思主义 ) ,要求以西学重建中学 ,以现代革新传统。与此相对应 ,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阵营 ,现代新儒学就是其代表。在当时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现代西方思想为主体的自由主义和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 ,是中国大陆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流派。三者既相互争论、批评 ,又有相互协作、支持 ,都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作出了的努力和贡献。新儒家们主张中西融合 ,并不一味复古 ,他们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 ,加以创新 ,使之与现时代对接。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传统、马列、西化三者的“健康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创业企业的成长动力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业企业的成长,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创业企业由成立转向成长,"持续创新"的动力起到关键作用。从企业成长的资源决定论出发,分析由制度环境、社会网络、创业者、信息、风险资金、技术或管理成果等等组成的创业企业成长的动力系统。不确定性往往会给创业企业的成长动力带来"侵蚀"效应。进行"战略因应式"变革或创新,是应对不确定性,保证企业持续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通过对企业文化与"软实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了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国家"软实力"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学会椒江教育改革试验区在"教育股份制"①办学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学校制度"及其实践,对现行政府、学校、市场和社会之间的传统结构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把椒江推行的"现代学校制度"界定为:以学校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以学校依法自主经营为核心,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政府专注于制度建设和公平保障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名牌战略是企业参与现代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战略。名牌产品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由消费者公认的,品质卓越,具有超群的市场表现的产品。名牌战略是指以名牌的创立与维护为中心,以赢得企业竞争力和高额利润为目标,在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经营全过程中围绕创立名牌产品,发挥名牌效应而做出的规划、谋划及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必须注意开发卓越的产品本体,研究和实行以“名”为中心的营销策略,重视研究和实施名牌商标的保护与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晚清督抚衙门房科结构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是我国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房科作为清代职官体系外的非正式机构,事实上成为各直省督抚衙门内部行政职能运作的基本载体。随社会变动与政治格局变化,晚清督抚衙署房科结构日趋复杂。其新旧杂揉的特征,与文案处及文案委员的出现相辅相成,既反映出近代行政职能扩展和业务细分化的趋势,奠定了1907年外官改制的重要基础,同时亦表明变化中的旧式督抚衙门已渐具近代省级政府的雏形,成为从传统幕府转向近代职官制的重要过渡。  相似文献   

16.
在戏剧等传统文化衰落的背景下,<梨园春>节目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通过效用理论等分析工具,对其火爆现象进行了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必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及时总结新经验、分析新情况、提出新的认识标准并制定新的方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认识、新概括.它以厚重的历史感,鲜明的现实性和深邃的未来眼光,阐明当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应具有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先进性,代表当代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进方向,推进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关系原则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政教关系的基本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是所谓的"设立条款"与"自由实践条款",两者相互制衡,对美国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形成了现代世界最典型的政教分离体制。在实践过程中,美国逐步出现了"分离论"与"调和论"两大流派。"9·11"之后,调和论似乎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城市电影是一个历史的特定的概念,是中国当下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的发展走向是与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所呈现的由南而北的区域历程相一致的。当城市电影的创作由南粤而进入北京、西安等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内陆城市时,文本表现出人对现代都市的强烈的“震惊”体验,呈现出鲜明的“反城市化”创作特征。它无疑具有很大的社会认知价值,即便是在历史评判的尺度上,也是具有实质理性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具有自己特定历史内涵的中国当代城市电影,也就日益显示出其局限和落寞而逐渐走向了边缘。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关于可变人性的观点与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新人的观点的互补性,有助于设计塑造企业经营者“人性”的物质精神激励机制;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关于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理之间的制度硬约束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党委会、职代会、工会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的思想软约束差异,有助于推动建立国企“大法人治理结构”,既明确“党委会”的地位,又保持党委会、职代会、工会在“大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对独立性;两种理论的结合可望产生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