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以来,对我国伟大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研究,曾发表了不少文章,1981年在安徽还举行了吴敬梓诞生二百八十周年纪念会;但年谱之作,尚感阙如。最近看到孟醒仁同志新编《吴敬梓年谱》(以下简称“孟谱”),不仅补此缺憾,而且引材较详,叙列恰当,是研究吴敬梓生平及其著作的有用参考书。 书前有吴敬梓像和他逝世那一年题卢见曾“出塞图”诗的影印手迹。 年谱前有《谱前》,介绍从吴氏始祖吴凤、二世祖吴谦、三世祖即高祖吴沛、下至吴敬梓嗣父霖起及生父雯延的简略经历;后有《谱后》,记吴敬梓死后三年(1755—1757)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家庭贫苦.常常是夜不暇暖,食不果腹。他在作《儒林外史》的时候,每逢下雨,破草房就漏水,有时候一两天吃不上饭、但他在这样低劣的条件下,饿着肚子也坚持写作。因此不断受到妻子的阻拦。  相似文献   

3.
吴敬梓为何未赴博学鸿词廷试?学界向来有“装病辞试”和“病不能就道”两说。考察吴敬梓的心理过程,我们发现:被荐参加鸿博考试的吴敬梓,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趋向———回避”型心理冲突,一场小病,促成他选择了不赴廷试。他的行为既有真病的成分,也有装病的成分。研究这场心理冲突的发生、解决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吴敬梓的人格、有助于我们探讨《儒林外史》的开笔时间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的显著特征是对各种人生问题、艺术问题、学术问题进行思考,并以独具个性的漫画手法表达出来。或者说,以对广泛的人生问题的思考为背景,吴敬梓也思考了一系列的艺术问题和学术问题,如中国古代“礼贤下士”的叙事话语,其实质性的内涵是什么?古代文学中的豪侠形象是否具有足够的现实依据?由此切入,考察《儒林外史》对几种经典叙事的戏拟,考察吴敬梓所创造的漫画世界的道德理想主义图景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揭示,可以对小说家表达思考的特殊方式及其小说史、思想史意义有所发明。  相似文献   

5.
<正> 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大谜不解,实为吴学研究之不幸。从清朝至民国,关于吴敬梓的父亲,一说为吴雯延,一说为吴霖起,没有定论。陈美林同志提出的吴敬梓的生父为吴雯延、嗣父为吴霖起之说却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首肯。笔者在撰写《吴敬梓年谱》时,尽管对陈文的分析、论证感到不够确切和全面,但在吴敬梓具有生父、嗣父双重身份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赞同了这种说法。之后,刘世德同志撰文考订,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是吴霖起无疑。”通观陈、刘两说,我们认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被誉为“思想家的小说”,因而对其作者吴赦梓思想的研究也就成为《儒林外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吴敬梓的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时代思潮的浸染。从总体上看,他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但在有些方面,他的思想又表现出矛盾、甚至对立的特征。这种复杂性在吴敬梓的生活和他的文学创作中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 “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  相似文献   

8.
<正> 吴敬梓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代曾经热衷于科举功名,而晚年却写了尖锐批判科举制度、揭露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儒林外史》。有的同志说:“吴敬梓晚年的思想和他早年的思想,从这些留存下来的二十三首诗看(指《金陵景物图诗》——引者注),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变化或者变化不大”。①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吴敬梓怎么会从热衷于科举功名而又对科举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呢?怎么会由信奉正统儒家思想而又能够对那个被封建史学家称誉的“太平盛世”进行深刻揭露呢?这不仅关系到对吴敬梓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而且关系到作家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是否必须具备基本的一致性。这是对于我们整个文艺创作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问题,有必要通过讨论,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9.
肖象描写是小说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我国古典小说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塑造人物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描写人物肖象重在神似,讲究以形传神。我国古代优秀小说家罗贯中、施耐庵、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等笔下的人物形象,无不神形兼备,性格鲜明。如孔明的机智,关羽的神武,曹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外作家的气质类型及吴敬梓的创作经历的考察入手,提出吴敬梓是一位理性型的作家;他所创作的《儒林外史》也因此成为理性型的小说。其理性化的特色既表现为思考的深刻性、人生主题的普遍意义,还表现在作者以“常醒的理解力”借助形象传达理性内容,具体说来,它呈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人物统一于主题,三是细节和语言的理性色彩。无论是结构、人物,还是细节和语言,都清晰地体现着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意图,都是作家理性的外化结果。但是,《儒林外史》中的理性并没有损害艺术形象,而是灌注着“生气的情感”,这就使作品既具理性特色,又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1.
《汉志·诸子略》之“小说家”,其名始见于西汉。“小说”包含两层涵义:一为浅薄的诸子学说;一为迂诞的“说”类作品。前者注重学说源流,后者关注书籍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模糊的文体意识。“小说家”正是从这两方面规范与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展现民间的世态风情;对上,揭发官场的种种丑恶;从中展开广阔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不愿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又无法融人人民,终日无所事事,也是一个“多余人”。他与奥涅金都产生于新旧文化剧烈冲突的时期,这证明“多余人”形象的产生与一个民族文化的嬗变密切相关,“多余人”这一文学现象具有世界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作家情感经历的投射,所以吴敬梓也是一位思想上的先觉者。同时,杜少卿与奥涅金又有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指出了艺术形象各自的民族性、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在为林纤年谱所写的“题辞”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乌呼!贯庐分之蒲留仙也。”畏庐即材料,蒲留仙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章太炎把材料比作蒲松龄,显然是认为林氏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方面。还有的人,甚至称林勇为“小说界泰斗”①。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在称赞林野的小说成就时,是否将其小说译作包括在内。如果包括了,那么对林氏的这些赞誉并不过分(但将其比作蒲松龄仍不恰当);如果没有包括译作,林野的小说成就便远不及其他许多人。不要说不配充当“小说界泰斗”,就是蒲松龄,也不是他可以与之比肩的。林…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著名章回体长篇小说。该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书写模式,呈现出一个百位文人轮番登场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儒林实况,堪称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这部优秀的古典小说在对科举、文人进行讽刺、揭露的同时,以佛教空性观点来否定世俗的功名利禄,并以空性思想劝导世人,彰显并升华了小说的寓意。  相似文献   

16.
左拉的《妇女乐园》通过形象塑造和人物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社会主义”理念的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不是左拉的政治和革命命题,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强调道德力量。但是,把“社会主义”写进小说,是左拉作为小说家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7.
天子·稗官·西王母──汉代神仙小说西王母形象仙化原因探析孙生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小说是“稗官”所造,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那么,“稗官”是什么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既表现为各种程式化了的理论形态,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华夏文化的重心在齐鲁,齐鲁文化是多元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主导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生活中积累的体验、感受的提炼与升华。齐鲁文化既对鲁军“新锐”小说家的价值观念、审美品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鲁军“新锐”小说家的创作也必然打上深深的齐鲁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吴趼人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围绕“恢复我固有之道德”的文化主张而展开的,“怪现状”与“文明境界”是这一文化主张具有标识性的两个体现者。“怪现状”现象是清末社会的文化写真,小说家通过“固有之道德”这一装置,揭示了儒家文化在清末衰落的事实,构成了“恢复”儒家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起点。“文明境界”是对未来国家的文化想象,小说家通过对道...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展现民间的世态风情;对上,揭发官场的种种丑恶;从中展开广阔和生活画卷。在对比中讽刺,在讽刺中对比,而且多角度多层次作立体聚集式反映,异彩纷呈,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