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2.
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衍生出的民族文化情感和文化惰性使中国人很难超越“简单化的民族立场”。近现代中国文化所遭遇的屈辱历程,更使国人关于民族性的思考纠结着化解不开的情感基调。能突破情感制约,超越狭隘立场,以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并阐……  相似文献   

3.
云慧霞 《求是学刊》2003,30(3):90-94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受 2 0世纪德国生命哲学的深刻影响 ,主要集中在对艺术与生命美学、艺术与技术理性等问题的思考上。在美学观上 ,他将“生命”一词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进一步对审美体验、艺术想像等美学当中的核心范畴加以分析。面对科技理性给现代人带来的精神危机 ,他认为只有艺术地陶冶心性才能解决。宗白华生命美学观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建立在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并对西方生命哲学加以整合而成。  相似文献   

4.
“躲避崇高”与人的无根生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言亮  卢风 《唐都学刊》2007,23(4):17-21
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躲避崇高”这一现象,首先描述了“躲避崇高”现象在当代人生活中的表现,其次笔者尝试着从现代性价值的确立这个角度来对躲避崇高这一现象进行阐释。指出:现代性价值对人们生活的裹挟与人们生活中的“躲避崇高”现象密切相关。最后论述了“躲避崇高”的后果,“躲避崇高”造成了现代人生存的无根性,生活的厚重感被剥除,使生命处于“不能承受之轻”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昌耀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是至真至善至美。具体探讨了他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中 ,对生命至”真“的体验 ,从而完成了最高的人性成熟 ,在此基础上 ,促使他自觉承担艺术的“启示价值” ,积极介入当今中国的话语实践中来完成向“善”的对于历史、时代等主导性精神意识的弘扬 ,同时追求一种与自己的身心能融然天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将现实主义的美学规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洪升《长生殿》的情感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升从“情场”视界、“情缘”焦点、“情至”本旨出发,在《长生殿》中对李杨故事加以情化、净化、理想化艺术处理,借以表现情感的解放和自由。洪升强调戏剧“言情”、“擅场”,于“情在写真”基础上求奇出新,力求创造格调高雅的情感诗化意境;他通过“情悔”描写否定情欲的放纵主义,主张克服情感异化而达到情感净化和自我完善境界,对当时由雅到俗、从情到欲类学趋向是有力的反拨;他还把生死相许这种情感郁结点作为戏剧创作的艺术肯綮和构思关键,用以揭示情感本体的超越力量和情感追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好青年“能吃苦”是赓续光荣传统的内在要求、肩负时代使命的现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前提。“能吃苦”要求青年具备敢于吃苦的坚定意志、善于吃苦的过硬本领、乐于吃苦的崇高境界。新时代好青年要在理想信念中明晰“能吃苦”的价值导向,在文化滋养中擦亮“能吃苦”的情感底色,在教育协同中激发“能吃苦”的行动自觉,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8.
牛汉的诗论     
“七月”派著名诗人牛汉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善于创造令人心悸神惊的形象,表达悲壮崇高的主题,体现人的生命的顽强坚韧。他就诗的思想感情、意境创造、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发表了不少颇有价值的看法,值得重视。本文是作者所撰《牛汉评传》的第9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物质生产为原点,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物的自然关系”为两个基本向度,意识形态性艺术、商业化艺术、自由艺术,乃是马克思艺术哲学勾勒出的艺术的三种形态。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理论框架,突破了单一的艺术意识形态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谈悲剧与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平 《社科纵横》2005,20(1):135-136
广义的悲剧 ,用来定义某种情调 ,这种情调 ,也常被人们用悲、悲情、悲剧性等词语界定。狭义的悲剧指特殊的戏剧艺术类型。美学范畴的悲剧 ,即关乎情调 ,又囊括了狭义的悲剧。它是悲剧艺术的精髓。本文讨论的 ,正是这样一种悲剧。王国维先生认为 :“艺术是苦难人生的唯一解脱。”因为艺术在阴郁的现实之外 ,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 ,包含了崇高 :它源于苦难 ,又超越于苦难。它和苦难一起 ,支撑着艺术与人生。本文主要抒写了四种悲剧 :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奋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悲剧 ,对善良与崇高的坚守招致的悲剧和毁灭 ,开放在血泊和墓地里的爱情悲剧 ,庸常人生中所完成的对悲情的超越。通过这四种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 ,悲剧与崇高 ,如何在美学层面上 ,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生活作为人生命活动的展开方式,是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目的进行的生命活动,是人全面本质的展开,本真生活是属人的,以人为本。现代社会实质是以资本市场逻辑和技术理性为主导逻辑建构而成的物化社会,置身其中的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实质上趋向物,处于异质生活境遇,怎样在现代生活境遇里获得生存的意义,过有价值的生活,回归“人本”生活状态,关键在于对“物本”异化力量主导所形成的现代人的异质生活境遇的超越,即对生活的价值体验。  相似文献   

12.
吴晓 《浙江学刊》2002,(6):52-56
九十年代出现的诗歌个人化写作 ,是新时期以来诗人主体意识的全面觉醒和诗的本体意识的全面复归的产物。个人化写作的个性化、隐秘化特征源自生命的深层体验 ,因而个人化写作属于“体验的艺术”。在个人化写作语境下 ,诗歌阅读与批评应当调整自身的立场、姿态和策略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 ,即是“原生命批评”。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边塞诗的悲壮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军  宋俊丽 《社科纵横》2005,20(6):139-140
唐代边塞诗人在独特的题材范围中表现了“征人”强烈的理想、抱负和痛苦,展现了“征人”的崇高行为和精神力量,使边塞诗歌体现出一种悲壮的情感基调和美学魅力,形成唐代边塞诗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悲壮美。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最值得用心体会的艺术,看似平淡琐碎,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有关生活的一切内容,一旦在境界上稍有超越,便创造出不同以往的感官体验和艺术味道。当饮食男女超越了对口腹之欲的满足,开始关注就餐的环  相似文献   

15.
李退溪是理学即新儒学在朝鲜时期的主要传播者和代表人物,他对朱熹的性情学说有详细阐发,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问题,特别是道德情感及其直觉体验问题。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先注意到人的情感的重要性,他从人的情感经验出发,建立了古代人本主义的仁学。这种学说尽管受到家族伦理的历史限制,但它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真情实感的承认。只要人的情感是真实的,他的心灵就是“真”的、“善”的和“美”的。孟子进一步发展出心、性、情合一的心性学说,把人的心理情感,特别是“四端”(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说成是人性的心理基础,从而赋于情感以更大的意义。人人皆有“四端”之情,扩而充之则能发展出四种最基本的道德理性,即所谓善。因此,“四端”之情便是人的价值所在。他从“孩提之童”具有爱亲的自然情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术语,但对其解释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传统的解释都是从艺术层面,把境界等同于意境。其实,境界并不仅指向艺术,更指向宽广的文化层面。首先,境界要求表达真实的人生体验。其次,境界更是指一种悲壮苍凉的生命情怀。最后,境界亦指向创作主体的人格,只有纯真无伪、人格高尚者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作品。王国维的境界最终是一种生命空间、心灵空间的呈现。境界实际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考察与品鉴,是艺术境界与生命境界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文艺领域,而达到了生命美学、哲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理论界中.对艺术特性的阐述基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的情感性。’另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的形象性。 、情感说”认为:艺术的基本特性是感情。它基于这样两条理由。第一,能够概括一切艺术门类的特征就是感情.否则,就会把一些着重于“表现”顺艺术品种,诸如音乐、舞蹈等“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①。第二,即使就再现艺术来说,感情也是重要的。因为在再现艺术中“不仅由于艺术家只有带着自已的情感去体察,”才能表现出对象的生命和心灵状态,而且因为艺术在再现现实的同时,还要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倾…  相似文献   

18.
“家庭”作为人之初的必经之地,对于人的意义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安全、最温馨的成长摇篮,因而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中一个古老恒常的主题.然对于韩裔日本女作家柳美里而言, “家庭”一词包含太多复杂的内涵. “家庭”是她生命的原点,但同时也是她的宿命.作家柳关里通过“家庭”内外带来的人生纠葛和生死洗礼,对人生意义及生命本质展开深入思考,终于获得对于个人、家庭及生死的超越,成功从“夹缝”般的生存环境中突围,并以写实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中成功贯穿“家庭”这一创作主题,表现了现代人与“家庭”之间的纠葛心理.本文将探讨“家庭”这一创作主题对于作家柳美里的深刻意义及其不凡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清中期骈文复兴,汪中、洪亮吉是两位重要的作者.二人的骈文除了博学与雅致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浓烈的自我表现色彩.汪中骈文的特点在于“一家之言”,洪亮吉骈文的特点在“英华出于性情”.二人有着相似的游幕经历,相似的人生经验,但表现在骈文中却是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汪中表达的是对知音的渴望和对人生辛酸的痛苦体验,总是把自己和描写对象交织在一起,将生命的痛苦与骈文的华美融为一体,将人生的失落与雅致的典故结为一体.洪亮吉在骈文中表达的更多的是感激与怀念,情感也很深沉很强烈,表现为骈文华美的形式与丰富的典实.  相似文献   

20.
杨冬梅 《学术交流》2006,(3):140-142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意象频繁出现并伴随着词人含蓄蕴藉的审美情感体验,其昭示着李清照生命与情感历程中从少女情怀到思妇情结,从思妇情结到遗妇情怨的心态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花”既是她寻求自我定位的见证者,又是她女性主体意识的彰显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