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尔布罗纳(R.Heilbroner)是哈佛大学经济学荣誉退休教授,也是美国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若干经典著作的作者。他对经济学以及重大经济事件所作的分析对政府起有重大影响。恰逢其80岁之际,美国《挑战》杂志对他作了采访,围绕其经典著作《世俗哲学家》的重版和修订内容展开讨论。同时还特请马萨诸塞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波林对海尔布罗纳的学术生涯和独特思想作了总体性的回顾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休谟的经验批判终结了近代经验派认识论哲学,从而开始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但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最后终结则是由康德来完成的.沿着休谟开辟的怀疑论道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任务就必然是理性的批判,康德的知识论决定了其理性批判的基本内容,正是通过对人类知性与感性直观的批判,康德彻底否定了一切人类理智的形而上学,把知识完全限制在一切出现中,这也就否定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前提,从而在终结近代理性派认识论哲学的同时,也堵死了近代认识论哲学一切可能的存在路线.  相似文献   

3.
所谓哲学的终结实际上是针对传统的以形上的真理为目标的体系化哲学。从内容上看,哲学终结于自身的发展;从现象上看,哲学终结于科学的发展;从研究主题上看,哲学终结于人们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人的现实生活本身或人的现实的生存状态;从认知上看,哲学终结于人们看破了哲学体系建构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在 2 0世纪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中 ,德里达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后现代思想家 ,他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做的强有力批判以启示录的语调宣告了哲学的终结。那么 ,哲学终结之后 ,哲学家何为 ?哲学终结之后 ,哲学写作与哲学阅读还有可能吗 ?本文试图就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谈一下“终结”之后的哲学或者说“后哲学”的写作与阅读问题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认为苏格拉底从“如何”向“是什么”的问题转变,导致了以假定为基础的柏拉图理念哲学,从而使形而上学在形成之初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西方现代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所谓形而上学的终结,批判和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哲学,表现出与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呼应。但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古希腊哲学的开端,而是企图克服形而上学的困境,并由此展示出一种新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罗蒂论分析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蒂的哲学是法国解构主义思潮和美国新实用主义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后现代主义哲学观。他认为,哲学问题是一种语言问题,而不是关于实在的问题,分析哲学只是用一种新的文本取代了传统哲学的旧文本,用新语词取代了旧语词,并不是用一种新思想取代了旧思想。他还认为,真理是一种信息方式,一种社会共识,而不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产物。,本文认为这种立场是西方的现代主义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就是人的存在。人只有在日常语言的吁求当中才能遭遇生活世界。因此,他主张语言游戏的日常回归,这样就可澄清语言问题从而使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无本质也自觉显现出来。他在终结哲学的过程中却推动了哲学自身的发展,在解构哲学的浪潮中却厘定了他自己的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8.
1976年布洛尔出版的《知识和社会造型》(1991年再版)对科学知识作了社会学的考察,对科学哲学提出了全面的批评。他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先验本质,也不存在合理性、有效性、真理性或客观性等特殊本质。布洛尔把知识或信念看作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科学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哲学。他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学有四个基本信条,即因果性、对等性、对称性、自反性。布洛尔从他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中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其中有两条重要结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80—90年代西方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哲学的终结——评布洛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布洛尔出版的《知识和社会造型》(1991年再版)对科学知识作了社会学的考察,对科学哲学提出了全面的批评。他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先验本质,也不存在合理性、有效性、真理性或客观性等特殊本质。布洛尔把知识或信念看作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科学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哲学。他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学有四个基本信条,即因果性、对等性、对称性、自反性。布洛尔从他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中,导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其中有两条重要结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80—90年代西方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0.
11.
哲学“终结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终结说兴盛于思想界而扩散至整个文化领域,造成当今世界的精神萎弱、虚无。廉德之“批判”非“终结”,而是“论衡”;黑格尔既未终结哲学,也未被历史所终结;海德格尔及后继者所说的“终结”自有别样含义。哲学尚不成熟,何谈终结!本文旨在归涉理路而待重新开启。  相似文献   

12.
哲学学者不能仅满足于了解哲学,不能太过于侧重描述,而忽略了哲学本身是一种思考与改变现实世界的活动,这正是哲学践行的重要方面。随着人文精神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让学生"学习,然后复述",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说出知识,而是要应用,要将知识外化出去,以使人类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自主与自由。哲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哲学知识,而应当是寻找"为何这样"、"如何改变"以及了解"你是谁"、"如何从事社会生活"等一系列问题答案的工作。这就需要进行有效地思考。然而,人们常谈论的"思考"大部分缺乏实质意义。当人的头脑中充满了各种观念和想法时,便无法有效思考。"思考"这一概念在哲学史上之所以意义深远在于它是一种有序的东西。在思考时,个体有时需要增加内容以把脑中繁杂的观念整理出一个结构;而有时却恰恰相反,个体需要丢弃一些观念以使自己的思想精简、清晰。在哲学史上,相较于各个哲学家所坚持的主张,他们的方法论更值得重视,因为不同的哲学家会有不同的思维直觉,他们所建构的方法论能够为人类提供许多与思考有关的工具,对我们建构思想以及澄清思维都很有好处。苏格拉底的追问式对话法、辩证法、现象学还原法以及中国的老子思想等都是对思考很有帮助的哲学工具。实际上,哲学可以被用在任何地方,哲学践行工作者可以在各种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工作,在目前哲学践行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更多地鼓励人们认识、了解以及关注哲学的社会展现,将那种令人畏惧的学院派哲学逐渐转变为实用的、易于接受与应用的思想并带给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实践、根源于社会现实,由哲学基本问题划分了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完备了唯物主义。实践推动着基本问题的研究向前发展,因其研究重心的转移而呈现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基本关系的深刻描述。然而,德国古典哲学是否正如书名所言,以最终走向了“终结”?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在学习这本巨著的最初和最终,都需要对此进行科学理解,否则非但不能全部理解著作的哲学意蕴,更难以解释该著作最基本的几个核心概念。笔者认为,此“终结”之义并非德国古典哲学理论时间层面的“终点”,乃是表示全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的“理论上的失败”,是“知识总汇”哲学模式的“结束”。事实上,整体的具有科学内涵的德国古典哲学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15.
从外在角度"静观"人的超越本性是传统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传统形而上学把人及其生活世界二重化,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由于二元世界的不可整合最终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向现实生活世界转型,但由于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真存在,因而没有完全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马克思哲学把人还原回其本真生存状态———历史性的生成实践中,站在整个人类学的高度以实践生成思维转向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晚年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成果的精心之作。它既是一部袖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又是一部简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还是一部微型的哲学学纲要。正因为如此,普列汉诺夫高度评价说:“这本小册子,是集了这两位思想家(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观点之大成。”我们认为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是一块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宝藏的指路碑。  相似文献   

17.
哲学终结问题曾倍受哲学界关注,但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本身的内涵少有清理.本文从认识论、存在论和语言论三个维度清理了这一问题,厘清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哲学终结话语的特定内涵,并思考了由此衍生的西方哲学的三个根本性问题,揭示了哲学终结话语的特定隐喻性内涵.  相似文献   

18.
对于艺术终结论,学界早有非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笔者认为,如果将艺术终结论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即后现代消费社会,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后现代语境恰好造就了艺术终结论的一个反例:艺术并未终结于哲学,而是相反,哲学在走向终结的同时,迎来了艺术的复活。当代艺术的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在形式意义上完全复归了古老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在承认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式的偏执的前提下 ,主要描述了哲学的“丧钟”(Glas ,德里达书名 )敲响后 ,作为美的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美学在价值取向、学理依据、思维方式、话语系统等方面所面对着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我国出版了恩格斯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第一个中译本,至今半个世纪。就书名的翻译而言,“终结”一词过去有译成“末日”的,后来通用“终结”。近年来有人提出改译为“结果”、“出路”为好,还有译成“结局”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