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旅游文化繁荣之二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时代游人之多、游踪之广、游绩之丰,可谓中国旅游史上的一个高峰。魏晋旅游文化的繁荣原因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旅游主体个体生命意识的全面觉醒和旅游客体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奏响了魏晋旅游文化的乐章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言意之辨,在魏晋时代已经由语言学命题上升为本体方法理论。玄学中的激进、保守与温和三派各以言不尽意、言尽意和得意忘言为形上前提。因此,言意之辨以本体方法论促进了魏晋学术的演变与发展,其本身也就成为理解魏晋学术思想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中记述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了魏晋女性与中国古代其他时代的女性不同的理想追求。这些理想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魏晋女性生存空间的特征:时代罹乱,伦理松弛;以意为尚,淡化贞节;注重才情,男女平等,但同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保守性与低下性。  相似文献   

4.
论汉未魏晋六朝“人的觉醒”风貌的特质王德华人们常说魏晋六朝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关于这一时期“人的觉醒”的具体表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宗白华先生曾着重从美学角度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集中摹写了魏晋士人这一鲜活的群体。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士人所推崇和实践的理想人格,呈现出了迥异于两汉的独特风貌。魏晋士人超越世俗、自由独立的理想人格折射出魏晋时代儒家价值观的式微和道家价值观的兴盛。魏晋时代的人格之美,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人格个性长期受到压抑的封建时代树立了一块不可企及的关的丰碑。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人的觉醒时期;魏晋名士向来以对传统的叛逆而著称。《世说新语》生动地呈现了魏晋士人这一独特的生命情调,它为人们了解这一特定的文化风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启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社会长时间反复震荡给士人增添乱世的刺激。理想幻灭,精神崩溃,痛苦不堪,寻求解脱渐渐成了时代流行病。而儒学自酉汉晚期羼入阴阳谶讳之说以来,日益沉入章句繁琐的泥淖之中,原始儒学重视人道积极进取的精神被阉割歪曲而成为人们精神的负累,士人据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汉末大乱中彻底崩溃了。被压抑已久的法、名…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理论朱桢追溯书法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理论,是形成于书法艺术独立、自觉并发展到顶峰的魏晋时代。此前的历史阶段都没有这一时期所具备的那种种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理论的出现,也是书法艺术自觉的一种标志。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 《道贤论》 残篇为线索, 探讨魏晋时代僧人与士大夫的关系。 文章首先梳理了竹林七贤与七位高僧的事迹, 比较了他们的异同。 进而探讨孙绰的写作意图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最终, 就魏晋时代的佛、 玄同流, 《道贤论》 的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以及 《道贤论》 所反映的南北学风的差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魏晋清谈是魏晋时代士族读书人, 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 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是当时文化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应该给予历史的公正的评价, 而不应盲目否定, 一概贬斥  相似文献   

10.
李建中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撰文《神女与寡妇———对魏晋文学中两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指出,魏晋文学中,以“神女”和“寡妇”名篇的赋有近20篇。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魏晋诗人来说,美艳而欢愉的神女与孤寂而悲伤的寡妇,并未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在觉醒的女性意识。魏晋时期无论是美艳的少女还是新寡的嫠妇,并非全是恪守礼教而甘作男性或艳羡或哀怜的对象,而常常能够大胆、主动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已经随着汉魏之际的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魏晋文学的“神女”…  相似文献   

1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女性“新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中记述了大量魏晋时代的女性,她们的言行多与封建礼教要求传统女性顺从和守贞的特点相悖,在妇德、才智、审美和情爱诸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呈现出异于前后期传统女性的时代风尚,彰显了魏晋时代女性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比较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文学不再仅仅当作政教工具和附庸,它本身的审美作用被充分肯定,并且出现一支强大的专业文人队伍进行自觉的文学创作。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的说法,最早是由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来的,现在已为各种文学史和批评史所通用。        一 对“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现在有些人提出了异议,认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从魏晋上推到汉代,也就…  相似文献   

13.
竹林七贤政治态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林七贤政治态度研究陈雪奇被誉为“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是汉未魏晋之际的一个颇有影响的名士集团。他们的思想和活动,为当代和后世所瞩目。宗白华曾指出:“汉末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代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了巨大转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潮的种种表现颇为后世人们所注目。而作为文化主体的魏晋文人的风貌,则比其他领域的反映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他们以自己标新立异,超凡脱俗的言行举止,冲破了汉代名教统治下礼法的束缚和旧有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缘于历史境遇和生存体验的惊人相似类似,魏晋文化成为民国文人体认传统的文化磁场。刘大杰深谙魏晋文化穿越时空的存在价值,藉以梳理魏晋时代的宇宙学说、人生观、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盘活了魏晋文化的现代生机。他援西学以立论,关注传统文化演进的内在脉络,褒奖魏晋文化清新自由的学术风貌,彰显了魏晋文化应有的文化地位。他完整勾勒了鲜活如新的魏晋文化镜像,刘大杰的魏晋文化书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文质相复的历史循环理论来衡量,魏晋是一个主文的时代。刘勰将“质文代变”转换成文学理论命题。从文学发展史上来看,魏晋是一个灿烂的文学时代,而这个时代得到了史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双重支持。西汉末叶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的儒家文学观念,于汉末魏初“唯才是举”大时代背景下有了“诗赋欲丽”的隔空响应与理论续写。过度重视生活奢靡享受,追求生活的无上质量,钟情心神的快乐精彩,甚至对于美好的容颜、外在的神采风姿也是趋之若鹜,在文学上必然更加重视与追求绮丽的文采,从而形成靡丽的形式主义文风。在“灵均余影”与“瞻望魏采”双重因素影响下,“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批评理论应运而生。虽然魏晋文学自觉说已经被证伪,但文学脱离了儒家教化的羁绊,在魏晋得以实现回归文学本位,追求文学个性以及华美辞采、任情任性,这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巨大进步。一个区别于汉风唐韵的华丽的文学时代令后世瞻望。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曾认为,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实,文学的自觉必先植根于人的自觉。汉末魏晋间最能体现人的自觉性的标志莫过于此:群体意识的削减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渗透于时人的言行上,则注重人格个性的张扬。 何谓人格?瑞士学者荣格说:“人格是个体生命天赋特质的最高实现。人格的实现取决于直面人生的具有高度勇气的行动是对于所有那些构成个体生命要素的全面肯定…… 以及伴随着进行自我选择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汉末至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异常动荡的时代,踵党锢之祸而后至的三国争霸、西晋代魏,几乎荡尽了西汉盛世景象。随着汉帝…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 ,但并未对此加以论证。本文则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文学流派的涌现”和“文学理论的创新”三个方面论证了文学的独立和自觉自魏晋始 ,魏晋南北朝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学的独立和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透过魏晋时期大文学家嵇康的悲剧命运,我们会发现政治对文学的干涉所导致的文化意义上的遗失,从而加深对魏晋文学时代氛围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与"魏晋名士"的隐逸因由相似.科举时代文人通过"中隐",不弃仕宦,确保了魏晋时代门阀体制下类似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基础.较之"魏晋名士"纵心玄远以求永年,白居易倾心食禄关注现实.中国传统中庸哲学运用于隐逸行为上,体现为物质基础与身心自由兼而有之,是为科举体制下的次优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