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1876-1948)是本世纪上半叶印度穆斯林独立运动的领袖和巴基斯坦的缝造者。巴基斯坦的建立,无疑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但却不是他的初衷。在他长达40年的政治生涯中,前30年他一直把实现全印度的独立和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并为  相似文献   

2.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曾经说过,拉姆·莫汉·罗易(Ram Mohan Roy)是印度第一位现代人,一位巨人。尽管甘地的评价截然不同,但拉·罗易在印度现代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称他为“现代印度之父”。拉·罗易1772年出生于西孟加拉胡格利县拉达纳加尔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家庭,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徙。其家族原姓“班纳吉”,后因获孟加拉纳瓦卜授与的“罗易-拉扬”头衔而演变为姓“罗易”。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为拉·罗易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孟加拉语是  相似文献   

3.
1983年英国伦敦约翰·默里出版社出版了特雷弗·费希洛克(Trevor Fishlock)撰写的《印度纵横谈——次大陆内幕》(India File——Inside the Subcontinent》一书。费希洛克系当代英国新闻界的后起之秀,才气横溢,颇有声名,曾荣获1983年度英国新闻奖。他原系英国《泰晤士报》派驻南亚地区(以驻印度为主)的一名记者,在印度任职三年(1980—1983),足迹遍及印度南北及次大陆各国,后调往美国工作。除本书外,他还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对世界几乎每个重要宗教都有分析。这方面的成果收在他死后出版的《宗教社会学论集》(1921-1922)中,该书内容包括基督教、儒教和道教(第一卷),印度教与佛教(第二卷),古代犹太教(第三卷)。本文根据该书第二卷参考其他一些材料,对韦伯关于印度各宗  相似文献   

5.
M.F.胡赛因(Maqbool Fida Husain)是当代印度艺术折衷主义的巨匠。他从50年代中期起名声大噪,至今仍雄踞印度艺坛。印度当代艺术批评家吉塔·卡普尔在回顾印度独立初期尼赫鲁时代的绘画时指出:“马克布尔·菲达·胡赛因,印度艺坛的骄子,驰骋他的折衷主义想象更直接地服务于新印度——‘尼赫鲁的印度’,使农民成为社会转变关头的吉祥人物。自由的先锋走向农民也许显得名不副实,但必须承认胡赛因用来处理农民的那种喜庆的乐观主义多少与农民赖以生存的勇敢  相似文献   

6.
克里希那昌德拉·薄泰恰里耶(Krishnachandra Bhattacharya,1875-1949年)是现代印度著名哲学家之一,在印度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超验论唯心主义体系,属于印度新吠檀多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派别,可称之为“超验吠檀多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  相似文献   

7.
一、拉吉夫·甘地政权的作风和实质 (一)拉吉夫的迅速崛起 1980年桑贾伊·甘地死后,许多人以为英迪拉·甘地恐伯来不及从自己的“家族”中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了。甚至在1984年10月她的长子拉吉夫接班出任印度总理的时候已经来到时,人们还不敢说他能否得到他所需要的支持。但由于英迪拉·甘地总理被刺身亡,拉吉夫·  相似文献   

8.
印度著名哲学家马伽特大学教授巴萨特·库马尔·拉尔(Basant Kumar Lal)所著的《印度现代哲学》(Contemporary Indian Philosophy)一书由朱明忠和姜敏二位同志翻译,1991年底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该书是我国印度哲学研究界所做的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印度与  相似文献   

9.
20 0 3年1 2月,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院的斯瓦兰·辛格博士(Dr.SwaranSingh)来北京访问时,送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中国与南亚:问题、均势、政策》(China SouthAsia :Is sues,Equations .Policies,42 4页,新德里LANCER’SBOOKS出版社2 0 0 3年出版) ,并表示希望能听到我的评论。斯瓦兰博士曾任印度国防研究和分析所研究员,后转到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学院任副教授。他多次访华,2 0 0 1 - 2 0 0 2年还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做过访问学者,与中国南亚学界有着广泛的联系。我曾与他有过多次接触,并就中印关系和其它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斯·韦伯曾打算研究所有主要世界宗教的社会心理:印度(印度教与佛教),中国(儒教与道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的意图是要建立一个结构模式,通过它可以将一种宗教取向与其他宗教取向相比较,同时可以使之与社会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实在联系起来。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从一个较小的主题开始研究,即信仰清教的中产阶级内在良心的产生是其后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为了检验这一假说他又研究了印度  相似文献   

11.
公元712至714年,穆罕默德·宾·卡西姆率领阿拉伯军队先后攻陷了第巴尔(今卡拉奇附近)、尼伦(今查拉克附近)、婆罗门阿巴德(今海德拉巴附近)和木尔坦等城镇,整个信德遂置于阿拉伯人统治之下。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对印度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一直为历史学家们所忽视。有的人甚至认为,阿拉伯人征服信德对印度社会没有什么影响。例如,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在谈到这一历史事件时说:“阿拉伯人征服信德曾经被形容为‘印度历史和  相似文献   

12.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在诗歌、戏剧、小说和音乐绘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的全部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声誉,也在我国长期地发生着影响。他的哲  相似文献   

13.
马尼克·班德巴塔依(1908-1956,本名波罗伯特·古玛尔·班德巴塔依)是印度现代杰出的进步作家,是孟加拉文坛上继泰戈尔、萨拉特之后最有影响的作家。本世纪上半叶,孟加拉文坛上新人辈出,文学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在众多的新作家中,马尼克以其不同凡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在瑞士,把中国学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主修课程来讲授的高等学校只有一所苏黎世大学,但是日内瓦的高等学校却把汉语当作选修课进行讲授.这门课程是1947年由爱德华·霍斯特·冯·查尔讷(Eduard Horst von Tscharner)负责建立起来的,它隶属于苏黎世大学"东亚研究专业",1968年又有日本学课程列入该专业,1975年又设置了朝鲜学课程(尚未设主持讲座的教师职位),这三门课  相似文献   

15.
四、五十年代后期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发展尽管限制印度电影的措施作用有限,但对保护巴基斯坦的电影业还是起了积极作用。其结果之一,便是一些印度电影发行人也开始为发展本国电影生产而努力了。如阿迦·G·A·古尔,他虽然在1952年拍过一部《耳环》,但主要还是发行印度影片。1954年,他在木尔坦路建立了“常新电影制片厂”,为发展巴基斯坦电影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大姜 《南亚研究》2003,(2):94-94
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于 2 0 0 3年 6月 2 3日成功地访问了北京大学 ,并出席了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的成立暨揭牌仪式。下午四时 ,瓦杰帕伊总理来到北京大学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大厅与中国教育部长周济一道为“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铜牌揭幕。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主持了揭牌仪式。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首先致词 ,他说 ,“值此瓦杰帕伊总理阁下访华之际 ,在中印双方的共同推动下 ,北京大学成立了印度研究中心 ,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学术传统 ,加强中印文化教育的交流 ,促进两国友好关系。我相信 ,在总理阁下以及印度各界朋…  相似文献   

17.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早年就对逻辑感兴趣,他不仅研究了胡塞尔的《哲学研究》,并且熟悉弗莱格的工作和他的《数学原理》.他还精通经院逻辑:他在大学授课的论文题目为《邓斯·司各脱的范畴和意义的学说》.他曾在马堡大学作了题为《莱布尼茨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系列演讲.本书是德  相似文献   

18.
在印度现代小说史中 ,介南德尔·古马尔 (Jainendra Kumar190 5 - 1988)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作家。评论界将他称为“印地语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戈尔和萨拉特”1,“印度的契诃夫”2 ,“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3 ,认为他是“印度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之一”4等。介南德尔以多重身份享誉印度。作为一位思想家 ,他接受印度传统吠檀多哲学、耆那教哲学、佛教哲学、甘地主义和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 ,并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 ,被认为是印度现代作家中深得甘地思想精髓的作家之一 ,也是最有西方自我思想意识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位哲学家 ,他继承…  相似文献   

19.
一、萨勒夏尔和《阿扎德的故事》拉登纳德·萨勒夏尔(1847-1902)是19世纪印度乌尔都语文坛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生活在印度社会大动荡的年代。当时的印度正处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初级阶段,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的习惯意识仍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也是西方文化、文明向印度传播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萨勒夏尔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狄更斯、萨克雷和塞万提斯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拉贾·拉奥的第一部长篇英语小说<根特浦尔>面世以后,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对甘地的颂歌.2003年,有评论家提出异议,认为<根特浦尔>是对甘地主义的歪曲.本文通过历史和小说文本的互证,说明拉奥充分了解和认识甘地主义的优点和不足.在1934年之前,他就深刻认识到印度社会的发展前景掌握在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代表的政治家手中.这是他对印度发展的一个预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