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宋元之际出现了众多叛宋降元的将领,蜀中名将刘整是其中一员。刘整入元以后,战功卓著,在攻克襄樊之战及淮西等战场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加速了灭宋进程。刘整在仕元生涯中,与蒙古将领矛盾重重,其立功心切的愿望与不如意的仕元境遇相冲突,最终导致其在宋元战争最后关头功未成而身先死。对于刘整个案的考察,有助于认识宋元之际降将的境遇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代军事文学源远流长。其中有三部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们是《左传》、《史记》和《三国演义》。前二者是正史 ,而《三国演义》则吸收、融合了二者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的长处 ,将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的发展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3.
永靖傩舞戏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其跳会禀说词中直接认为明初刘钊带来乡傩会事;其奉请之诸神中有大明开国功臣,有产生于明初的神话传说人物,有明代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傩舞戏又多表演《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联系当地地域条件、多民族变迁融合的历史,以及一些民族神话传说中明代文化色彩,永靖傩舞戏应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与英雄的古典小说 ,书中英雄个个有泪 ,而且动辄流泪。作者罗贯中对英雄泪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同时 ,也不可否认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是小说的初创时期 ,《三国演义》人物刻划只能称为类型化典型。从现代读者的审美心理来看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质朴、直率和粗线条的风格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6.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与历史人物关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结局更是被赋予了宗教色彩:皈依佛门。这不是作者的凭空构想,而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将关羽纳入佛教体系,改造成为佛教中的护法伽蓝神。这种改造反过来又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文学领域,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美化、神化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降书是中国古代降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没有降书,直接使用投降礼仪。汉人重礼,认为用文书投降是诈降。三国时期蜀吴降书流布天下,后逐步取代投降礼仪成为投降的主要形式。降书的出现和使用体现了中国古代从重礼到重言观念的转变,降书是降礼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试论文璧降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胞弟文璧在宋亡后降元,后人对他褒贬不一。宋亡前,文璧是个合格的忠臣孝子。宋亡后,他为保护文氏家族,弥补文天祥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被迫降元;对此,文天祥内心虽有矛盾和痛苦,但实际上已经予以默许。文璧降元固然是对宋朝不忠,但也不必深责。因为在元朝统一中国后,历史任务有所改变,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必再以是否忠于宋朝为标准。文璧在出任元朝地方官后,为保护南宋遗民、恢复战争创伤和安顿文氏族人尽了全力,对元初社会发展有所贡献,他仍是个值得肯定的人。  相似文献   

9.
刘再复认为《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把中国人引向地狱之门,给予了耸人听闻的批判。在元末明初如果没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出现,就不会出现《金瓶梅》,以后也就不会有《红楼梦》出现。鲁智深、宋江是《水浒》思想意义之所在,也是《水浒》文化的异彩。只要认可这两个人物,《水浒》就是伟大不朽的作品。刘再复用夸大其他枝节问题来否定《...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研究 ,即使从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有关《三国演义》的论述算起 ,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后 ,二十几年间 ,《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都超过了以往《三国演义》研究的任何一时期。《三国演义》的基础研究 (指对《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研究 ,对罗贯中的研究等 )和应用研究 ,《三国演义》的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 ,《三国演义》在国外的研究 ,《三国演义》的艺术研究 ,《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 ,《三国演义》的语言研究等等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 ,坦率地说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还存在着几个认识误…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在战争叙事方面它也创立一种经典模式,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对《三国演义》多有继承,如突出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描写中重视谋略等,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情节也有所借鉴甚至是移植。与此同时,《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在战争叙事中增加了更多的神魔因素,在具体的战争描写中更为重视阵法以及宝物的运用,偏重于以法术来取代智谋描写。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小说的经典之作。在展现历史人物的行踪足迹和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地点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文学创作原则,即运用地名多指性、有意更改历史地名、提前使用后世地名、移动历史地名方位、虚构生造历史地名等。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三国英雄的活动空间,艺术地再现了三国战争的地理场景,大大促进了三国地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在传入韩国之后,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韩国人民所喜爱的小说作品。韩民族对于《三国演义》的喜爱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和鉴赏的层面上,以《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底本的《三国演义》派生作品也在韩国开始出版发行。而韩国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盘骚俚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受到了《三国演义》这一外来文化因子的影响。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一经与本土文化结合,就必然发生变异,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这是文化传递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当《三国演义》与盘骚俚相结合后,也产生了诸如《赤壁歌》这样的文学作品。笔者在本文当中将从文化传递和变异的视角出发,运用原典实证的方法论对《赤壁歌》等韩国盘骚俚作品进行考察,阐释《三国演义》与盘骚俚作品影响关系,以求进一步加深对于盘骚俚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试论传统哲学观在《三国演义》中的艺术体现王新勇《三国演义》作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产物.正是在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三国演义》展示的是军事斗争的方方面面,而战争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斗争,因此它是最集中最典型的政治社会的形象写照.那么在展示这一特...  相似文献   

15.
兵书观止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本伟大的文学著作,而且是一部杰出的兵书;它不仅是描写三国之间近一个世纪的战争,而是将从春秋至元末的兵法和战例之精华溶化于其中.其所写战争场面之形象,人物塑造之生动,战略战术之幻奇,实令人叹观止!在中外战争小说中是无可与之伦比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文学史上,罗贯中是第一个将书信等应用文体引入作品之中的作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使用了书信等19种共计334道应用文。这类文体的艺术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连织情节和人物,二是作为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工具,三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其文学特点有三:一是体制短小,言简意赅;二是散韵兼行,以韵文为主;三是情感丰富。《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存在大量应用文体,一是与作品的文体特色有关,二是与作品所叙写的内容有关。罗贯中在不违背艺术真实的前提下,对《三国志》中的书信等应用文作了符合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原则的加工和改造。  相似文献   

17.
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竭尽心血和才华描写的中心人物。这一形象后来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而且还由此形成一种丰富复杂的文化现象,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一形象,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1980~1999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研究十分活跃,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大陆主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约有九十多篇(本数字主要是根据上海图书馆所编的《全国报刊索引》统计),不仅数量较此前3…  相似文献   

18.
在东汉政坛上 ,董卓堪称是翻云覆雨 ,炙手可热的一代枭雄 ,而在《三国演义》中 ,他则被塑造成一个被彻底否定的人物形象。由此可以见出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作者崇德尚智的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的优越意识和儒道合一的美学理想 ,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的人物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9.
洗涤冷却环是水煤浆气化炉的关键部件之一,洗涤冷却水通过洗涤冷却环的分布,在洗涤冷却管内壁形成液膜,使高温合成气体迅速冷却,针对目前工业应用中的洗涤冷却环存在的液膜分布不均、抗堵塞能力差等缺点,开发了新型旋流降膜式洗涤冷却环。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DualPDA)研究了旋流降膜流动的速度及液膜厚度分布,得出降膜的轴径向速度与进水流量的均匀性及量值有关;液膜厚度在z=0.5 m处趋于稳定;并比较了新型洗涤冷却环和普通洗涤冷却环的液膜分布,证明新型洗涤冷却环液膜分布均匀,能有效解决工业中存在的洗涤冷却管干壁现象。  相似文献   

20.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