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不但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如果要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那么鲁迅是它的奠基人之一.还在“大夜弥天”的“无声的中国”,在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的时候,鲁迅就象古希腊神话中的大神普岁米修斯,把天火盗到人间,为了建设中国的革命文学,为了给左翼文艺运动提供革命的理论武器,鲁迅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翻译介绍过来.他主持编印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并亲自翻译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学与批评》以及联共(布)关于文学问题的决议集《文艺政策》.在鲁迅的倡导之下,在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学以及同形形色色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文学流派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很快地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主  相似文献   

2.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都可能产生微不足道的作家,也都可能涌现巨匠和艺术大师。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现实主义才可称为中国文学的主流,从而取得“正宗”的地位。而作为新文学奠基人的鲁迅,怎么会在“主流”之外而不是“正宗”呢?不错,鲁迅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之后,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与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在那风雨如磐、鹰犬四伏的岁月,他非常热情地翻译并介绍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及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他曾译过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爱罗先珂童话集》,及普列汉诺夫的早期著作《艺术论》等大量作品;创办《译文》杂志,翻译并印行了两本《城外小说集》。他的译作达三百万字之多。鲁迅怀着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的目的,通过翻译来唤醒和激发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同时,鲁迅认为中国文学如果“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已来  相似文献   

4.
<正> 在鲁迅研究中很多人常常谈到鲁迅的讽刺理论,并据此认为,鲁迅是一个善于讽刺的作家,讽刺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王瑶说:“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讽刺;特别是对一些否定人物的形象,他是常常给以无情的狙击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文艺报》1956年20号)何家槐说:“第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了他特有的讽刺天才和幽默风趣。象《彷徨》中的《肥皂》和《高老夫子》则简直可以称为讽刺作品。”(《鲁迅作品讲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吴中杰、高云说:“沉郁的幽默和深刻的讽刺,是鲁迅小说艺术风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建筑美学还是块不是空白的空白。本文通过读邓焱教授的《建筑艺术论》,特就中国式“建筑美学”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肯定了《建筑艺术论》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认为《建筑艺术论》是一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弘扬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建筑学家论建筑艺术”的行家好书。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论》填补了古人和前人留下的中国建筑界需要和期待的“建筑美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就艺术上说,从《呐喊》到《彷徨》是一个发展。比较这两本小说集,鲁迅两次谈到《彷徨》比《呐喊》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成熟的经验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典型化技巧的角度作过探讨;鲁迅还说过,《彷徨》的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从借鉴外国作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所周知,对于外国艺术遗产的学习和借鉴,鲁迅发表过著名的“拿来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全部经历和作品都说明着他拿来了什么,吸收了什么和抛弃了什么。作为创作重要部分的小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对外国小说艺术的借鉴,就是从敢于“拿来”、“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到博采众长、“脱离”具体作家的具体影响,到完全“独立”、创造出自己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正可以看出是对于“拿来主义”原理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深化。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粗略的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我和李彪是老朋友,由于都爱读鲁迅作品,近年来联系比较多.去年底.他赠送一本他最近出版的专著《鲁迅悲剧艺术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希望我加以批评.我觉得他这一选题很好.尽管研究鲁迅小说的论著比较多,但真正从美学角度去研究鲁迅的小说,还是很不够的。特别是从悲剧艺术的角度去研究鲁迅小说,我上只读到过一些单篇论文,而关于这一论题的专著,我还没有见到过,那么,李彪的《论稿》就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第一本专著了.“第一本”这三个字,就显示了该专著的价值。由于研究鲁迅小说的论著很多,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每前…  相似文献   

8.
论阿恩海姆的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阿恩海姆的艺术观 ,着重论述了他对艺术本质、艺术功能的看法以及他的表现理论 ,也首次在国内述评了阿恩海姆的熵与艺术论 ,认为他的格式塔艺术理论也像他的美学一样 ,是“自下而上”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胡风无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在胡风文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苏联“拉普”理论和中国左的思潮的影响,胡风并没有完全避免那个时代左翼理论家共有的不足.但是,由于他接受了鲁迅的言传身教,并大量地阅读了国外文学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忠于艺术,有着丰富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感受力的诗人,使他更能将理论的触角伸向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从而取得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理论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0.
(一) 鲁迅曾对悲剧作过许多精辟的阐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在一九二五年二月写的《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的一段话,即“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这一论断,较为全面的代表了他对悲剧的认识,所以一直为人们注目。然而这个命题的真正可贵之处还在于:当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尚未传入中国之前,它比一切美学家与艺术家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悲剧的本质,更接近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原理。而这一点却很少为人们提及。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新民主主义论》)并且多次号召我们:学习鲁迅及其著作。鲁迅在开辟中华民族新文化方向的光辉战斗中,在向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展开的英勇进攻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的精神财富。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红楼梦》的论述,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鲁迅关于《红楼梦》的论述,是学习鲁迅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研究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主张“兼容并包”,发表《校长启事》,支持进行近世歌谣的征集;1920年还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由沈兼士、周作人等负责其事.周作人于1913年至1915年间写有《童话研究》《儿歌的研究》、《童话略论》和《古童话释义》等,是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先驱.鲁迅在故乡从小接受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历来重视无名氏的创作和生产者的艺术,他在《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和《科学史教篇》等文中,论及外国和中国的神话、传说,其所编著的大学讲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大量论述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正确地指出它们的性质、起源、演变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鲁迅还于1912年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倡议成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便搜集整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鲁迅后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民间文学,奠定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理论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散文诗集《野草》是身处黑暗中的鲁迅在心灵的炼狱中熔铸出来的鲁迅哲学,其中的“梦”体现了他独特的梦意识和象征性的艺术实践。本文将从“梦”的叙述与“梦境”的角度对《野草》进行新的解读,以期能够抵达鲁迅诡谲的心灵深处与之对话。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拿来主义”理论是逐步建立起来的,萌芽于他留学日本的早期,发展于中期,成熟于他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后期;散见于他的各种著作中,而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作了更系统的阐述。这一理论运用在他的全部创作实践中,《狂人日记》则是他首次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作为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鲁迅非常重视版画——尤其是新兴木刻这种“好的大众的艺术”(《<无名木刻集>序》)。他是我国新兴木刻的积极倡导者。为促进木刻运动的发展,给青年木刻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借鉴,鲁迅从各方而作了大量的工作。别的不说,单是以他珍藏的外国版画举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他写的小说、杂文、散文中塑造了农民、地主、知识分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等多种艺术形象,有些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但在研究鲁迅的作品中,也使我们非常感兴趣地看到在他写的《无常》、《女吊》等回忆文章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些男女鬼魂形象。鲁迅塑造的这些鬼魂形象,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不仅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教育,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个享受,当然,对于创作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可是,在研究鲁迅的文章中却很少有人涉及,只是在二十多年前刘有宽、许钦文两位同志在介绍“绍兴大班”于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去北京  相似文献   

17.
1928年直至逝世,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随之,他的美学思想,也从唯物主义上升到辨证唯物主义的高度。鲁迅美学思想的日臻成熟,是由于他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如果说早期,鲁迅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常常表现出自相矛盾,无法摆脱“超功利”和夸大艺术的社会作用两种片面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列宁选集》第二卷五八七页)随着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同志注意遵循这条“指导性的线索”,研究鲁迅及其作品,取得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三闲集·答有恒先生》一文说:“我离开厦门的时候,思想已经有些改变”。鲁迅从厦门到了广州之后,他在剧烈的斗争中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不过,这决非偶然,应该说,从五四到五卅在北京,特别是北伐战争胜利声中在厦门,鲁迅所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更为显著,他的思想确实“有些改变”。鲁迅长期以来为追求无产阶级的革命未来作了不懈的努力。他早在《狂人日记》一文就号召人民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