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家乡有这样一个民俗:凡未婚男子,都被看作是未成年人。哪怕七老八十了,还得被称为“老小孩儿”。对此,原来我一直不明白原因,婚后我似乎明白了:没有经女人这所“大学校”培训的男人,是注定不能成为成熟男人的。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社会是一个男子主宰的社会 ,女子被排除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外 ,局限在家庭之中。单性环境成了滋生同性恋的土壤。囿于资料 ,本文仅以女诗人萨福这一典型人物为例 ,通过其诗歌看古希腊女子同性恋。事实说明 ,在古希腊 ,女子同性恋现象虽不普遍 ,但确实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你看见我抢劫妇女都不管,真是窝囊废,你还算个男人?”歹徒抢劫并殴打一名女子,而一路过男子并未上前制止,歹徒竟然转过头来挖苦该男子不是男人。报载,这是发生在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某小区南门前的一幕。  相似文献   

4.
《女人世界》2006,(4):83-83
“我的第二号情人。那时我二十岁,和一个男人结婚了三个月,但后来他变成了同性恋,在那段婚姻变调之后,我需要一个男人来让我觉得我仍然是有魅力的,而第二个他做到了他让我了解到,不管怎么样,我都不能去改变我的丈夫除了很长的聊天之外,我们有了最棒的性爱,充满了欢笑和实验性,他教我好多东西,让之后我所遇到的每一个男人,包括我的老公在内都受惠了。”——蜜雪儿,28岁。  相似文献   

5.
发现女人的世界 李大钊先生曾经把20世纪称作“是妇女寻觅伊们自己的时代,亦是男子发现妇女意义的时代”。在这个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刻,在本世纪规模最大的妇女会议——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之时,回味先生此言,倍感意味深长。 在这个世纪的上半叶,中国最具民主主义思想的男人首先提出放足、兴女  相似文献   

6.
男子汉藏私房钱日渐成为时尚。全国妇女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74.8%的已婚男子私设“小金库”;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大都市,几乎每个男子汉都有私房钱。北京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的一位资深教授认为:男人藏私房钱,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特定的家庭生活景观。  相似文献   

7.
门卫老杜     
崇新会 《社区》2012,(27):50-50
冬天的一个晚上,邻居通知我参加了小区业主会议时,我正在“看戏”。 一名男子在小区门口和门卫干了起来,男子发疯般指着门卫咆哮:“干吗要对我停电停水?”门卫穿着睡衣在寒风里向男子解释:“因为你不缴物业费。…‘你…个看门狗有何权利敢对我停电停水!”说着,男人挥手向门卫打去……  相似文献   

8.
陈俊东 《社区》2008,(20):33-33
傣族文身的习俗由来已久。过去,傣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文身,如果没有文身,会被人嘲弄,会被视为懦夫和胆小鬼,遭女人嫌弃。没有哪个傣族女人会爱上没有文身的男人,传说中没有文身的人死后再投胎就不再是傣族。文身成了傣族男子美的象征,文了身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是有本事、勇敢的男人,是受人尊敬的男人。  相似文献   

9.
陈鹏 《社区》2008,(2):42-43
在大家的印象中,过去,不只帝王荒淫,可以与除妻子以外的N个女人发生性关系,即便是非帝王男子,也是可以讨几房老婆的。似乎,中国古代男子都是幸福的男人,至少性满足程度上比现在男人好。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现象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文献普遍认为,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较为宽容,但对于大学生对同性恋宽容态度的形成研究极少。在回顾文献基础上,文章通过对88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通过因素分析法,萃取“主观理解”和“客观接受”两因子作为因变量态度因子,萃取“接触认知”、“艾滋认知”、“性开放度”、“道德认知”等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并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线性回归方程。此项研究对于预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具有积极意义,并对如何争取更加宽容的同性恋生存环境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性理论思潮。酷儿理论向传统观念意识提出挑战,主张打破男人/女人、同性恋/异性恋、常态/非常态的界限,彻底改造人们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处于边缘化的酷儿们在主流文化之外找到自己的位置。酷儿理论的基本主张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异性恋/同性恋二元对立的批判及对男性/女性二分结构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如果有哪一位法国年轻男子自命不凡地以为自己会是他们女同胞心目中的性偶像,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今年7月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法国女郎更喜欢与上了年纪的外国男人共度良宵。一位秃顶的苏格兰男子或者是一个满脸皱纹的美国男人,也许是法国女人心目中的理想男人。这项由法国严肃杂志《L’  相似文献   

13.
同性恋是电影表现的一个边缘题材,但是在西方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它已成为一种话语方式和批评方法。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总体上是较薄弱的。在华语电影发展史中,其言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语塞与暧昧”;20世纪90年代是“走出衣柜”;21世纪初是“时尚元素”。从90年代以来的发展态势和言说深度分析,同性恋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已经在华语电影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4.
男人“休产假”与性别平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两性分工导致的不平等分担责任是妇女充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障碍,也使男性承担了过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男人“休产假”的法理基础在于男女平等分担家庭责任和建立男女两性平等伙伴关系。妇女争取权利平等需要男性的参与,国家应通过立法形式确保男子对其子女和家庭负责。男人“休产假”是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西方社会的宗教是产生恐同症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宗教话语和道德实践中同性恋行为与非生殖的异性恋行为共同遭受惩戒。促成同性恋身份的现代性条件本身孕育着恐同症,同性恋特质与工业社会的科层制组织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的竞争性人格和商业精神格格不入。在“文化失范”和“道德恐慌”的压力下,社会倾向于将性越轨视为社会失序的象征,同性恋群体成为“社会病态”的替罪羊。在文化阐释的范式看来,恐同症是“性别主义的武器”,同性恋对居于支配地位的性别意识形态构成了威胁,攻击同性恋者有助于强化既存的性别阶级结构,因而恐同症成为对性别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形式。  相似文献   

16.
刘瑜 《市民》2007,(3):22-23
不能冒犯少数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恋;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持有者——这是美国的所谓“政治正确”。  相似文献   

17.
同性恋身份是现代性的产物。作为19世纪的发明,“同性恋”这一标签重构了同性爱欲者并使之成为具有共享身份与特性的族群。同性恋的历史书写、话语争夺、性主体意识与现代性等要素共同参与了“制造同性恋”的进程。大体而言,同性恋身份的建构过程可以分为历史寻根、经验阐释与族群建构三个阶段,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中可以区分出年龄-结构化、跨性别、职业化以及平等主义等不同的同性恋类型。现代性为同性恋亚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社会空间,现代同性恋世界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银河 《社区》2008,(22):48-49
同性恋,这种以前未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现象,在社会走向多元与包容的今天,已经不再是禁忌的话题。央视网站上的一项中国同性恋状况调查显示,有61.1%的网友对同性恋现象表示理解并支持这个事情。在调查“同性恋是否会影响工作选择”的问题中,回答“否”的中国人占到了九成,超过美国86%的数据。不少学者纷纷撰文表示:中国对同性恋的容忍度正在逐渐扩大,这种豁达的态度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所谓图腾,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在原始人看来,自己的祖先是“转化成男人和女人的动物或无生物,它们就成为氏族的象征(图腾)”。民族学家发现,在澳州许多土著部落里,存在着性别图腾,部落的全体男子和女子各有自己的图腾。如有的部落认为蝙蝠是男性的图腾,夜鹰是女性的图腾,他们称图腾为“哥哥”、“姐姐”或“朋友”。图腾崇拜既然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那么,人们就有理由问:性别图腾在全国原始社会是否也曾有过呢?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1999,(3)
美国统计局最新提供的数字表明:在过去3年里,独自养家带孩子的“单亲父亲”增加了25却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白美国男人扮起了扯家带口家庭主妇的传统角色。美国社会学专家在解释这种趋势时认为,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对子女有监护权的男人越来越多;二是领养机构也越来越愿意让单身男子养孩子。美国统计局的人口专家林后加斯帕尔讲:“这可果件好事.说明美国社会男女有别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突砍了!”1970年,美国10个单身父母中只有1个是男人21986年,6个单身父母中有1个是男人。过去3年时间里,单亲家庭的回数字从17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