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地资金的良性循环是顺利实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必要保障。文章通过对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利用效率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现有土地资金循环体系的缺陷以及造成缺陷深层次的原因,从资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储备资金利用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储备制度是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1996年,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随后杭州、南通、青岛、武汉等城市也纷纷成立了土地储备机构,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50多个城市相继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土地储备制度和机构,开始或准备实施自己的土地储备方案。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代表了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我国城市用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有人将其誉为我国解放后“第二次土地管理革命”。本文拟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分析——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泰安市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实际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制度实施在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规范土地市场等方面的成效,指出了目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试行中存在着法律缺陷、筹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城市土地储备的立法进程、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土地收购价格、明确划分代理人责权范围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储备治理体系是国家加强全民所有土地资产管理、优化土地资产配置、增强土地市场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发展权利益分配、权利归属等问题凸显,其中因土地储备治理体系滞后而带来的问题较为常见。以制度变迁为视域,梳理土地储备体系的法理考察与实践演进,探讨土地储备治理体系的优化逻辑和具体路径,将为高效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新模式和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为例,从土地储备治理体系的现状出发,对近年来土地储备总体经营情况、重点功能片区土地经营效益、土地储备治理体系展开实证分析,实践表明土地储备治理体系土地储备融资渠道得到拓宽,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建设,土地储备财务风险得到控制,土地储备监管更为便捷,土地储备促进了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的推进,土地储备中心加强了一级市场调控,建立储备土地信息库,科学编制储备计划,加快推进前期开发,统筹安排各类资金等工作。不足之处在于,土地储备机构职能权限界限不清,储备整治工作资金保障机制不太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土地储备整治工作的机制尚未建立,土地储备前期开发、系统性风险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应以土地确权带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激活土地储备,强化土地价值管理,增强土地附加功能,健全土地储备体系有助于有效利用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流失、保障土地资源发展权。进而从宏观上提出以土地确权带动农村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激活土地储备不断创新的改革路径;从微观上提出应理顺土地储备组织治理体系、优化土地储备资金融资体系、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优化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加强土地储备系统性风险应对,进一步规制宏观经济下行、土地价值下跌等系统性风险等方面进行完善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实施城市建设用地储备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实现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扩张,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建设用地资源配置效率。建设用地的储备管理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建设用地储备量的确定又是建设用地储备管理的核心。对影响土地储备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土地储备机构的不同目标建立了最佳土地储备规模的模型,最后对模型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自 2 0 0 1年我国正式实行土地储备制度以来 ,土地储备与土地市场的关系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2 0 0 0年马鞍山市列入国土资源部国有土地资本运营试点城市 ,该市自实行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以来城市土地市场的运行良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土地储备制度建设和土地市场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略论品牌竞争中的文化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条件、依据、理论基础,介绍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相关模式、运作状况、基本特征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在国有土地资本运营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即调控与激活了土地市场,在土地储备运作过程中实现了土地资产的升值,提高了项目用地的规划档次,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开辟了经营城市的资金流等,构建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储备制度.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它对于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内涵、运行模式以及主要政策,并总结了土地储备制度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土地储备是当前经营城市土地的重要形式,通过收购—储备—出让土地的运行机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使政府获得可观的土地收益。土地储备机制的建立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当前城市土地经营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完善土地储备机制而探讨如何经营城市土地,实现城市土地收益最大化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资料收集、图表分析等方式从规范土地市场运作、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落实等方面阐述了土地储备对城市理性增长的作用方式,以及城市理性增长的作用内容。通过对土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对城市理性增长的作用机理,并呼吁只有规范土地储备行为,才能推进城市的理性增长。从而得出土地储备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理性增长,城市的理性发展又反过来不断地完善了土地储备,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2010年我国提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重大战略决定,在分析二元结构弊端的基础上,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益处、面临的困难、容易引发的问题以及对策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期能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正式规则和实施特征两方面存在模糊性,正式规则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有意性模糊和两种形式的产权公共域,实施特征的模糊性则表现在渐进式实施和选择性实施两个方面。已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由模糊到清晰的逻辑,主要沿着不断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和逐步增强地权稳定性两条主线逐步展开。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坚持产权逐步清晰化路径,以土地确权为基础,以“三权分置”为原则,合理细分土地产权;以土地财产权实现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切入点,逐步提高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强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耕地保护与非农化配置制度的4个阶段历程,可以发现:我国耕地发展权制度经历了产权从缺失到确定,再到建立起总量控制下的计划命令的配置机制,再到当前朝着经济措施的配置机制转变的发展过程。当前,作为新增耕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机制——浙江指标交易、重庆地票交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机制改进了耕地的空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作为现存耕地的发展权的价值补偿机制——成都耕地保护基金机制改进了耕地的产业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然而,现有制度创新依然存在耕地发展权种类设置不完全、产权归属不明晰、权能实现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该从种类设置、产权归属和权能实现等方面进一步清晰界定耕地发展权,并构建相应的市场交易或财税等配置机制,最终使相关经济主体既有机会在耕地保护中获得补偿,亦可在耕地非农化中获得收益,从而诱使正确的经济行为,实现耕地保护与非农化的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农民向城镇集中是实现“三个集中”的基础和前提。概括了成都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实践的三种类型:一是土地资源以征地方式直接流向非农行业,农民通过统一安置由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二是土地资源以出租方式流向非农行业,农民通过出租地获利并以市场化的方式形成集中居住;三是以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主要目的,通过土地整理获得资金,使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集中居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分割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弊端日益显露、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如何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一体化已刻不容缓。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制约因素,并最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的政府管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制是以法规为依据基于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行为。城市土地市场的失灵主要表现在外在性、不完全的信息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政府管制城市土地的方式包括对土地产权的管制、对土地使用的管制以及对土地交易的管制等。政府对城市土地管制的效果是双重的,除了在消除城市土地市场失灵的积极作用外,有时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造成土地供给的短缺以及地价的上涨。市场有失灵,政府管制也同样有缺陷,现实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而应该是对同样具有缺陷的二者的权衡。  相似文献   

17.
土地与资金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两大瓶颈。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成为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焦点。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因为基于村民自愿、土地承包权不变、土地财产功能释放等,从而创新性地实现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资金的双平衡。然而该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所有权与使用权模糊、利益分配不均衡、农民生存与发展相矛盾等方面的问题。若推广该模式,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权益的保障,重视新城镇产业的发展,也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并从多角度考察推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