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成相篇>与<荀子>其他篇章有三大不合之处:一、<成相篇>提及春申君之死(前238),但<荀子>其他各篇所记历史事件大致起于齐匡章伐燕(前314),而终于邯郸解围(前257),且对这近60年间的重大战役以及政治事件大多都有记录,对自邯郸解围至春申君死近20年间的历史则只字未提;二、荀子激烈抨击禅让说,而<成相篇>却积极称许禅让说;三、荀子激烈批判墨学,而<成相篇>却极其赞许兼爱说.这三大矛盾可证<成相篇>可能并非荀子所作.结合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成相"赋资料,可以推测<成相篇>应该是荀卿弟子所作.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旨阝)夜》《蟋蟀》诗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清华简<(旨阝)夜>所记载,<蟋蟀>一诗为周公在武王八年伐耆后所作,但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清华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应为"战国之士私相缀续"之作,所以<蟋蟀>为周公所作之说可能是战国之士运用的一种史事比附.<诗小序>是战国至汉初有关<诗>的"教学提纲",其自身也蕴涵有一种附会历史情节的解<诗>倾向,<诗小序>既然可以运用史事比附,那么<(旨阝)夜>同样也可以.基于以上种种,我们对清华简<(旨阝)夜>中的<蟋蟀>诗为周公所作之说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荀子文艺美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荀子》,除哲学论文之外,还有两篇是由61篇文学作品所集成:《成相》篇收入56首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作品;《赋》篇收入5篇小赋。刘勰给这些小赋的评价是“象物名赋,文质相称”(《文心雕龙·才略》),并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荀赋中的两篇,在这指代荀子赋体的作品),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荀赋对赋体文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可以说,荀子不但是个思想家,而且是个有影响的诗赋作家。更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还发表了不少文艺美学方面的言论。他的《乐论》篇,是  相似文献   

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其中第九简评论了<诗经·小雅>中<天保>、<祈父>、<黄鸟>等三篇作品.孔子对<天保>宣扬的敬天谀君思想提出否定意见,正面提出君权德授、王福德赐思想,是孔子仁学德政思想在解读作品时的具体体现,论诗角度具有多样化特点;孔子明确肯定<祈父>的责问理由及诗歌本身,评论有理有据,用"责"字概括<祈父>的内容特点,见解深刻独到;评论<黄鸟>时用"困而欲反其故"准确概括诗旨,并且揭示出"多蒙耻受辱者往往会抨击社会"的普遍现象.<孔子诗论>的面世,可使汉儒、清儒与宋儒的争讼得以了断,为辨正汉儒以来对三篇作品的误读提供了最早依据.  相似文献   

5.
孔子删诗编诗的问题,有不少的人是持否定的态度的。我看否定者也多是推测,并无根据。考究古代一些重要文献,孔子删诗编诗(当然包括孔门弟子),该是毋庸怀疑的。他这项业绩,功劳很大,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朽的,所以,郭沫若在他的《简单地谈谈<诗经>》的一篇短文中也说:“……搜集了这些作品,把它们保存了下来,要算是先秦儒家的一项功绩。搜集成书的年代,是在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孔子删诗,……也不一定就是孔子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黄节<蒹葭楼诗>是民国以来一本重要诗集,由于自订严格,很多作品被删于集外.近数十年,学者对黄节集外诗多有辑录,后被编入<黄节诗集>,<黄节诗集>因此成为目前收诗颇全的版本.然而黄节佚诗仍有可补辑者.本文辑黄节集外诗七首,并分别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其中第二十三简评论了<诗经>中的<鹿鸣>、<兔罝>两篇作品.孔子认为,<鹿鸣>描写君臣宴乐,强调君臣以道义相交,尚德效善,符合诗人本意,分析准确透彻;<兔罝>表现了重贤思想,评论带有春秋时期借题发挥、重视实用的解<诗>特点.孔子的评论为辨正汉儒以来对这两篇作品的误读提供了最早依据.  相似文献   

8.
贺严 《北方论丛》2010,(5):15-18
<唐诗三百首>编选宗旨深受<诗经>以来的"诗教"传统的影响."诗教"传统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温柔敦厚的诗歌教化意义,即是通过诗歌特有的感发人心的功能,潜移默化地端正人的思想、纯洁人的心灵,从而陶铸儒家理想的高尚淳厚的人格.<唐诗三百首>的"诗教"内含极其丰富,主要包含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三个方面.所选诗歌一则是"思无邪"的作品,二则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三则是要达到"脍炙人口"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 战国齐威宣王之世,临淄稷门之下有一个研究机构,聚集着天下学者。曾在其中“三为祭酒”的赵人荀况,无疑是学者中的最大学者。传世的三十二篇《荀子》,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雍容典雅的风度,给这个推论提供着坚实证据。这三十二篇作品,除卷末数篇或出于弟子纂述外,绝大部分当出于荀子手笔。这些作品,涉及当时学术的所有主要领域,其方面之广,论证之精,为先秦任何个人著作所不及;是一部值得认真重视的高文典册。在漫长的封建年代里,《荀子》因其性恶论的主张而一直受着冷遇。近代以还,注者渐  相似文献   

10.
荀子思想与“黄老”之学──兼论早期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余明光现存的《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对先秦诸子都作了批判,因而也都有吸收,可谓诸子之学,无所不包。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是战国末年最后的一位儒学大师,同时也普遍地承认苟子的儒学不同于孔、孟。儒学这种变异...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与郭店一号楚墓竹简<缁衣>摘引<书>的面貌基本相同,差别细微,说明<书>篇的基本内容在当时已经基本定型,再现了战国中期以前用战国文字书写<书>的局部面貌.从郭店一号楚墓竹简<成之闻之>篇对其所引<书>篇的只言词组进行阐释的现象来看,说明至晚在战国初期,<书>之章句阐释行为已经存在,始为汉儒<尚书>"章句之儒"一派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李斯所作的刻石文流传下来的共7篇,采用的是每句四字的形式,继承的是四言诗的形式。在7篇刻石文中,有6篇是三句为一章,是古老诗体的复活,同时又是楚文学影响的结果。7篇刻石文,各篇或36句,或72句,每篇作品的句数相对固定,体现出森严的法度,带有法家特色。各篇刻石文都有自己的风格,针对性较强。在运用比喻的地方,继承的是先秦文学所奠定的原形。  相似文献   

13.
康国章 《殷都学刊》2009,30(1):59-64
荀子融合了儒、法两大思想,强调道德礼义的作用,偏重于社会秩序的建立.荀子的<诗>学思想特征与其整体思想相一致,主要表现为:以<诗>循道,重视<诗>的教化作用;隆礼义而杀<诗>、<书>,强调学以致用;遍引<风><雅><颂>,以实践倡导<诗>之功用.荀子引<诗>具有浓重的政教色彩,大多属于断章取义,表现出通经致用的特点,客观上为汉代<诗>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秀英 《学术论坛》2008,31(3):174-177
通过考察先秦旧典中的逸诗及其与今传<毛诗>的关系,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诗>传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诗>传本.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推知<诗>传本的不同也应是逸诗出现的原因之一.将这一思考进一步推向深入,可得如下结论:今传<毛诗>应非孔子整理之定本,而更有可能是先秦时期某一学派传<诗>所用的教本.  相似文献   

15.
龚明玉 《船山学刊》2004,(3):104-108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太史公在这里列举弟子及其贤人的数据,足以证明孔子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这种全面性的素质教育,又是以诗教为首的.在孔子看来,于古之三千多首诗中,经他删定而形成的<诗>之三百五篇,都是精诚而纯正的.  相似文献   

16.
陈庆元 《东南学术》2004,(3):147-148
明初的"闽中十子"诗派,就是福州诗派,或者叫晋安诗派."闽中十子"名单的正式确立,当始于袁、马的<闽中十子诗>,后来为<明史·文苑传>所袭用,遂成定名.<闽中十子诗>是"十子"的诗歌选本,而非全本,深入研究"十子",仅读<十子诗>这一选本是远不够的.研究"闽中十子"诗派,还应注意"十子"之外的参与倡酬的诗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7.
荀况,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而对于荀子的辩证法问题,尚有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荀子哲学包含一些辩证法因素,总体上,却是形而上学的。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我认为,荀子哲学只是存在一些形而上学的缺欠,总体上看,是朴素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18.
<桧风·隰有苌楚>是<诗经>中意义深远却易被误读的诗作之一.对于此诗,前人或释为讽刺诗,或视为悲观厌世之作,或以为是一首爱情诗.通过对诗中关键词语的辨析,这是一首意境美丽、节奏欢快的诗作,没有必要作为一首政治诗来读,若非要从中体味出"亡国之音"来,则与诗旨大相乖戾.上博简<诗论>第26简论析此诗"<隰又(有)长(苌)楚>得而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此首诗心的契机.对于此诗,从忧生之叹的视角可以看出相当凄美的的意境,但这种误读化欢快为低迷、变明亮为阴沉,与诗心出现了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集>和<全宋诗·苏轼诗集>中的苏轼佚诗<秋日寄友人>进行考辨,认为此首诗歌不是苏轼的佚诗,应是北宋初期张(言永)所作.另外,考察发现吴宗海先生所辑佚的<苏轼佚诗三首>都已收入<苏轼诗集>,仅是诗题不同而已,属于重复辑佚.  相似文献   

20.
杭勇 《社会科学论坛》2008,(20):120-122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继陈子昂之后又一个大力创作感遇诗的诗人,他的感遇诗主要包括<杂诗>五首和<感遇诗>十二首.这些感遇诗成功地运用了屈原以来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独具特色,体现了他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