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奇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
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文学价值的体现,明清女性以序跋的方式表达了她们对戏曲文学价值的独特认识。除了推崇戏曲具有维护封建伦常、批评不良风气的风教功能外,她们又由女性自身地位和遭遇的联想引发出对戏曲抒情功能的认同与提倡;同时借戏曲艺术以表达她们建功立业、不甘雌伏的名世愿望。尽管她们的视野不及男性开阔,且多为感性的体悟,但话语中时常透露出强烈的女性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
杨加强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本文从社会政治环境、文人的地位及文化思潮与文艺主流方面出发 ,对中国古代戏曲较古希腊晚出近二千年、较古印度晚出一千多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别于单纯从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之晚成。 相似文献
3.
高芳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5-97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在作品中观照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萧红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绘了这些女性在婚恋中怵目惊心的悲剧性生存状态,彻底消解了爱情的甜蜜,颠覆了情爱的愉悦,甚至否定了女性生命创造的内心喜悦及生育创造行为本身的伟大、神圣,这种极其另类的书写与萧红自身的情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欧仁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25-27
佛教作为异族宗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于民间,而佛教要想立足和发展,必须面向世俗、面向民众。于是,佛教以戏剧作为载体,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仅把佛教带进了民众的家庭;另一方面,佛教与戏剧的结合,无形中也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淑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0):105-107
乱离主题是战争年代的特殊文学产物,女性乱离文学则从女性切身经历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表现她们在生命和人格、母性和自尊之间的艰难选择,体现出抗争命运的顽强意志和尖锐清醒的批判意识。与同类男性文学相比,乱离主题的女性文学因其"我手写我心"的直接性,更具有"以血书者"的真文学的感人力量,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
从形之下观照,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表征,首先表现在:文体上、语言上主要由人物的上场诗、下场诗、唱词、韵白和判词或词话、题目正名构成;韵律上运用诸宫调来演唱,无论抒情、写景或述事,都注重诗意般的意境营构;其次表现为借剧中角色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象征性的脸谱艺术、虚拟化的生活场景、灵活性的时空观念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之写意艺术.从形之上透视,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理想化的生存境界、诗意般的生命体验、平民性的价值取向、自娱娱人的娱乐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意境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训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1):28-33
该文探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意境的表现问题.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的审美理论,中国古代的戏曲家和小说家们,由于往往本身就是诗人或词人,当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可能不受到诗词创作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传统诗歌对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之中.又由于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侧重表现性,写意和抒情味较浓,与西方一些侧重于再现性的叙事文学不同,仅用典型理论来阐释显然远远不够.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意境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的表现主要有诗情画意、人景交融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明清弹词中的女性易装现象非常普遍,在女性作者笔下尤其如此。不管这些易装女性才干如何,她们无一不具有奇特的婚恋经历。文章对《弹词叙录》所收弹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认为女作家对弹词叙述特点的把握、婚恋题材契合女性的欣赏趣味及女性生存困境下的人生思考是造成女作家弹词中易装女性另类婚恋图景的三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蔡锋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3):83-89
通过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女性文化教育上的第一个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家庭化,家庭化的文化教育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偏重伦常道德、规范女性行为的特征;第三则是喜爱文史的特征,即大多数女性都喜爱文史知识,重在对自己文学修养的提高上,而并非像男性那样非得去读枯燥乏味的经书、或者囿于入仕或科举不得不读固定的书本. 相似文献
10.
李桂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6):50-54
在传统色彩修辞的作用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容色描写往往被赋予特定的角色功能。有些着眼于标识超值人物的“异貌”,有些意在暗示人物生存的穷达情境。中国古代戏剧着色的“脸谱”化特征影响及小说的人物敷色,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角色化容色描写。 相似文献
11.
刘玲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128-131
中国古典目录书有多种类型,有不同的功用。具体说来,有适合学术研究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型,有方便查阅的条分类例、纲纪群籍型,有用于指导学习的慎择约举、提要钩元型,有利于记录的薄属甲乙、统计典藏型。多角度审视这些书籍,有利于我们今天有效的继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胡建次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111-115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为产生期,唐代为拓展期,宋代为充实期,明代为深化期,清代为完善期。古代文论情景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历时承传、梯度拓展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燕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5):96-98
中国古代女性艺术家与男性艺术家并肩齐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艺术。毋可讳言,现有的各种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在反映历代女性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评价女性的艺术成就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欠缺和偏颇。这一状况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认清这一点,是我们发掘和研究古代女性艺术成就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论汉语文言虚词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34-638
虚词繁多是汉语文言文的一大特色,对它们的英译不能以简单的省略来一省了之。根据汉语文言文的特点,结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指出:对于文言虚词来说,语义翻译是应优先考虑的手段;另一方面,交际翻译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常用的手段包括隐性衔接、合并、句式转换等。 相似文献
15.
杜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讲究的是差异性和独特性,其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科学合理的功用效能,大俗大雅的配色处理,隽永寄寓的图腾纹饰,独具创造性的技艺手段,呈现出与西方女子内衣迥异的鲜明个性与"东方特色",是世界服装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陈慧玲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
文言是汉语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应当高度重视文言的文化功能,把文言教育与提高汉语汉文化的认知能力联系起来,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塑造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苏天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4-116
古汉语中"者"的词性归属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由这一热点延伸出来的便是"者"字结构中"者"的语法功能问题.由于"者"的词性归属尚未确定,有关其语法功能当然也存在争议.目前,学界对动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对名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语气助词.笔者认为名词性成分后的"者"既可作结构助词,又可作语气助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郑泽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6):52-55
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土壤之中的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格和思想体系的人生美学。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及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突出特征 ,传统士大夫们通过艺术去思考人生的诗化、去实践人生的诗化。艺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精神家园 ,艺术是士人们于有限之中把握无限、于短暂生命之中追求常存不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元以后 ,中国古代小说的女性容貌描写逐渐出现了以“花”、“柳”等植物为喻象的倾向 ,这意味着以藻饰女性容貌为快意的世俗文化心态已渗透到小说文本之中。这种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既建立在原始的“诗性的”隐喻思维基础之上 ,又吸取了传统诗词以及戏曲以植物喻人的经验 ,创造了一种以隐喻象征为特点的诗意韵致。同时 ,中国古代小说女性容貌的“植物化”喻象的特点是“可观”、“可餐” ,是男性作者在性别错位的社会里对女性容貌所进行的满足自身欣赏欲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20.
建筑文字装饰是以意形俱美的文字,以文字的意境介入建筑意境的一种建筑装饰手段.其可以按装饰文字的结构,被装饰的客体加以分类.建筑文字装饰在古代具有显著的特征与功能,在现代扔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