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影片的制作和运作两个方面,即影片的题材选择、情节架构、价值判断以及发行、放映的商业化。而主旋律和艺术电影在90年代出现这种发展倾向则是由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电影学界关于电影本质的论争的小环境,以及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自身原因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产业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借助国家强有力的保护,这种"政府+市场"的模式也是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范本。以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为导向的电影产业化之路,迅速扩大了电影产业的规模效应,但也产生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如,以大片为主,中小成本影片发展不足,影院观影群体过分单一等,并已经影响到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放开本土电影市场,随着"中美电影新政"的实行,国产电影遭遇到更大的市场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出台更多的政策保护国产大片,不如把功夫放在加强国产电影市场的完善之上。  相似文献   

3.
经过六年的努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票房、银幕、影院数量及观影人次持续增长,国产影片质量有所提高,占据国内市场主阵地,中小成本制作影片更具本土市场竞争力,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影片文化内涵,以质取胜,吸引更多观众,规范国内电影市场秩序,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主流电影是一个内涵丰富、驳杂的术语,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务实、折中但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理想电影形态。它在中国电影语境中的萌芽、显形、发展的复杂过程,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由多种意识形态诉求共谋的结果。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中,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都在各自的场域中,呈现出不同路径的主流化趋势: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商业电影主流化、艺术电影商业化。而它们的共同实质则是大众化趋势。主流影片是丰富多元的文化共生与融合的结果,其中有主导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与调和,也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传统文化、青年文化、香港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与流变。这些文化资源的主流化或大众化,营造了多元化的主流电影文化格局,并呈现出一系列主流性的艺术、美学及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5.
童刚 《今日南国》2010,(2):56-57
2009年,人们逐渐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也许影片口碑聚讼纷纭,但影院观众络绎不绝;也许大片和中小成本电影参差不齐,但观众对国产新片充满期待。在媒体和公众舆论中,电影成为文化热点话题已是不争的事实。数据表明,2009年国产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较2008年增长50部,全年生产各类影片突破600部,仅从数量考察,我们已经步入电影生产的大国行列。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更加惹人注目,票房成功突破60亿元大关,在2008年票房增幅达到30%的强劲势头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涌现出一批既能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又具备商业类型特征的"新主流电影".论述"新主流电影"的出现弥合了作品的商业性、艺术性与主旋律表达之间的错位关系,是"主旋律电影"的一次升级,是宣传工作守正创新的成功尝试,是未来中国电影良性发展并走向全球市场的重要类型.以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新主流电影"为研究对象,总...  相似文献   

7.
国产主旋律影片要成功跻身主流电影市场,必须认清进而立足于自身独特的传播价值,积极顺应时代要求进行自我调适和革新,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从而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在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的同时,确保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系统地看,国产主旋律影片的传播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教化社会,增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时代精神),文艺价值(开创了一种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风格)和经济价值(增加影业收入并带动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8.
主旋律电影自1987年正式提出之后, 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继而在电影工作者的勤勉创作中迎来了一个发展热潮期,并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领袖(伟人传记影片、英模影片三类典型范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主旋律电影的社会影响和票房营收都呈现明显的衰减迹象。面对日益凸显的生存困境,主旋律电影在负重前行中开启了求新谋变的转型发展历程。2010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积极进行创作上的自我调适和拓新,不断推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赢得观众,占稳市场,进而在口碑和票房的“双赢”中,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主旋律电影也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与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上映,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创作思维框架,影片在架构上更加追求灵活多变,叙事手法上更加倾向“类型化”融合,角色塑造上更加讲求真实性刻画,艺术表达上更为注重多元素融入,不仅维系了电影艺术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更有效激发了观众的乡愁记忆与审美共情,实现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创作策略上的成功变革。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主旋律电影海外传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五部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海外票房以及豆瓣、爱影库、烂番茄网三个知名电影平台的评分及评论,探讨了主旋律电影海外传播效果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提升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效果的路径,即夯实电影产业,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电影海外发行渠道,创新电影推广方式等,从而实现主旋律电影对内提升民族自信、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2011年,中国电影创造了130多亿的票房新高,并在电影生产数量、银幕数量、票房总量、综合收入总量、观众人次、国产电影市场份额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态势。面对新的态势,我们一方面应抓住机遇,促使电影的产业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应正视我国电影市场在蓬勃发展趋势下存在的问题:包括大片赔钱、单片票房锐减、营销档期冲突、国产影片在海外市场成绩低迷、票价过高、院线差异不足,影片对影院市场的过度依赖等。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新的空间亟待开拓。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独特的历史、经济及人文环境,催生了哈尔滨的电影市场,并使其成为国内形成最早、发展最快、最为成熟、位居前列的电影市场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移民城市和多元文化背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哈尔滨早期电影市场的管理和检查有其相对独立的系统,但对社会伦理爱情题材影片的关注则与其他城市大体相同,反映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及传统文化的有力影响。哈尔滨电影市场的变化和国产电影业的发展,表现出外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境遇随时间与地域而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学者电影"不是某种影片类型,而是一种学术价值取向,是强调学者主体论(作者论)和学术独立性,反对迎合强势媒体和主流的话语体系,反对模仿商业化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和方法的创作观念。它抵制在影视人类学和人类学电影制作上的泛学术化倾向,同时鼓励学者为学术表达而不拘泥于传统的或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像作者写作一样建构影像志民族志作品。"学者电影"也有构建独有的叙事流派影响社会生活的企图心,也可以说,"学者电影"是人类学影片"作者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9,29(2):58-62
"后现代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品格,曾深刻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既包括对大陆电影传统思维、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美学深度的消解,同样也包括香港周星驰"无厘头"影片的改写、仿拟和王家卫"风格化"电影的空间化、碎片式的结构,以及世纪初中国电影从形式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形成"主体的消失"和虚拟镜像。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了中国后现代电影演进的阶段性,同时,还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后现代性的种种艺术构成。  相似文献   

15.
新主流电影不再简单延续传统主旋律电影中“为国家牺牲小家,为集体牺牲个体”的压抑性叙事策略,而是营造对观众充满吸引力的戏剧性“道德悖论”困境,之后运用“去悖论叙事”手法使悖论危机获得圆满化解,帮助观众的压迫心理得到想象性释放,最终实现意识形态主题的顺畅表达。以艺术伦理学范畴内的“叙事伦理”切入分析,新主流电影主要选择以“情节叙事性”“人民伦理性”两种“去悖论叙事”方法,从传统主旋律影片“非此即彼”的道德悖论困境中成功抽离,潜移默化间完成了新主流电影“角色-观众”间审美的隐性置换。  相似文献   

16.
商业大片不能"唯故事至上".<功夫之王>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国产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者和我国观众都应该具备类型的概念和媒介的意识以及娱乐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一种务实的电影观来促进国产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繁荣和市场成功.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代电影的艺术使命出发,研究了1989—1991年这一时段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重要景观:改革题材电影。探讨了改革题材电影在结构模式和人物塑造上的重大突破,分析了这类影片的诸多艺术遗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市电影的艺术、政治、资本和边缘性这四个因素以国内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着协商和妥协,形成了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娱乐电影、独立电影组成的电影地形图。独立电影具有真实和边缘性的特点,真实使独立电影制作者关注城市现实主义和纪录片的技法;边缘性追求事实和特权,为制作独立电影努力从民间或海外引进低预算的财政支援。那些曾经对独立电影不太友善的资本和政治权力,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选择性的支援。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的独立电影制作者们与前辈不同,他们与权力机构和商业潮流以及国际艺术电影市场具有模棱两可的共生关系。他们具有一定弹性,不再与国家制度和资本敌对或者被它们吃掉。城市现实主义、纪录片技法和电子视频,通过活用"非—专业的演员"以及"专业的非—演员",独立电影制作者将新的现实和底层人民记录在摄像机里。  相似文献   

19.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电影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好莱坞商业电影仍旧引领着世界文化的潮流,好莱坞商业电影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拥有着相当成熟且稳定的市场。随着好莱坞商业电影继续不断地向全世界迅猛扩张,中国影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之中,这些满载着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高效地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使者。本文从研究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影像的成功案例出发,以期分析出适合中国电影利用本国影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