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析严复政治思想中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代进步人物之一的严复,在他早、晚期的政治思想中存在着:变与不变的矛盾;中西矛盾;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这与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和他笃信庸俗进化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脱离有关。尽管在严复晚年的政治思想中含有保守的因素,但并不属于政治立场反动。用历史的方法评价严复,他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启蒙思想家,一名忧国忧民之士。他的进步思想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严复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实际状况为证,论定严氏确应归入学家的“同光体”诗派;继而剖析严复渐趋倒退的政治立场,视诗文为“小道”、仅可作“怡情遣日”之具、追求醇正古雅的文学思想,以及对国民素质低下的片面认识,揭示了严复传播西方文化与固守旧诗观念这一矛盾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民初筹安会是一个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效劳的工具,此乃世所公认。然而,史学界多数论者对于筹安会“六君子”几乎不加区别地一概否定,则失之公允。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应对所谓筹安会“六君子”进行具体分析。杨度、孙毓筠的确是筹安会的中坚人物,而其余四人都是被拉来装点门面的。如果说刘师培、胡瑛在自愿参加筹安会后还或多或少地参与了筹安会的一些活动,充当过配角的话,那么,李燮和、严复则是被强行推入陷阱的。这是袁世凯等人设置的大骗局,是其帝制阴谋的产物。所谓李、严参与发起筹安会乃是一桩历史冤案。  相似文献   

4.
严复佚文十五篇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 1917年发表在北京《公言报》上的一组署名“地雷”的论文进行了考释 ,确认“地雷”就是严复的笔名 ,署名“地雷”的这组论文就是严复在晚年通信中所提到、但却一直未被研究者发现的文字。这组佚文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它们不仅说明严复晚年并未脱离政治 ,仍在时刻关心着政局的发展并努力将自己的思考公开发表出来以影响当局和社会 ,而且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变化及外交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1980年以来学术界对严复思想尤其是晚年1思想作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其中关于严复晚年思想转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变化论","连续性、一致说"和"新理解、新认识"三类,通过对每一类的具体介绍和评价,可知严复晚年思想转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严复的国家学说集启蒙与批判为一身。甲午后,他扮演着“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角色,以从西方引进的思想学说为解剖刀,剥露了君主专制“以奴虏待吾民”的狰狞面目,传播了民为“天下之真主”的真理。严复的国家学说以‘咱强保种”和谋求富强为崇高目标,而以开民智和教民知学为根本手段。但从政治实践考察,传播先进理论的严复却由维新变法的稳健派,一变而为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再变而为拥表称帝的“六君子”──迹近乖离的变化路向,是否包含必蜕必变的机理?是否蕴涵若干合理的思考与深刻的哲理?……  相似文献   

7.
严复的政治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时期,力主维新变法,是一位进步的改革思想家;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前,主张“教育救国”,但政治上日趋保守,辛亥革命后,政治上复辟帝制,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最根木的原因是他的世界观决定他的政治态度必然日益右倾。第二,严复阶级地位的局限,是他政治态度变化的阶级根源.第三,严复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思想存在不彻底的局限,是他政治落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严复为安徽高等学堂的“礼聘”与“辞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复为安徽高等学堂的“礼聘”与“辞馆”沈寂1906年至1907年间,正值清政府仿行立宪,厉行新政。严复曾在安徽高等学堂任过监督(校长)。严复来安徽,是因他与安徽有深厚的关系。他在一年之后又匆匆离去,乃是安徽复杂的社会关系之反映。严复在皖的短暂期间,对...  相似文献   

9.
受中外大变局的影响,严复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回观。他主张用西方文化的“新式机器”去“发掘淘炼”中国传统文化,使“四书五经”发出新的生机,将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起来,使孔孟之道具有现代意义。严复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观,符合传统文化释放规律和个人思想发展的逻辑理路,说他晚年尽弃西学、复古倒退,于情于理都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与19世纪理性主义的特殊关系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普遍公认的。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而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是他,才大大缩短了中国思想与世界近代思想之间的距离。梁启超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复其首也。”蔡元培也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中国共产党人称颂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主要代表者之一。深入细致地对严复的思想进行研究分析,探寻其思想渊源,剖析其基本层次和结构,分清表里关系,考察其得失长短,对于揭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严复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以译介西学与力主西化著称,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四大代表之一.其实,这只是他的一个侧面.他同时代的师友吴汝纶、陈宝琛、梁启超等人对他就有更全面的认识.吴氏称当时独严复一人“能熔中西为一冶者.”陈称赞严复“于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穷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①本文就严复对中学之失得的剖析及中西会通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三十年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作为九个孩子的父亲,严复的家教理念亦是其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严复与子女的家书进行解读分析,从严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秉持“先中学后西学”的家教理念、重视培养子女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践行循序善诱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等三个方面出发,初步探究严复家教理念中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介绍了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晚年一篇佚文《马氏文通要例启蒙·序》,对佚文的草书手迹进行了释文,并对其意义进行了简单分析,认为这篇佚文的发现对研究严复晚年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即:一、有利于研究严复关于语法研究的思想;二、有利于研究严复关于在学习本国语的同时兼通数种外国语言的思想;三、有利于说明晚年严复对待西学态度的变化;四、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研究严复晚年对待白话文的看法。因此,值得引起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严复的建国构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最初20 年间, 严复曾经就如何建立一个既顺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华民族特性的现代国家进行过探讨, 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译著和论文。长期以来, 严复此方面的思想成果不仅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正确理解, 反而因此而被批评为反动、落后、保守, 被当作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由先进到落后、由学习西方转向回归传统的典型。本文对严复的建国构想及其历史影响进行了初步疏理,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 理解严复晚年思想应本着同情的原则, 从严复的基本思维模式出发, 以其建国构想作为中心和出发点,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严复在具体问题上所发表的见解和主张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严复的译名创新陆道夫严复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思想家,是一位划时代的、独具特色的翻译家。他试图通过翻译“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把当时先进的欧洲思想文化系统地输入给中国,成为我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严复自1897年首...  相似文献   

16.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译述的西方近代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在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国学修养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能从社会进化论的观点给予批评。他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存在“好古忽今”的基本倾向,而且将政治与伦理混同,没有真正的政治学。从社会的实效考虑,他反对儒家的德治,主张法家的法治。然而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又为严复所肯定,其晚年又以儒家的价值观念为立国之本;他坚持中学与西学的分立,以为中学之真与西学之新互为消长,而真正的国粹必将长存。近年来,怎样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又成为新的学术问题,严复的见解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下半叶的西学东渐之风,使中国许多开明人士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徘徊,表现出既对将出现的新事物向往,又对将失去的旧传统留恋的矛盾心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严复对中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大力提倡学习西学,并提出“教育救国论”,希望通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兴国强民,以求在“物竞天择”中立于不败之地。严复这一教育价值观实际上是完全服从、服务于其保守的政治立场的,这就决定了“教育救国论”的最终破产。  相似文献   

18.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提出的“信达雅”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信达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但“雅“字引起较多争议,褒之贬之,见仁见智。本文通过研究严复先生的生平经历、“信达雅”的提出来探讨严复先生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汝纶与严复译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复为了翻译西方名著,慕名向吴汝纶学习桐城古文。吴汝纶则为之介绍应读的传统基本古籍,及我国自魏晋以来的翻译经验。在1901年以前,严复所翻译的书稿,总是寄吴汝纶审读,今保存的有《天演论》原稿,吴为之拟定的篇名,多半为严复所采纳。严复翻译不按作者原意,而据当时中国社会改革的需要,是受了吴的影响,吴亦称严译是“忠愤所发”。吴汝纶认为严复是中西学兼通的难得人才,自己亦从中了解西方文化。吴、严都主张以古文传播新文化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的“奇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国缔造前后,严复的转变可以说是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个号称“近世西学第一人”的启蒙思想家成了“孔教会”的领衔人,一位“19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成了共和国体的的驿得。亚复生命最后10年的思想转变到意味着什么?民初伊始,严复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的错误估计使他的心态充满了矛盾,同时,也导致他对中西文化的思想探讨发生了转向,即以批判西学的消极面向主导代替了大力倡导西学以启迪国民的思想。其总体特点是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