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5):85-87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2.
3.
陈锡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林则徐和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特别受到尊崇的两位伟大历史人物。他们都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近代中国人向外国寻找救国真理的杰出代表。他们都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优秀的成分。从林则徐到孙中山这80多年,是中华民族蒙受欺凌、耻辱和挫折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和探索的年代。林则徐开创反殖民侵略和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事业,经过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到孙中山开始了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林则徐和孙中山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5.
关于林则徐在新疆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轩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71-75
文章从身处逆境心怀报国志不移、远见卓识关心新疆边防、伊犁开垦与南疆勘地、文学创作的深化与完善四个方面,充分肯定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在古往今来的评价上,存在着一些或高或低、不够恰如其分的地方:如林公树、伊犁捐垦的动机、南疆勘地、林公井与林公车、哈密军民数万人环跪具呈等问题,认为应尊重史实,恰如其分,这丝毫无损于林则徐的伟大,更能显示历史科学的严肃与公正。 相似文献
6.
因故重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林则徐诗文选注》,对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钦佩。现据《选注》略抒感怀。1840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保护其向中国推销鸦片,公然发动了武装入侵。 相似文献
7.
陈德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林则徐在江苏做官达七年之久,是一位有作为的封疆大吏。他在江苏任职期间,赈灾济贫,兴修水利,亲自种“试验田”,为江苏农业水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平冤狱,提倡兴办慈善事业;他严禁鸦片,坚决反对英国间谍船的侵略活动等。林则徐在江苏的政绩,使江苏人民受益非浅,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相似文献
8.
杨光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2):120-123
文章主要论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代林则徐的两篇佚文,一篇录自清道光刻本《竹波轩梅册》,另一篇录自道光二十七年黄氏求是斋钤印本《试篆存稿》。两文对于了解林则徐的生平与思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萧致治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2(1):83-86
盐课约占清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1/6,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837年林则徐任两湖总督前,由于四邻私盐的买卖猖獗,造成淮盐大量积压,严重影响盐课收入。林则徐出任两湖总督后,采取得力措施,堵缉邻私,搜查夹带,补偏救弊,很快取得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10.
刘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林则徐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税来源,减轻民瘼,他在江苏为官时,积极兴修水利,主持完成了浏河、白茆河的疏浚等一系列工程。在兴修水利中,林则徐广开门路,带头捐资,筹集经费。他讲求实际,事必躬亲,极其认真,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1.
唐日方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02-106
以林则徐的翻译活动为个案,探讨翻译发起人的角色,在对影响翻译活动的策动因素进行思考的同时,引起社会对翻译发起人的重视。在当今中国社会,欲求翻译社会效应之充分发挥,发起人的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结合恃民兴邦、恃民卫邦的斗争实践 ,慎于理论思辨 ,勇于实践求索 ,将传统的民本思想拓展提升到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高度。从恤民生以筹国计到依恃民力发展生产 ,抓固本之根本 ;从单纯依靠农业的富民强国之方到重视商品经济、学习外国技艺、开拓新的生产力 ;从依恃民力固本兴邦到开发边疆 ,兵农合一 ,兴邦卫邦并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硕果累累,其中,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是较有特色的一部。该教材汇聚经典作品,关注生命历程、重视生命体悟,表现了教材编写理念的独创性;同时,它以中外文化异同为知识背景,强调对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教材的编写思路新颖;此外,比较注重强化师生的话题意识,使教材更富于课堂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童远忠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58-62
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代表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者,着眼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以对国家和民族之深沉的挚爱和高度的关注为底蕴与内涵,注重研究和探讨如何筹边谋防、抵御外侮、消除“边患”,以保卫国家安全的方略与对策,为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摇旗呐喊、振聋发聩的作用,为以后收复新疆失地、实现新疆建省及晚清新疆防务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期间,在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秋对盐城地区的一次农村社会调查的情况,从中展现与分析林则徐的为政思想与深入实际、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6.
代顺丽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49-54
林语堂虽不是著名的红学家,但他的红学研究也是不可小觑的一家之言。他的红学研究成果主要收在其专著《平心论高鹗》一书中,集中探讨了“伪续”说、高本后四十回如何评价、脂砚斋及畸笏等问题。林语堂红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他以小说创作家的身份介入红学研究,因此得出了许多与非小说家的红学家不同的创见。 相似文献
17.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36-40
知识分子是作家们持续关注的对象,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从50年代执着于理想的挑战者林震,到70年代痴迷于事业的奉献者陆文婷,再到80—90年代向世俗妥协的庸碌者小林。揭示这种变化对知识分子认识自身具有启迪意义。知识分子形象演变的原因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出现危机,二是作家叙事伦理的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