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天锁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28(4):8-14
达龙寺是达龙派主寺;达龙派是噶举派的一个重要支派。本文依据藏文典籍《达龙教史》的记载,并参照藏文版《雪域历史人物简介》对有关人物的记述,就达龙寺建寺以来的十七任法座的生平及事迹进行了简略的译述。 相似文献
2.
3.
卓玛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1):38-41
达布拉吉系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之噶举派系达布噶举的创始人.本文在对位于山南地区境内的达布拉吉故居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建筑位置及布局、结构作一详细介绍,并结合历史传说与文献,基本确定此建筑应为达布拉吉故居和之后其家族居住使用的建筑. 相似文献
5.
石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3):36-39
达波拉杰是达波噶举派的开山鼻祖,如来藏思想是其佛学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他认为如来藏即是成佛之因,是众生之所以成佛的根据,然而在其不同的著作中,他对如来藏思想有着不同的表述.为了完整地深入了解达波拉杰的如来藏思想,本文试着从“本元心”说、“俱生心性”说、“自性印”说、“平常心”说、“法身”说和“法性旨趣”说六个方面全面对其如来藏思想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自从孔子提出"辞达"说之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在对"辞达"说纷然的阐释中,苏轼的观点全面而又深刻,显得非常突出.堪称整个"辞迭"说解读历程上的里程碑.苏轼所标举的"辞迭"说.包括标准、内容、基础、形态等几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是历史性的、承前启后的. 相似文献
7.
曹培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6):29-33
清初驻牧于达木(今西藏当雄)境内的蒙古部落,其属领关系清一代几经变化,随着清代对西藏地方统治逐渐加强,俨然成为清朝中央在西部边防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达木蒙古历史上对于稳定西藏地方、维护国家的主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曾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达米特的研究纲领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赋予了新的解释,强调这种争论是关于所争议对象语言陈述意义的理论分歧,而不应当是本体论层面的纷争,由此对传统本体论进行了语言哲学的转化与消解。实在主义依赖于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和背后的古典逻辑二值原则,但它无法解释不可决语句的意义。达米特提出的反实在论以可断言条件取代真值条件、以直觉主义逻辑取代古典逻辑,解决了不可决语句的意义性问题,克服了实在论面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现代化》2017,(6)
确定积极合理可实现的碳排放峰值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我国明确提出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要求低碳试点城市尽快明确碳排放达峰时间,推动一部分城市率先达峰。北京是全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市,已提出力争202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分析和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将在"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实现明显下降,并有望在2030年达到峰值,境内能源消费结构将得到明显优化,高碳能源逐步由零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计入全市碳排放的外调电力碳排放因子也将有所削减,202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可以实现,碳排放峰值约为1.66亿吨,人均碳排放量7.2吨左右。对比发达国家碳排放达峰先行经验规律和北京市发展总体形势,能耗增量较大是北京市碳排放达峰的首要制约因素,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和外调绿电比重是北京市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的主要途径,加快推进政策与技术节能减碳成为北京市实现碳排放达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新古典主义特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行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达维特,以古希腊艺术为范本,构图力求严谨、均衡,表现一种肃穆而严峻的美.达维特的艺术,鲜明地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光辉片断,他开辟的画风促进了法国和欧洲19世纪艺术朝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明代徽州宗祠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建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01-107
明代宗族制度最为完善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徽州,当地兴建宗祠相当普遍。嘉靖十五年祭祖今为徽州宗祠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徽州宗祠祭北始迁祖的兴盛还与汪华、程灵洗的地域神崇拜有关,元代徽州学者主张祭礼始祖也推动了宗祠建设;明代徽州宗族建祠祭祖的特点是宗祠的发展,即以祭祀始迁祖统宗合族。 相似文献
12.
竞争情报系统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是竞争情报工作的组织保障和物质基础,是企业获取内外环境信息的核心。本文从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介绍了竞争情报系统的概念及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的重要性,重点论述了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意境新义的理论来源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重要问题。以往的研究由于无法明晰作为中国传统固有诗学名词的意境如何与西学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因而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对晚清文献使用意境一词的考察,可见出意境在晚清还存在另外一种使用形态——对西学的格义。这种格义使意境与西学发生了意义上的互渗,从而成为意境意义古今转换的原动力。王国维创造性地将这种经过意义转换后的意境运用到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去,使意境的新义得以确立。王国维这一批评实践虽然使意境重生于现代文论话语之中,但也因此给后人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特有型制和专用名称,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它是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之意。泮池、泮桥体现了礼制,蕴含鼓励学子跳跃龙门的殷殷之情。泮池中的水绝大多数是活水,这种设计是儒家思想“孔泽流长”的象征。泮池的设置,还增添了孔庙的灵气,优化了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5.
庇护关系模式是海外中国研究中极权主义模式和利益团体模式的替代分析模式,学者们主要从精英内部与精英/大众关系角度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现实。庇护关系与“关系”、非正式关系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界定发展中地(市)区概念基础上,强调工业化是指工业发展的过程,不仅包含工业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包含工业化的农业发展。并应用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论述了先进生产力是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进程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藏区赔命价习俗具有恢复正义、经济伦理两大价值取向。也正是这两大取向,决定了赔命价习俗在藏区源远流长,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比较佛教语文学在陈寅恪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史上的不同作用与地位,可以明显看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三变”和季羡林先生的“佛教语文学三转”之不同,佛教语文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完全不同的演进轨迹从而显现。陈寅恪先生因“史学三变”而灿烂夺目,季羡林先生则因“体”一“用”一“体用圆融”的“佛教语文学三转”而彪炳辉煌。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僧皎然认为陈子昂的诗歌“复多而变少”。如若其然,则子昂何以成为有唐一代诗风的开创者?若无新变,则不能代雄。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推陈出新,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样富有新的时代特色的审美理想,并将唐代诗歌的审美品位标定在一个崭新的高度。唯其如此,才有嗣后盛唐诗歌创作“文质半取,风骚两块。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的特征。他的诗歌创作,无论是古体还是律体,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风格声律,都能在继承的基础上颇多创新。这可谓由“复”求“变”,“变”中有“复”。盛唐诗歌之所以能“变汉魏之古体为唐体,而能复其高雅;变六朝之绮丽为浑成,而能复其挺秀”,陈子昂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