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个体心理发展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不同个体之间显然存在不同的心理反应,对其出现不同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可从多方面去理解。本文笔者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本质及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做相应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社会个体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其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丽 《南都学坛》2008,28(1):133-135
真正的心理和谐,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人的自我认同感、正确的认知、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不仅仅是心理的无疾、适应社会,从本质上说,内在地潜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实现程度和状态,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不仅是个人的幸福,更是社会的目的。心理问题虽是个体心理的产物,作为心理状态的情绪表现除了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外,最终的决定因素要追溯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原因上去。要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3.
心理中介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维护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积极的认知评价和控制感是个体面对文化震荡时有效的心理中介,处于文化震荡之中的个体应该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评价自己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的态度,增强对文化震荡带来压力的控制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抵御压力,并达到维护和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行为与群体对个体消费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消费者从某种角度或意义上而言都真实或虚拟地隶属于某一群体,而群体作为一种特有的人群结合体,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的群体又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及行为并对个体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要促使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与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两方面出发加以探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个体心理与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从教育实践和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两个角度提出促进个体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 心理学曾经长期被认为是研究精神世界、研究意识经验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体。所以历来的心理学体系是一种个体心理学的体系。心理、意识、经验总是发生在特定的个体身上的,心理学以研究个体为自己划定的范围是有一定道理的。个体心理学研究得最多也最早的要算关于个体的感知觉与记忆。因为感知觉是产生一切心理现象、一切意识经验的开端,而记忆则是个体所以能持有各种意识经验的基础。没有感知  相似文献   

7.
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内外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发展因素、政府政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以及所学专业的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人格因素、择业观因素和价值观因素等。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必然要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抉择,这是贯穿一个人的大部分生命历程,是人生自我实现的关键所在。而人的择业、就业意识可以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和转变。我们分析原因是因为我们必须找到市场与教育不衔接的关键点并以此能够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给予解决。  相似文献   

8.
人的发展是其自身不断自我确证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发展自身的过程。我们关注个体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重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解读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理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与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对家长、教育者关注个体成长成才,对个体进行自我教育都将产生极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大学生,当他们作为一个平等的社会成员开始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时,他们就要面对许多的矛盾,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个体道德意识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意识存在于道德个体的知、情、意中。其中,“知”即道德认知,是个人关于道德关系、规范、原则的内化,是个体道德意识的核心因素。“情”即道德情感,是个人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憎或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意”即道德意志,是个人控制或激发热情,向明确目标驱动的力量,是克服一切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奔向目标的心理机能。“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双向联系与互相渗透,形成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完整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从有人类传播活动起,流言就相伴而生。它见不得阳光,却在人际传播的系统中以惊人的速度扩散;虽然它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但也会让自己合法化,成为民意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本文试图从个体心理记忆机制的角度找出流言产生的个体心理根源,并进行初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个体消费者从某种角度或意义上而言都真实或虚拟地隶属于某一群体,而群体作为一种特有的人群结合体,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的群体又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及行为并对个体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心理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 ,也是一门紧跟时代的科学。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们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本文力图从心理结构方面的实际问题入手 ,提出了建构网络心理结构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化震荡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它对个体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引发出各种心理问题,因此,研究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源和影响机制,才能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心理救助提供有效建议。笔者通过访谈结果发现:社会文化震荡有系统的影响源;在影响源里,社会变革与发展影响显著而持久,思想观念嬗变等则表现出时代性;个人背景分化了社会文化震荡的影响;社会文化震荡对心理中介如认知、体验和态度因素影响明显;社会文化震荡显著影响个体事后情绪与观念变化;心理中介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个体心理边界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个体心理边界是企业心理边界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在组织中,影响个体心理边界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自我概念、认知方式、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满意感.本文探讨了目前学术界对个体心理边界研究应加强的领域,如个体的人格特质、情绪情感、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对个体心理边界的形成与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个体的价值观、生存方式、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认知体系等诸方面的变化 ,必须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和中西人文思想精华 ,正确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 ,为个体价值取向现实化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跨区域流动不仅改善了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也使得城市的文化多样性特征日益突出。本研究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以出生地为基础构建文化多样性指数,并检验其对个体创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多样性水平每增加0.1,个体选择创业的概率将增加1.07个百分点。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从不同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本研究的结论依然保持不变。机制检验发现,文化多样性主要通过知识溢出和技能互补两个渠道提高了个体选择创业的概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大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力度,促进劳动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针对不同类型的创业者采取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个体在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可延续和影响到成人期,并且存在着代际传递的现象,父代的依恋模式与子代依恋模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依恋模式为个体提供了稳定的认知模式,个体对社会刺激的处理和反应方式会受到认知模式的影响:依恋模式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已得到研究的证实,人们倾向于建立符合自身依恋模式的人际关系: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依恋模式下人格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探讨,已成为人格研究中的一个新视点;依恋模式对个体心理适应性的影响得到了多个研究的支持,非安全依恋模式更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个体道德社会化,就是个体不断认识、掌握、遵循一定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个体能自觉依照一定社会道德的要求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标志着个体在道德人格上的成熟,亦即实现了道德社会化。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道德主体与社会道德客体相互渗透、影响、塑造和再生的过程。社会舆论作为社会道德客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个体道德社会化起着定向、调节和催化的作用。本文拟就社会舆论对个体道德社会化发生影响的动因、职能及其相互制约因素提出探讨。1 伦理学意义上的社会舆论就是道德舆论,是指公众对社会道德生活中有争议的事物和现象所表达、富有情感色彩的一致意见和倾向态度。它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社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权威性、公开性和群众性特征。某种社会舆论一旦形成,就会以各种形式方法,利用各种时空场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实际进程。社会舆论为什么能够以及为何对个体道德社会发生影响作用的呢?  相似文献   

20.
近代发展观的缺陷不在于"个体主体"维度,而在于将"个体主体"尺度当作唯一的、至上的、终极的尺度,在于"类主体"的缺位。可持续发展呼唤"类主体"出场,但决不意味着"个体主体"的退场,而是两者同时在场。对个体与类的矛盾的协调和合理解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