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用中国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分年龄性别人口构成数据,经移动平均修匀后分析了两性高老龄各年龄队列人口在相邻普查期间的死亡率及其差异随龄变化,以及历次人口普查高老龄组年龄别性别比,结果表明,两性死亡率随龄迅速上升的趋势进入90岁以后的高老龄组将变缓、变平甚或下降。老龄组男性年龄别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的现象,进入高老龄某一阶段后差异逐渐缩小,甚至低于女性。结果预示,尽管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低于女性,但并不表明男性的生理寿命低于女性。  相似文献   

2.
甘肃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年代以来,甘肃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年均递增速度由1982-1990年的1.69%下降到1991-1995年的1.58%、1996-1997年的1.14%;妇女总和生育率由1981年的2.70下降到1990年的2.3...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本身并不一定就是问题,伴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而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在初期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在1950~199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变动中,生育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远远大于死亡率下降的影响;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国这一时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低生育率条件下,由于不同队列人口规模的差异和人口惯性的存在,仍然会使中国人口向老龄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1981─1990年中国女性人口的变化朱楚珠,赵丽霞1990年,中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与1982年相比,在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进程中,中国女性人口的状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根据“四普”资料,对这些变化进行描述,并与“三普”时期的情况进行对...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水平、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2000-2005年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常住居民死亡率为3.05‰,男性死亡率为3.40‰,女性死亡率2.67‰;2000-2005年男性、女性死亡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珠海市各区之间人口死亡率差异逐渐缩小;城市死亡率低于农村死亡率和城乡结合部死亡率;死亡人口成年组中所占比例男性远远高于女性;疾病和意外死亡是珠海市常住居民主要死因,应加强综合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死亡水平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带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性别、城乡和区域对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死亡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助于降低死亡水平,其中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人口以及男性人口均有明显的随受教育程度上升死亡率下降的趋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表现出随受教育程度上升而延长的规律,并且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清晰。文中还就各种死亡水平的差异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死亡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四普”分性别死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及其各地区女性死亡水平普遍低于男性,总的趋势是女性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地区死亡水平越低性别差异越大。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死亡率性别差异较小。死亡水平标准化后,地区间两性预期寿命差距幅度仍有较明显差别,且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同质性。两性预期寿命差距主要由老龄段死亡率差异决定,女性婴幼儿死亡率高于男性则使两性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从“三普”到“四普”,死亡率性别模式的最大变化发生在育龄段,而在婴幼儿年龄段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8.
中国80年代死亡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由1982年人口普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确定的死亡水平,指出:确定80年代中国实际的死亡水平,在注意婴儿死亡率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并依据两次普查的年龄别人口数,计算出人口的平均寿命,对用普查的死亡资料计算的年龄别死亡率的误差,做出重新估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比较同时期和同预期寿命下中国与人类死亡率数据库中发达国家预期寿命增长速度的差异,分析2000-2019年中国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同时,本文还研究了中国城乡之间和三大区域之间预期寿命增速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9年中国男性出生预期寿命增速由远高于发达国家逐渐下降到接近其增速,女性增速虽然也经历大幅下降但目前相对发达国家仍较快;中国男性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增速与发达国家相近,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增速持续高于发达国家。未来中国预期寿命增速在短期内取决于儿童和成人、长期决定于老年人口死亡率改善对预期寿命增长贡献的大小。从城乡和三大区域来看,2000-2019年乡村预期寿命增速快于城市,城乡预期寿命差距持续减小;西部地区增速先快后慢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地区之间预期寿命差距呈先减小后缓慢扩大的趋势。西部地区全年龄死亡率的改善对提高全国预期寿命和减小地区之间预期寿命差距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测量就业状况,文章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多状态就业生命表,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就业水平和变动特征。研究发现:(1)就业率小幅波动,但总体相对稳定。2015年以来,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超过66%。男性比女性高13~17个百分点。(2)16~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就业的比重不仅高于女性,而且不断上升,男性平均预期就业年限为36.78~37.94年,比女性长6.05~7.52年。(3)调查失业率在10%以内,男性失业率比女性低2~5个百分点。男性平均预期非就业年限为9.78~10.96年,女性为17.28~18.71年。(4)16~24岁经济活动人口中,年龄越小失业的可能性越大。随着年龄的增加,年龄别失业率下降,25岁及以上年龄组失业率为3%~10%。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队列分析视角,利用七普资料重构中国城乡女性出生队列的初婚进度。研究结果表明:(1)列克西斯平面图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现中国女性初婚变动历程中年龄、时期、队列3个维度的特征。从时期效应看,2010年以来女性初婚风险率快速下降、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农村女性因起步晚而变动更快;从队列效应看,1986年以后出生的年轻队列初婚风险率整体降低,终身曾婚比例可能与较早队列存在较大差异。(2)七普数据表明2019年城乡女性初婚率大幅降低,调查误差不足以解释这一变动,婚姻市场性别失衡、女性教育提升及性别观念改变可能造成女性初婚率和终身曾婚比例的真实下降。(3)利用初婚年龄分布参数模型进行的外推预测结果表明,1980年之后出生队列终身未婚比例将较快上升,到1990年队列预计达到4.6%~9.0%;其中城市女性更高,预计达到4.5%~13.8%;乡村女性异质性更强,社会压力很难扩散而趋弱,终身未婚比例在1985年之后队列上升很快,将超过镇女性。较晚队列晚婚和不婚的趋势难以逆转,将深刻影响生育水平和婚姻家庭。  相似文献   

12.
健康预期寿命指标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探讨一种适合中国实际的健康预期寿命指标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居民死亡资料和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部分资料,借鉴(Sullivar)提出的计算健康预期寿命方法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部分城市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预期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女性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大城市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低于中小城市。我们利用时点的病伤残率与寿命表生存人年相乘来计算健康预期寿命,便宜处是计算比较简便,所需资料从居民卫生服务的调查中即可获得。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性别构成是影响人类婚姻、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也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是编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民生活、劳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1%人口抽样资料分析了中国总人口性别比演变动态及地理分布特征。表明:(1)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性别比偏高的国家,新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2)1953到2005年,年龄性别比曲线越来越平稳,性别比最高峰值呈现有低龄组向中龄组及高龄组转移的趋势;(3)各省区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性别结构差异由大变小;(4)山区性别比高于平原。重工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大城市高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导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市道外区自1953年建立人口、出生、死亡登记制度迄今40余年,积累了一批较完整、可靠的原始资料。本文取1953~1954年、1963~1964年、1973~1974年、1983~1984年和1993~1994年5个阶段分年份的资料,对哈尔滨市道外区婴儿死亡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降低婴儿死亡率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鹏  李强 《人口研究》2006,30(5):9-16
本文应用2004年和199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有关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数据,采用Sullivan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了1994年到2004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60~80岁也高于男性,但是85岁及以上女性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从10年间的变化看,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都有所增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得也越来越快,男性和女性均呈现同样的态势。就平均水平而言,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低于寿命的延长,高龄女性老年人在这个方面尤其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7.
1990—1995年吉林省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状况崔雅萍按我国目前规定,劳动适龄人口范围的下限为16岁,上限男性为59岁,女性为54岁。利用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我省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不断改善就业状况和优比产业结构,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使用1998-2000年中国高龄老年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应用Cox风险回归方法分析中国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社会经济差异。结果显示,死亡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死亡风险低于男性。出生于农村者死亡率高于出生于城镇者;丧偶者死亡风险高于已婚者;少数民族死亡风险低于汉族;有较多兄弟姐妹者死亡风险低于兄弟姐妹数量较少者。60岁以前主要职业是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重要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分省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就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政策。早在50年代;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就开始迅速下降,并在此后持续下降。到70年代后期,大部分年龄的分年龄死亡率都有明显的降低。80年代初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低死亡率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育龄妇女自杀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有关资料分析发现 ,自杀为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死因之一。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在青年组有一高峰 ,这一高峰现象在农村地区比较明显。与多数国家的研究结果相反 ,我国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 ,在青年组自杀死亡率的性别差异较大。在报告自杀死亡率的 44个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农村育龄妇女的自杀死亡率是最高的 ,城市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也处于较高水平。我国不同地区育龄妇女的自杀死亡率也有较大差别 ,农村高于城市。与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相比 ,自杀死亡率要远高于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死亡率。近十年 (1 987~ 1 996年 )来 ,我国各地区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