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作耀 《东岳论丛》2000,21(3):65-70
东汉末年,身透乱世的曹操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迅速崛起。他运用以军谋政、以政制军的谋略,军政相互为用而谋取实权,逐步铲除群雄,控制东汉王朝。进而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把持朝政,封公建国,设天子旌旗而不为天子。曹操建立了自己的集权统治而为什么没有篡汉自立?其原因在于:1.他认为轻易废立,为天下大不祥之事。2.世受汉恩,使他不敢轻言废立。3.曹操以扶汉而不篡汉倡言天下,自食其言,多有不便。4.控制汉室,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凌驾于刘备、孙权之上而无降低自己地位之虞,同时也否定了刘备、孙权割据政权的合法性。当然,如果条件成熟,曹操还是会篡汉自立的,只不过天不假年而已。曹操死后数月,其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2.
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忽必烈登基至元顺帝妥兲?睦儿退出大都这百余年间佛教在全国范围传播发展的史实。”①这百余年间的佛教上承宋代、下接明代,构成了中国佛教史篇章中的重要一页。在元代蒙古政权的统治下,这一时期的宗教信仰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藏传佛教,在元代  相似文献   

3.
读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月刊》本年第二期刊载了谭其骧先生“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第九期又刊载了任伯平先生“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一文。谭文的结论是:东汉以后,由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变成以畜牧为主,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这是下游之所以会出现长期安流局面的决定性因素。任文不同意谭文的看法,对谭文论点提出了几点驳难,从而又作出了这一时期长期安流的原因“不能归之于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仍应归之于东汉初年王景治河的功绩的结论。我是同意谭先生的看法的,兹就任文对谭文的驳难和任先生自己的看法一一提出来加以讨论,请任先生和读者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东汉初年,社会矛盾重重,为了稳定新政权,光武帝采取了减轻赋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等一系列措施,使社会出现了生产发展、吏洁清廉、社会安定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政权的稳定,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尤其是外戚、宦官当政后,上流社会的奢侈风和官场上的腐败风愈演愈烈,奢侈风加深腐败风,腐败风助长奢侈风,二者在恶性循环中如癌细胞一样在东汉社会肌体中迅速扩散。最终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东汉政权分崩离析。东汉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奢侈之风 东汉初期,由于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动荡不安,社会较…  相似文献   

5.
<正>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诗。全诗三章章四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序》云:“《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近代研究《诗经》者都不同意《诗序之说》。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说:“这首诗写劳苦的人民为了当官差,应徭役,早晚都不得休息。监工的人瞪目而视,一刻都不放松。”袁梅先生的《诗经译注》说:“这是周代一个小官吏,苦于差役纷繁,他没早没晚地替官府当差,使他寝食不安,满腔怨恨。这首诗反映了周代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等级制度造成的上下差别与对立。”高亨先生  相似文献   

6.
党风问题是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大事。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横观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腐败是导致一个政权、一个政党由兴盛到衰败、由衰败到灭亡的关键问题。历代封建王朝都逃不脱由盛到衰、由衰到亡这个“周期率”。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他们的垮台无一不和腐败有关。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欧和前苏联遭解体都是和党风腐败有直接的关系。“水可载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治国治军,贵在赏罚。韩非称赞“赏与罚”是“邦之利器”,主张“信赏必罚。”赏与罚又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法律就象称轻重的秆,量长短的尺子一样。所以商鞅说,“法者,国之权衡也。”一切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无不以赏罚严明而兴,反之,一切昏庸无能的国君也无不因赏罚失当而亡。汤武之兴,桀纣之亡;赢政胜法,灭六国而统一天下,二世胡亥失法,滥施淫威而速亡国;隋文帝杨坚,执法严明,统一了从东汉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杨广因私废法,贪图享  相似文献   

8.
公元三四七年(晋穆帝永和三年)晋桓温伐蜀,军成都之十里陌。李势悉众出战,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至成都,势势蹙遂降而蜀亡。此与秦晋淝水之战,秦军以误退却而溃败适相反,然其为徼伟获胜则一也。证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无比正确。说明战争胜负之变化,每每决定于临阵之俄顷。彼赵括、马谡辈讵知此哉! 南朝刘劭御武陵王骏,势垂克,劭将鲁秀误击退鼓,众遽止。柳元景开垒鼓噪以乘之,劭众大溃。又与温事进胜退败,相映成趣。《梦溪笔谈》(十二)记狄青在泾原破侬智高,预戒军中尽舍弓弩,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  相似文献   

9.
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以往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况,开创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新局面,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然而这种局面历时却很短暂,至炀帝时即遭破坏,隋朝也就在农民起义的海洋中湮没了。隋何以亡,首先成了唐太宗君臣关注的中心议题,也为后世的政论家和史论家所重视,对此提出了不少评论和看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当推魏征主编《隋书·高祖纪》后论:“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应该说,魏征这个评论是比较公允的。但近代史学界对于“成于炀帝”论述较多,而对“起自高祖”阐述似感缺略,犹有继续研究之必要。为此,本文试图从隋朝政权性质、隋代社会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李小树东汉王朝是在长期动乱之后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王莽时期的天下大乱,数十年兵连祸结,留给这个新兴王朝的不仅是“城郭皆空,白骨蔽野”的极端残败凋敝的经济,还有“群雄竞逐,四海鼎沸”的剧烈动荡着的政局①。然而,...  相似文献   

11.
东汉兴太学的目的是,倡导儒学和培养人才。经过百余年君主的倡导和利禄的引导,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日益兴盛的私学分担着官学培养人才的任务。这些导致了东汉前期的君主不重视太学的建设。东汉仕进制度也给太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导致了东汉前期太学的衰微。  相似文献   

12.
六朝经学的中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皮锡瑞渭:“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这是治经学史者的传统观点。张衡早就讲到:“愍文学之弛废,怀儒林之陵迟”;魏明帝则说:“兵乱以来,经学废绝”。作如是论者,其后甚多。但从皮氏所说:“郑(玄)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其故在“郑君为汉儒败坏家法之学”,王肃“效郑君而尤甚”,我们反而由此看到:儒家经学在两汉之后虽是中衰了,但也有发展。不过从什么角度来看其兴衰,衰的是什么,发展的是什么,都应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 东汉时期,特别是在其中晚期,居住在东汉帝国境内的东,西羌以及塞外西羌曾同东汉王朝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后汉书·西羌传》)对于羌汉战争的性质,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是羌族人民反对东汉王朝的起义,当然,不同观点的争论也时有发生。近来,张大可同志在《东汉时期的安羌名将——凉州三明》(载《西北史地》1982年第2期)一文中,对羌汉战争的性质又提出了另外的见解。他认为;连绵不断的羌汉战争是塞外“西羌”侵边的“羌祸”,而不能简单地用羌人起义来概括。他对于其中影响较大的安顺二帝时期的东羌暴动,虽也予以肯定,指出由于当时东汉王朝政治黑暗,“羌人的起义是被迫的,他们的反抗是正  相似文献   

14.
《中州学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刘溶同志的《“颠不刺”试释》,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解释,认为“颠”同“不刺”合成“颠不刺”一词,作“拔顶”讲,在王实甫《西厢记》杂剧里,是极口称赞莺莺之类的。这一解释接近王实甫《西厢记》的原意。 对于“颠不刺”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王伯  相似文献   

15.
三国鼎立成因新论顾奎相,陈涴东汉末年,地方豪强经过10余年的混战,形成三国鼎立局面,魏、蜀、吴三国并峙约70年。分裂而相对稳定如此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像三国这种相对长期稳定的具有特殊性的历史现象的出现,究其因,诚如以往研究者所指出的,地理条...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太平天国败亡的 14 0周年 (186 4~ 2 0 0 4 )。关于其失败原因 ,过去多强调外因 ,归咎于“为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所致。由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故这一结论是不全面不客观的。本文则是对洪仁绝命诗中所反映的太平天国灭亡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从内因入手 ,即太平天国本身的失误来探寻其失败之故。其主要问题有二 :一为缺乏英雄之君 ,即缺乏杰出的领袖来掌握全局 ,高瞻远瞩 ,以争取胜利 ;二为未行德政 ,天国的政治腐败、严刑峻法 ,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凝聚力 ,动摇了政权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而洪秀全则非英君雄主 ,他沉湎于宗教而不能任用贤能来改革弊政、励精图治 ,遂致国势日衰终底于亡。故他与朱元璋相比 ,一成一败绝非偶然。总之 ,从太平天国后期内在的因素来分析 ,其覆亡命运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中州学刊》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乐耕同志的《“颠不刺”绎解》一文,读了获益不小。乐耕同志认为董解元《西厢记》方言“颠不刺”一词,仍依王季思先生注释“风流“为宜。他的根据是董西厢“引子”末尾有“穷缀作,腌对付;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刺的浪儿每许。”意思是:既然上句有“怕曲儿捻到风流处”,则下句的“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中的“颠不剌”,就是上句“风流”的意思了。  相似文献   

18.
秦皇汉武并称于史。《资治通鉴·汉纪》说,在“穷奢极欲,繁刑重敛,白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方面,秦始皇与汉武帝可谓相“差无几矣”。但秦二世而亡,汉却延续数世,对此,宋代司马光认为,“孝武能遵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司马光所谓汉武帝“遵先王之道,知所统守”跟汉武帝一生着力于“更变  相似文献   

19.
论明词中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继元而起,历275年,清又代明,亦维系268年,两个王朝维系年数相差无几,”但就词的发展来说,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一衰一振。明代是低谷期,清代则是所谓中兴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词至于明,而词亡矣。”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亦谓:“金元工于小令而词亡,论词于明代并不逮金元,追言两宋哉。”在吴看来,词之中衰金元已始,至明更甚罢了。总之,明代词之不振,已成定论。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中衰,主要指明代没有产生有成就有影响的词人、词派和上好的词作,而仅就明代词人和词作的数量上说,要远胜于金元两代。仅《…  相似文献   

20.
司马光认为,要巩固政权,治理好国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皇帝,必须懂得并抓好事关国家安危治乱的大事、要事。“举其纲则百目张,挈其领则众毛理”。只要抓好大事、要事,其他事情就好办了。皇帝应该抓哪些大事、要事呢?司马光说,治国之要有三:一曰用人,二曰赏替,三曰罚恶。若能做到“量才以授官”,“度功而加赏”,“审罪而行罚”,国家则“保其治,保其安,保其存”;否则,国家则“至于乱,至于危,至于亡”。用人赏善罚恶归结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