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2.
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是研究汉代三家《诗》学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过高地估计了汉代经师对于“师法”和“家法”的坚守程度;将忽略学术研究而重在推演《诗》义的教化类著作视为辑录三家《诗》经文的根据;混淆了文学与学术类著作的本质差别。这三重困境贯穿全书始终,降低了书中不少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锦瑟》诗的审美论析唐嘉荣一、朦胧美与朦胧意境中国探究美者,早有“美在距离”之说,而距离美就包含在朦胧美的氛围之中,朦胧美是隔与不隔之间适度的距离美。李商隐的《锦瑟》诗就包含了这种距离美所体现的朦胧美。诗里即显现了生动的形象,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  相似文献   

4.
李清文  李志辉 《学术交流》2003,(11):144-147
行役是《诗经》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诗经》“行役诗”是表现行役者非人生活,抒发行役者哀伤怨愤情感的作品。动乱的时代是产生此类诗歌的社会根源。浓郁的悲剧性和强烈的“奔进”表情法使《诗经》“行役诗”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质,给读者以沉重的美感,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创作经验而提出的一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颂”。又见于《毛诗大序》 ,但有所不同 ,《毛诗大序》改称“六诗”为“诗六义”。经学家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说 :“风、雅、颂者 ,《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 ,《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 ,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理学家朱熹也认为 ,风、雅、颂是“三经” ,是“做诗的骨子” ;赋、比、兴…  相似文献   

6.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1,(11):68-69
国人不知陶渊明者大概极少,真知陶渊明者却也不多。知者,知其名声极大;不知者,他为何有这么大的名声。说起陶渊明其人其事,实在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功,而尽是些琐碎的小事,诸如“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好读书不求甚解”,赋《归去来兮辞》、著《桃花源记》,喜饮酒、其诗酒味浓郁,  相似文献   

7.
小巧玲珑的形式美 诗之为诗,首先以审美的愉悦映入读者感官的是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苏珊·朗格《艺术问题》13-14页刘畅园的诗歌,形式短小,自由流畅,留给读者、一种复杂多样的运动感觉。如《海与我》: 海 很大 我 很小 我不怕海大 印给他 一串一串脚窝 他不嫌我小 用浪花 给我唱歌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节写人与海对比,人不过“沧海一粟”。文字已经筒省到不能再少了。人与海不成比例的误差,从诗的形式感上显露出来。后两节从人的意志和精神去写海,赋予人的力…  相似文献   

8.
方玉润(1811~1883),字友石,一字黝石,自号鸿濛子,是清代有名的《诗经》研究家摹妒肌芬皇楸蝗酥厥樱矶嘌芯俊妒返闹骱臀难罚家隽似渲械募狻?方玉润自称要“原诗人始意”,亦即寻求《诗经》本义,这是困难的。来欧阳修《诗本义》中分《诗》义为“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四类。清人皮锡瑞在《诗经通论》中说,“有作《诗》之意,有赋《诗》之意”,“故《诗》有正义,有旁义,有断章取义。以旁义为正义则误,以断章取义为本义尤误。” 在孔子以前,《诗》据说是王者“陈诗观风”的工具。《左…  相似文献   

9.
《关睢》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当今持汉儒旧说,认为它是讽喻康王君妃“晏出朝”或领“后妃之德”进行美刺的,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存在“婚礼诗说”与“爱情诗说”、“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一、《关睢》不是婚礼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论《关睢》。“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今人高亨、李长之、郑振铎、余冠英、吴小如诸先生也都持此说。1980年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关睢〉章臆断》一文也认为:“《关睢》  相似文献   

10.
侯敏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2,(4):132-135
孔子对《诗》的态度及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对孔子教《诗》的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确立及由《诗》“可以怨”生发出的风雅正变问题,重新做了文献上的印证和澄清,为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及“诗教”传统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前日读到一篇题为《关于毛泽东简朴生活情况的通信一刘斌珍同志给海外读者的一封复信》的文章(《了望》97年第42期),心中颇有感触。刘斌珍是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发表过《毛泽东同志的发票和日常开支在》一文。可是,《开支在》一文中所达某些内容若常人“用一般的推理”却无法理解,引起海内外一些读者纷纷写信,询问《开支表》中有些细节是否属实?这些细节包括:毛泽东生前的“毛巾被打了53个补丁”,睡衣“打有73个补丁”,毛泽东的装进中常常见到制。“红薯、芋头、红米、玉米等杂粮”,甚至还有“马齿觉”。于是又引发出刘…  相似文献   

12.
金莉莉 《浙江学刊》2000,(3):118-120
中西童话与成人文学一样,既有相似之处又呈现出巨大差异。本文以叶圣陶的《稻草人》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这两篇典型的“三件事”童话模式为例,认为(1)童话叙事主体在中国童话中的控制权很大,在西方童话中较小;(2)叙事话语方面中国童话单纯、直接、不偏离主题,西方童话则有“漫溢”特点;(3)中国童话的隐含读者为理想儿童,与实际读者接受上产生错位,而西方童话接受者是成人儿童兼而有之。这些差异是由于东西方民族传统、文学风格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上博简《诗论》评《诗》,惜墨如金,对于某首诗的评论,一般只有几字,少则仅用一字。而对于《葛覃》一诗则有大段评论,足见孔子对于《葛覃》一诗的重视。通过分析《诗论》中评述《诗·葛覃》的内容,愚以为有助于解决如下几个问题:(1)廓清历来聚讼不休的诗中“采葛女”的身份,进而比较准确地理解诗意;从上博简《诗论》看《诗经·葛覃》所反映的周代礼俗@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①将第24号简系连于第16号简之后,是李学勤、廖名春、姜广辉等先生的卓见。就两简内容上看,皆有“吾以某诗得……”之类的句式,而16简末句与24简首句…  相似文献   

14.
一、《望远行》(长空降瑞)《望远行》(长空降瑞)多处用典,但从考证此词写作时间及地点的角度说,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处:一是“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用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之典;二是“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涵”,用刘义庆《世说新语》关于王子猷...  相似文献   

15.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23,(6):193-201
作为德国启蒙时代重要思想家、剧作家,戏剧的情感激发和道德功能是莱辛戏剧思想的核心关切。在《悲剧通信》时期,莱辛坚持颇具卢梭色彩的“同情说”,而到了《汉堡剧评》时期,则完全服膺于亚里士多德《诗术》的“净化论”。本文尝试梳理、分析和理解莱辛戏剧思想中从“同情说”到“净化论”这一今古之变,尤其侧重这一思想发展的特色所在,即在各种近现代观念掺杂的论辩逻辑背后,始终夹缠着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术》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著名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及他为前人和同代诗人诗集所作的序中。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尚刚健、悲壮之气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开篇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诗人一开篇就指出诗坛上存在的事实,即汉魏古诗、风雅传统的丧失。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句。元好问所说的“正体”正是与“伪体”相对的风雅传统,而这种风雅传统若由汉魏上推其源,实得之于诗三百。元好问论诗宗旨就是从这里出…  相似文献   

17.
陆游叙述自己的诗创作道路,有一个“觉悟”的过程,在《示子》中谈到:“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最后终于懂得:“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从而既反对“琢”,又批评“奇险”,认为“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他“诗外”的“工夫”究竟是什么呢?即他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所说的“剪裁妙处非刀尺”、“正在山程水驿中”。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应该植根于生活。 这自然是最根本的问题。但这只不过是创作的起点,而并不足以概括创作方法的神髓。要是我们探索他创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社会》1996,(11)
这一本《社会》,薄薄的48页,既没有什么花俏的包装,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以媚俗去招徐读者,只是在默默无声中,一步一个脚印之中走完了她的15年路程;在这15年之中,“成绩”二字,不敢妄自费加;曾经遇到过的困难与曲折也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编辑部同仁坚信:历史永远是用“前进”二字作为最好的注释,对于《社会》,也决无二致!值此庆贺本刊创刊15周年之际,回眸相望,我们这本杂志始终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以及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大学及其文学院的各级组织、领导的关心、格导和帮助,方…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所描绘的那幅芳草鲜美、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彩图,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弦,成为中国人尤其是传统文人心往神驰的精神家园。唐宋以来,不仅唱和其诗者层出不穷,而且各代文人在肯定与否定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桃源”理想,并以各自时代的观照方式营建着自己心目中的桃源世界。实际上,生逢乱世的陶渊明所虚构的“桃源”世界是向往着安居乐业的民间传说素材的深化,也是与儒道“至德之世”社会理想交融的蓝图。在此意义上,“桃花源”实际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意义。本文拟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用戏剧性的手法揉合了世界历史、地理、当时的新学理、新事物、世界局势、中国处境、梁氏的救国志业、大同理想,是一首元气淋漓,具有“史诗”特色的作品,很足以代表晚清文学的恢宏气度。该诗是其“诗界革命”、“新意境”、“新语句”理论的具体实践。诗中充满革新图强,反对列强侵略的思想,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又对未来中国充满希望,展示了极其辽阔的视野和壮观的气势,体现了他改良家的广阔胸怀,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