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之争在英汉翻译中由来已久.一些人坚持直译的方法,而另一些人坚持意译的方法.实际上作为翻译的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两者的目的一致,都是要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本意,因此没有好坏之分.在翻译中,译者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原文和译文的需要灵活处理,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和理论,一直以来都被列入相对的位置进行讨论其优劣,成为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直译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关系。直译意译翻译方法的选用取决于翻译过程中原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意图,两者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动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翻译的方法历来为各种学派争论的焦点,可谓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透过众多译法主张,不难找出他们所恪守的一条准则,即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检验一切翻译理论合理与否的唯一准绳。本文从直译和意译的基本定义出发,依据翻译的标准,针对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分别加以阐述,究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讨论翻译活动中各自所遵守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4.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课题。二十世纪初,艾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鲁迅、瞿秋白、许渊冲对之也有过精避的论述。在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已转向研究翻译学的今天,回首直译与意译研究,不但富有意义,而且给我们后续者以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简略地介绍了翻译的目的论及其科学性,在通过目的论的分析中,翻译界一直以来对直译、意译有着孰是孰非的争论。本文认为直译、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手段,两者间不存在矛盾。同时也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择直译还是意译的翻译手段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文化的差异势必导致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 ,因而没有意译的介入就不可能实现两种语言的顺利转换 ,同时文本的独立性以及内容对形式的依赖又要求我们更多地使用直译的方法。直译与意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它们虽然在形式上不同 ,却共同服务于同一翻译目的。直译与意译的相互结合及交替使用才是翻译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新高职学院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惟有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本文从研究直译与意译两种风格迥异的翻译方法入手,陈述了直译与意译的新概念,论证了直译与意译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阐明了直译与意译的前提和条件,区分了直译与死译、硬译的不同,指出了意译与乱译的实质性差异。文章最后归纳和总结了直译与意译的辨证关系,提出了直译与意译兼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直译与意译的含义阐述入手,以大量中外名著题目和影片片名为例,阐明了直译与意译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从直译与意译相辅相成的趋向出发,探讨了对名著题名和影片片名的5种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9.
翻译领域一直存在着直译、意译的争论,后来又演变成为关于归化,异化的争论,这两对概念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文章从两对概念的争论出发不仅探究了两者在文本选择、传译、目标人群、使用的主要领域和使用动机层面的不同,还简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古典中国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外译介古典中诗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直译与意译的有机结合是翻译古典中诗诸方法中较为理想的选择。为了唤起英语国家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不妨移用英语诗歌中相似的表达、相似的意象。  相似文献   

11.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过程以意义的传达为典型特征,意的功能对等则应是译者首先应该努力达到的。本文着重讨论了直译与意译策略在英语歌曲汉译中的应用,并指出,鉴于音乐性是歌曲的本质属性,译者翻译歌曲时只有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2.
概念整合模式下没有直译和意译之分。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是概念整合过程中主观取舍的结果,他们之间的界线是不确定的,因此,没有必要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以致使其成为永恒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翻译理论界存在着两种“直译、意译”观,即传统观念上的“直译”与“意译”及反传统观念上的“直译”与“符合习惯的翻译”,其背后隐含着不同的忠实观,将直译与意译或者直译与符合习惯的翻译二元对立的错误做法。  相似文献   

14.
直译与意译孰优孰劣,是翻译界长久以来必争的一个话题。本文就直译与意译方面对中国近现代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总结概述。其实学者们观点各有千秋,直译与意译只是翻译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最终目的都是准确忠实地将原作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几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名。怎样让外国读者看懂并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外语工作者肩负的重任。文章从介绍反映安徽古代建筑书籍翻译中的特点入手,阐述译者应采用直译与意译互用的手法,把安徽古建筑的风貌展示在中外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6.
翻译文学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重要参照系。作为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苏曼殊的翻译成就和史学意义至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其译学思想的梳理更是付之阙如。其译学思想可归整为以下三点:一、选材精审,注重原文审美价值,反对“必关正教”;二、精通原文和译入语,“按文切理、语无增饰”,反对“浇淳散朴,损益任情”;三、“陈义悱恻、事词相称”,以使达到神韵与形式的统一。这种抵制“意译”末流、追求文学审美价值的文艺观在当时翻译界可谓空谷足音。  相似文献   

17.
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发展谈直译与意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其理论的发展的分析和阐述,认为翻译实践中直译与意译方法的运用是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交际翻译以传译原文的信息为重点,意义优先于形式,此时用意译。而语义翻译既要试图涵盖所有的原文意义,又要尽力保留原文的形式,此时则要采用直译方法。直译是基础,意译是直译必不可少的辅助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历时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从直译、意译、译文风格三个角度分析总结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四个时期西方翻译界主要翻译家的翻译观点,并归纳西方翻译家翻译思想演变的轨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文化模式间文化和语言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决定了直译和意译共存的可能。通过对祝庆英和李霁野两位翻译家的《简·爱》中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归纳出:当两种语言的词意、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相似时,可用直译法;当这几个方面存在差异时,应使用意译法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相对来说,《简·爱》祝译本较为成功,直译和意译结合得恰到好处,译文流畅;《简·爱》李译本大多采用直译,译文生硬、拗口。  相似文献   

20.
试论金岳霖在译学领域的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金岳霖在我国译学领域的建树做了探讨。金先生的《知识论》15章专题讨论了语言和翻译,从新的视角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他摒弃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提法,首次提出"译意"和"译味"的概念。文中对"译意译味说"做了分析探讨,认为与传统的"直译、意译"相比,它更能切中要害。它不但拓宽了研究的视角,而且更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减少不必要的纷争。更重要的是,金岳霖用哲学家的睿智为后人奠定了一种新的翻译模式和思维方法。文中还用翻译实践的译例对金岳霖的"译意译味"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验证,进而肯定了金岳霖对我国译学建设所做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