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6,(6):69-73
唐乐府中铜雀台诗是唐代宫怨诗一个重要的历史题材,文人巧妙地将悲怨意象和悲怨词汇相互运用,使之构成了一个富有典型悲怨文化的宫怨主题。铜雀台诗的悲怨文化从南朝发展至唐代不断丰富与革新,唐代文人的铜雀台诗创作不仅继承了南朝以来的怨文化,还对造成铜雀台悲怨文化背后的根源进行揭露与控诉,丰富了铜雀台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歌享誉天下,唐代文人才士无不吟诗作赋,互博赞誉。这些满腹才学的文人骚客流传下来的诗文数不胜数,创造这些灿烂文化的文人也比比皆是。元代人辛文房多方采集,搜集了其中398位以诗闻名的文人,撰成《唐才子传》,记录了他们的重要事迹,同时兼有简要评论,为后世了解唐代才子  相似文献   

3.
旅游是现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旅游活动早在中国古代就大量存在。唐诗描述记录了唐代文人多姿多彩、丰富的旅游生活。按其游览者旅游动机和心态,唐代文人的旅游活动可主要划分为欢乐的闲游、昂扬的壮游、失意的贬谪游和超然的道、释游四类。唐诗中文人的旅游生活及心态反映了唐代士人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气质。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代表着小说的确立,然而.唐传奇的真正成熟、繁荣时间只有从中唐贞元至长庆短短四十年时间。唐代文人的娱乐生活需要促使他们创作传奇。歌诗赠答、说话等娱乐活动与唐传奇相互影响并促进唐传奇的发展;娱乐主体的转变及文人逐渐失落的遣兴娱乐的闲情逸志使唐传奇逐渐式微。以说、唱、演的形式继续流传。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论坛》2012,(2):F0004-F0004
本书以文化的转换为背景,对唐宋词的艺术发展史做了详尽考察,重点论述了唐代文人词与敦煌曲子词的雅俗分流,展现了五百多年间唐宋词的面貌,清晰地论述了唐宋词艺术演变的历史进程。读书既是第一部研究唐宋词艺术专门史著作,也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词史专著。  相似文献   

6.
赣中即江西中部的吉安地区,是宋明时代中国的文化名区.宋明时代,许多中国著名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于这个区域.宋明时代赣中地域文风的兴盛,离不开唐代近三百年来文风的孕育及唐末五代文风的逐渐展开.对于唐代近三百年间赣中文风的孕育,从明清至今,人们对唐代大儒颜真卿的贡献是高度肯定的,而对唐前期的重要诗人杜审言的贡献却往往是忽略的.本文认为,被称为"中国律诗奠基人"之一的杜审言,对赣中文风的开启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贬谪后致力于我国旅游文化建设,具体行为方式是积极探索发掘旅游资源、修建人文景观、景区规划整理以及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共总柳宗元的旅游文化创建行为,与其自然观、人文精神以及文人性格所决定的价值取向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文作品中的"镜子"意象,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审美内涵。唐代镜子的造型款式日新月异,其花样装饰较之前代大有改观。在唐代,"镜子"是夫妇定情、新娘婚娶的嫁妆,又是友人别离赠送留念的珍品。此外,唐人深受道教文化影响,"镜子"又是他们求福纳吉、消灾避邪的吉祥宝物。在唐人文作品的意象中,佳人照镜是流年暗换、青春易逝的无奈叹息;文人览镜是士人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奋起抗争的无奈心曲。  相似文献   

9.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或开创性的成就。特别是诗歌创作,更是达到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境界。唐代文化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人们对此大概是不会有异议的,但要正确解释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却并不容易。近年来的论者较多地强调了政治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富裕,中外交通发展对唐代文化繁荣起了促进作用,这些当然是对的。但具备这些社会历史条件的朝代并不仅止于唐,其余的朝代却并没有都象唐代那样在文化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可见唐代文化繁荣还有其特殊条件。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文化固然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国家权力对文化的促进或破坏作用也不可低估。唐王朝实行的文化政策就是促成唐代文化繁荣的特殊条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孔颖达儒学思想的异质性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颖达是隋末唐初经学大师,以主撰《五经正义》播名于史。《五经正义》作为有唐一代权威儒学典籍,以儒学正统为宗旨,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坚持了儒家立场,另一方面在具体阐释中又融入了道、玄、释等诸家思想质素,从而既表现了孔颖达儒家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又显示了中国汉魏以降儒、道、玄、释诸家思想交融互渗、此消彼长的动态文脉景观。孔氏《五经正义》这种以儒为本,兼融道、释、玄诸家思想于一炉的异质性特征,是唐初特定的人文语境、文化酵素与儒家士人多元互动的结果,它对后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多维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代性开放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并不存在性开放的社会风气,从结婚、离婚到再嫁,唐人仍然是传统的、保守的。对于婚外性行为,唐人更是深恶痛绝,并予以严厉谴责和制裁。所谓唐代性开放,夫妻之间不相禁忌云云,都是不能成立的。学者们之所以得出唐代性开放的结论,与他们对唐代胡化的过分夸大有关,他们认为中国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曾对唐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过很大影响;也与他们研究方法的某种偏颇和失当有关,其凭空臆造、以偏概全、选择性使用史料、随意割裂和解读史料等不当做法,使自身的研究发生偏差。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家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家训文献发展史上的成熟期。在唐代由于帝王高度重视儒家思想,积极推进与完善科举制度,大力提高妇女地位等多重合力与原因,使得唐代家训文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这一时期的唐代家训文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不同人员从多角度对家训的内涵给予了深刻诠释,尤其是存在于普通百姓之中的民间家训更是由于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喜闻乐见而受到广泛推崇与关注。本文对唐代民间家训文献进行考证,包括作者生平、家训内容、流传、影响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陈文新 《齐鲁学刊》2006,(1):122-129
传、记辞章化是唐人传奇的基本文体特征。唐人传奇的虚构特征,唐人传奇对私生活感情的关注,唐人传奇对自然景物的钟情,唐人传奇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唐人传奇的“藻绘”与“文采”,凡此种种,无不取之于辞章,或者说主要取之于辞章。我们将唐人传奇的文体特征界定为传、记的辞章化,即旨在从理论上确认这一事实,以清晰地勾勒出小说史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梁瑞 《学术探索》2011,(5):89-93
唐代官员因犯有过错被降职或远遣后,经过一定期限或遇赦仍有迁改官职的机会。但由于贬官身份、官资的特殊性,政府对他们的迁转途径进行了限制。唐前期,朝廷主要通过征召与考满改官的方式来恢复贬官的官资;唐中后期,征召、量移改官是贬官迁转的主要途径。在迁转贬官的过程中,体现了政府对人事权力的控制日益加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连举 《河北学刊》2005,25(3):174-178
盛唐诗歌以其健康向上的风采、雄浑宽远的境界、恢宏豪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气象”。雄浑豪放的盛唐气象, 鸣奏着盛唐诗歌的主旋律,应该说它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所结出的硕果。盛唐气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反映。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外现和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  相似文献   

17.
金城、西平麹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间避难湟中,改姓麹氏,麹氏形成。东汉末,麹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麹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国时,麹氏分散于诸族政权中。北凉亡,金城、西平麹氏随沮渠氏入徙高昌,并于501年建高昌国,成为高昌国的鼎族豪宗,但西平麹氏并没有受到重视.640年,唐灭高昌,麹氏内徙,自此衰落.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原发展的麹氏人物在政治上并不太显赫。  相似文献   

18.
药草诚多喻:论唐诗的药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的药意象所隐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二:第一,因疾病所表达的身体政治的隐喻,用以治疗疾病的药也由此被赋予了解救人生困厄含义;第二,虽然炼丹服食在唐代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炼丹技术始终只被少数人所掌握,文人们对于丹药的喜好,多体现在服食而非炼制方面。药意象的蕴义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即由最初表达文人士大夫淡泊名利、保全天真的隐逸情怀,到反映文人们亦官亦隐、泯灭出处的精神追求,最后成为谋取功名富贵的象征。换言之,药与隐逸文化的关系,折射出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内在结构的变迁以及他们精神的蜕变。  相似文献   

19.
高留成 《河北学刊》2005,25(1):156-159
唐宋时期,为数众多的日本留学僧始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前往中国学习宗教理论和传统文化。在唐代,日本来华留学僧以官派为主,以"求法"为目的;到了宋代,日本来华留学僧则以"自费"为主,前期的主要目的是"巡礼",后期又转而以"求法"为主要目的了。日本留学僧返国时,不仅带走了许多中国物品,而且还把中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带到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傅合远 《文史哲》2002,(5):86-89
“逸品”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是由唐人提出来的 ,它的美学内涵在宋、元时期获得了历史性的深化与发展。唐代的“逸品” ,是“不拘常法” ,狂放的 ;宋代的“逸品”是鄙弃法度 ,笔简形具 ,出于意表 ,优雅的 ;元代的“逸品” ,则是“写胸中逸气” ,“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清奇的。“逸品”美学内涵的深化与发展 ,体现了不同时期美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