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古老的课题,因近年来自然生态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再次成为热点。它反映了人类生存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人类对生活质量、目标的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一方面是人的价值主体的对象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新时代迫切需要我们重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人类社会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的严重威胁,同时人类又无法完全消除这些突发事件的无奈现实面前,最好的减灾措施就是加强应激预防,即通过心理教育,提高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本文就突发事件与人的心理的关系及影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论维度,注重人类怎样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改变自然界,它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维度,它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开展形式、程度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交织,这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不断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透过辩证思维来把握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为我们透察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特性寻觅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社会现象。教育的起源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了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和人类社会一同产生,一同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教育,人类以自己的有意识的劳动积极地改造自然。逐渐地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表征与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中心主义困境的根源在于把人局限于自然共同体内去论证人类道德扩展的应然和合理性.要解决和消除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就必须把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结合起来,把人置入区域共同体,寻求对人的生物进化之外文化进化的考察,以期在更完善的意义上为人类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生态伦理设想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社会主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理论热点的背景下,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持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从整体的角度上看,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员,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只是自然史的一部分(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称为“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不同,它既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主体的活…  相似文献   

7.
哲学带着曾在 2 0世纪促进了自己发展的历史事件、世纪交替之际未竟的尚存命题、俟待哲学给予关注的时代问题进入了新千年。世纪交替昭示着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时空关系的新型矛盾 :人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主题下 ,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人以技术构造世界的现象、全球性人口剧增现象、世界范围的机械化与官僚化的社会趋势、全球环境下技术生态社会系统的问题等 ,向进入新千年的哲学展示了必须思考回应的社会生活现实。哲学如何疏解自己不可规避的时代命题 ,通过以应用哲学为思考主调 ,以其系统中的技术哲学、经济哲学、商业伦理学、生态哲学、社会哲学为理论视域 ,去探讨新千年的社会实际与哲学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人和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实际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个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诚然,个人也可以和自然形成关系,但由于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只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与自然发生关系。与人类社会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而存在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发展战略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尖锐的对抗之中 ,而造成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主要原因 ,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则反映了一种共生的理念 ,即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与协调发展 ,确保自然的永续利用、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理想与信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只有树立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的观念 ,改变现行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人口增长模式 ,并在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设计中作出相应的改革 ,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才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构建了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论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双重关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驾驭自然规律的程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而任意支配、改造自然界,否则必然会被自然界"报复";必须建立"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此必须变革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旧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技术是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科学是社会技术的理论基础,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发生作用的中介。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现。社会科学向社会技术的转化是科学理论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客观必然性向主观目的性的转化、相对真理性向社会功利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实践及研究表明,源头治理是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源头治理可以缓解社会紧张度,克服社会离散度,增强社会认同度,重建社会信任度。福利建设是缓解社会紧张度的上策,发展福利服务有利于增强社会团结度,加强福利治理有利于增强社会认同度和信任度。  相似文献   

13.
社会质量理论是近年来在欧洲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论。为应对福利危机,欧洲学者提出"社会质量"概念架构及其指标体系来分析和考察各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影响其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质量理论以倡导社会和谐和社会建设为其基本的价值导向,把握到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本质所在。近年来,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提升社会发展质量,这与社会质量理论蕴含的社会发展理念正相契合。社会质量理论及其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社会凝聚四维度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可以使我们深入思考社会建设问题,调整社会政策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4.
在由社会无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普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式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层级结构中 ,社会普通意识是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中介环节。社会普通意识包括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心态两种基本形式。社会思潮是社会普通意识的特殊形式 ,社会文化心态是社会普通意识的一般形式 ,它们都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居于中介地位。但是 ,由于社会思潮不可能在历史进程中经常出现 ,所以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中介”地位和作用是有限的 ;而社会文化心态作为社会普通意识的一般形式则具有普遍性、恒常性品格。因此 ,社会文化心态是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 ,直接将二者联系起来 ,并在实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过程中 ,始终居于中介地位、起中介作用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支持的理论基础——社会网络理论及社会资本论人手,构建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助人系统,在实践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街道、社区为纽带,以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以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为补充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模式,来改变弱势群体的地位,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策以克服贫困和消除社会排斥为基本目标,在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民主、调整社会结构、增进社会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社会政策在中国的发展,源于解决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强烈需求。为此,需要从科学执政的高度重视社会政策,确立"关注民生"的社会政策目标,积极扩大社会政策覆盖面,并逐步实行社会政策的城乡整合,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关系的规定,只有关系才有和谐不和谐的问题。和谐作为关系的规定既可以从事实的角度看,也可以从感受的角度看。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应该兼顾和谐的事实与和谐的感受,而且应该和相应的社会角色与相应的量度相结合。社会是否和谐“作为事实”主要是指“扮演相应角色的关系方面”实际上是否被肯定;社会是否和谐“作为感受”则主要是指“扮演相应角色的关系方面”想不想、希望不希望以当下的状态或身份被肯定。作为事实,社会和谐的最低要求是,确保所有扮演正常社会角色的人都能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生存下去,最高境界是,已有的社会关系对任何人的任何社会身份来说都是肯定性的。作为感受,社会和谐的最低要求是,“所有正常角色的扮演者”都能容忍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状况,最高境界是,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想做的任何事都是所有角色都希望他做的。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福利:概念和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有描述性和解释性两大视角,描述性视角的定义又分为从人类的生存状态出发对社会福利的界定和将社会福利作为一项社会制度进行描述的定义等。解释性的社会福利定义是在描述性定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追问。从社会工作学角度的解释性社会福利定义,认为社会福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从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角度对社会福利的解释性定义则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政治整合功能和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对冲突的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接受社会捐赠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现象,把社会资本引入到高校社会捐赠中,重视和利用积极的高校社会资本将促进高校社会捐赠的巩固和发展。以"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分析社会资本与高校社会捐赠的关系,得出其在促进高校社会捐赠中的积极效用,同时也指出基于社会资本的当前高校社会捐赠面临的主要困境: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缺乏科学的规范、传统慈善理念的禁锢以及对高校社会捐赠的关系网络重视不够,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从提高高校信任度、规范高校捐赠机制和促进高校捐赠网络建设等三方面入手推进高校社会捐赠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家-企业”社会发展体制在现实中滞后于社会发展水平,给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将社会组织引入到社会服务供给中,有助于实现我国社会发展体制的成功转型。以社会组织获得外部资源的形式为标准,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的实现方式可以分为政府生产型、政府购买型、用者付费型、志愿提供型,其交叉情形暂不考虑,每种实现方式均有显著特征和现实困境。通过对各种实现方式的综合比较,可以发现政府购买型无疑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实现方式的最优选择,因为它更符合当前我国国情与国际化发展趋势,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改革成功的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