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1999年北约决定轰炸南斯拉夫的过程中,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这场战争往往被称为马德琳的战争。本文作者在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前后担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因此,他所揭露的科索沃战争内幕是最具权威性的。  相似文献   

2.
科索沃停火后,北约领导人认为,在没有向贝尔格莱德作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北约赢得了自1949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战争。法国总统希拉克甚至认为“米洛舍维奇无条件投降了”。  相似文献   

3.
科索沃战争以后 ,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 ,欧盟采取重大举措加强了欧洲防务建设 ,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向前发展。虽然欧洲建设独立防务是一种必然趋势 ,但在可预见的将来 ,它不会突破北约框架 ,而只是加强北约的欧洲支柱 ,使跨大西洋关系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国际格局转型带来了美国主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系列变化。它集中地反映在两极瓦解之后的欧洲局势,尤其反映在美国的欧洲盟国对北约的态度波动及美国如何维持北约运行上。而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行为体尤其是大国的国际战略演进,都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通过应对重大国际问题运行来体现的。冷战后的欧洲重大安全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关乎科索沃问题上不同国际行为体的意愿差异与竞争;科索沃战争之后,美国领导的北约没有停止东向发展的步伐,在国际政治经济发生激烈变化中与俄罗斯等相关国际行为体的交锋集中体现在乌克兰危机的酝酿、发展上。科索沃问题与乌克兰危机看似无关,实际上是由美国的跨大西洋同盟战略变化这个轴线来串接的,也反映了冷战后新旧国际格局转换的基本轨迹,表明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处于两种趋势三支力量角逐的态势中,不能简单判定多极化趋势明显,也不能认定当代国际格局就是多极格局、就是单极格局。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北约新战略的出台背景和实质的分析 ,阐述了北约新战略对未来世界安全可能带来的威胁 ,从而揭示了北约妄图称霸全球的野心 ,以使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有效地抵御北约可能在 2 1世纪掀起的战争逆流。  相似文献   

6.
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人权为借口,悍然对南联盟发动野蛮轰炸,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人权保护的基本准则,造成了新的人权问题。本文以联合国有关人权保护的公约、决议为准则,探讨科索沃存在的人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围绕科索沃问题对南斯拉夫联盟实施的空袭,是美国从巩固自己在 21世纪全球霸权地位的角度出发,利用冷战时期确立的军事同盟关系,致力于新一轮高水平竞争和对抗。在西方,主要是利用北约军事同盟体制,把西方国家纠集在一起,通过北约东扩来挤压俄罗斯,同时出台北约新战略,为北约在其成员国疆界以外使用武力制造理论根据,树立起惟有北约才是当前欧洲安全和稳定的可靠维护者和保证人的形象,以进一步扩大北约在欧洲的影响和地位。这既有利于北约的进一步东扩,更为北约在建立未来欧洲安全格局中增加新的筹码,从而最终形成以美国为“领导”,西欧为主导的国际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8.
3月24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动空袭才几个小时,英国首相布莱尔即在科索沃阿族难民中赢得了一个新名字:“布莱鲁姆”。这在科索沃地区是常见的人名第一个字,意为“兴旺、繁荣”。 然而,随着北约连日狂轰滥炸造成大批的难民涌向与邻国接壤的边界,难民们的危机感与日俱增了。 不久前,我参观了位于马其顿斯坦科维克的难民营,一个巨大的问号萦绕在我的脑际:“布莱鲁姆”  相似文献   

9.
北约同南联盟在科索沃问题上的冲突曾一度拉响了战斗警报,形势一触即发、箭在弦上,千钧一发时黑云压城的科索沃危机总算峰回路转,云障雾翳中透出了和平的光亮,南联盟如期撤出了警察部队,然而米洛舍维奇头上却仍高悬着北约不定期延长空袭最后期限的“达摩克里斯剑”。就在南联盟军队撤出之后,“科索沃解放军”立即卷土重来,故技重演。“巴尔干火药桶”的导火索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嘶嘶作响。(一)  科索沃毗邻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阿尔巴尼亚族人占90%。科索沃曾经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中心,14世纪国王杜…  相似文献   

10.
北约的空中打击开始后,米洛舍维奇没有显示出低头的迹象,难民蜂拥般逃离科索沃,奥尔布赖特受到最激烈的人身攻击,一些人对她是否胜任国务卿职务提出质疑。批评者包括五角大楼一些匿名官员,他们指责她的估计失识引志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相似文献   

11.
自今年3月24日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长达78天的空袭,造成南1800多名平民丧生,近万人沦为难民,给南造成至少2000亿美元的损失。目前,国际维和部队虽已进驻科索沃,但那里的和平前景仍然黯淡。 据知,美国以每天至少1亿美元的代价,进行了这场交战双方都没有胜利的战争。另有国际观察家估计,美国在这场战场中实际耗资在200亿美元以上。为什么美国甘愿付出巨大的军事开支进行这样一场战争呢?  相似文献   

12.
科索沃战争虽然平息了,但它在20世纪末的国际关系史上无疑留下了沉重的印记。它起因于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科索沃省塞族和阿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与冲突,后来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武力干预而升级为冷战后一场典型的“战争景观”:一个包括欧美19国的、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军事联盟,用最为先进的武器,对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地区的一个弱小的前共产主义国家,进行了持续78天的狂轰滥炸。北约的导弹甚至袭击了作为第三国的中国驻南大使馆。战争期间,什么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白纸黑字的外交关系公约,几乎遭到了…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改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现代化战争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改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现代化战争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侵略战争后,巴尔干的形势依然很混乱。在科索沃,塞尔维亚少数民族受到阿尔巴尼亚人的可怕压迫,他们中的许多人被杀或被赶出故土。在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的极端分子常和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只有在长期艰难谈判后,双方才签署和平协议。而由于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的紧张关系,南斯拉夫正面临新的分裂。巴尔干的前景仍然不明朗。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最後一个6月Ic日,的确是让全人类值得纪念的日子。旷日持久的科索沃战争,随著北约宣布在这一天暂时停止空袭,这场战争国力与军事、智慧与谋略、武器与技术的较量宣告转人政洽解决。轰炸声平息了,而许多被电视中的空袭画面、空袭警报和光怪陆离的飞机折腾了一个夏天的观众,则对这次以空袭战为主的战争武器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借此,我们走近科索沃交战中的"空中巨霸"、"隐形杀手"和"帝国2鹰"等空战武器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思索。一片天米地成为介绍"空回"出切的新问中心,唯独旺有"在仍"的神秘之毗。口巨口动的新田冥泅於南联盟骊阿…  相似文献   

17.
1998年3月24日,几乎一天之间,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叫“科索沃”的地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在那儿进行一场世界大战的预演。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同时也让人们知道了南斯拉夫人是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8.
科索沃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投下的集束炸弹仍在继续杀害和残害无辜百姓。美国《新闻周刊》最近刊文披露了集束炸弹屠杀科索沃百姓的内幕。 哑弹时刻会开口 想象一下,一个装满类似软饮料罐的板条箱,大约每个箱内有200个罐子。再想象一下,这个板条箱从空中投下来并在几百英尺的高空将其盛有物抛洒下来。铁罐立即弹射出小小的橡皮降落伞,缓慢地朝地面飘去。当它们一触地面,立即爆炸。有些旋即炸出了剃须刀般锋利的弹片。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9.
10月13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发布了实施军事干预科索沃危机的命令。 索拉纳同进宣布,北约将至少等待96个小时,即4天的时间,然后进行有限空中打击和空中打击两个阶段的军事干预。  相似文献   

20.
重新界定美国国家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索沃战争后的困惑 北约在科索沃的军事干涉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美国该如何确定它在当今世界的利益?苏联解体后,美国关注国外事务有多大限度?在信息时代可以用常规的方式来界定利益吗?“国家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既用于描述对外政策,又用来确定对外政策。因此,关于国家利益,争议颇多。一些学者甚至对当今“国家”利益观念本身日渐式微感到遗憾。亨廷顿最近也撰文指出:“美国人对国家特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无法界定他们的国家利益,结果,次于国家的商业利益、跨国家和非国家的种族利益主导了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