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西比较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关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研究中从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历史实存问题,二是比较哲学的学科建制问题。通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梳理论述后认为,无论是"中西比较哲学"这一学科建制问题,还是"中西哲学比较"这一研究活动都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解决中国现今的实际问题上来,即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比较异同抑或是规范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结合文化背景研究诗歌"和"以诗歌为材料研究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诗歌的文化学研究"这一课题,由于当前讨论的"文化诗学"概念对中国原有的为人熟用的"诗学"概念产生挤兑,因此本文也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诗学"这一古老概念出发,深入探讨张爱玲国语注译晚清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语内翻译)的原因。原著的不流行以及译者对此书的偏爱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它们折射出来的是原著诗学、主流诗学和译者本人诗学观之间密切的关系,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有关细节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看清张爱玲此一翻译选目背后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从诗歌的内质和形式两个方面强调了诗歌的个体抒情性和文体审美性,更准确地表述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这一诗说影响了六朝及以后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对这一诗说的接受与误读、欣赏与贬斥是并存的。但在明清两代,受时代语境所限,误读与贬斥之风犹为严重。然而,“诗缘情而绮靡”说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具有创意性的一个“新语”,其生命之树是长青的,陆机对中国诗学的贡献是任何人也无法磨灭的。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主义衰退,文明重心逐渐东移。以跨文化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研究的某种重大转折或某种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基本围绕中西诗学,带有较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我们还需要向非西方和后发展国家等多方面地拓展我们的比较诗学研究。在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诗学,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诗学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诗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界对克林思·布鲁克斯的反讽诗学主要存在两种误读。一是认为这种反讽诗学只适用于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诗歌;二是经常混淆反讽诗学的关键概念。在对布鲁克斯十二种反讽类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其反讽诗学是一个立体的体系,其关键术语反讽、悖论、张力等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悖论一般处理完整的陈述,而反讽对比的元素可能只是简单的意象、词语或孤立的概念;反讽中的对立是相对的,而悖论中两组事物的对立更具矛盾性。张力是反讽的一种心理功能,是反讽的动态品质,反讽支配、平衡张力。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诗学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诗学则是指诗歌创作的技巧。诗学概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了重要性和必然性 ,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关注。 2 0世纪以来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借鉴西方文学理论 ,对中西比较诗学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理论 ,促进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音和重读的概念在学术界和实际运用中一直存在着混乱,也是韵律学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真正从学术上得到解决。本文结合语音学、语义学的理论从韵律学的角度对重音和重读重新进行定义,根据语言学读音的客观性特点把语言学上的重读音节称为重音,根据诗歌读音上的主观性把诗歌的重读音节称为重读,把重音作为语音学的术语分析,而把重读作为诗学的术语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重音和重读各自的特点与区别,解决了诗学中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混乱。这也是国内外第一次从诗学的意义上对重音和重读进行学术区分与定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学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 ,然而关于“中国诗学”的概念和内容 ,目前学界仍众说纷纭。张伯伟教授将其内涵界定为“诗学文献学、诗歌史、诗歌原理、诗论史和比较诗学”五个方面 ,并在其论文集《中国诗学研究》中体现了五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这对于“中国诗学”的学科建设颇具参考价值。张著的贡献在于它不但为学界提供了多项富有开拓性的学术成果 ,而且贯穿于作者研究实践中的学术方法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体现的研究特色 ,在笔者看来就是将传统与现代、宏观与微观、理性与诗性相结合 ,博采文献 ,体察深微 ,结论精辟。简言之就是…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创作论》是一部优秀的比较诗学著作。它不仅运用而且阐释了诸如“以今证古”“中外结合”“案而不断”“根底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等颇具启示性的学术方法;在如何实现中学与西学、现代与传统的融会贯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高的范本;充分体现了著者王元化一贯弘扬与倡导的独立思考、自由精神以及“为学不作媚时语”的学术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分析了比较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指出比较不仅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而且召唤着比较文学的范围;其次批评了三种比较文学的学科观,提出比较文学的学科应定位于与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比较诗学相等的学科地位,它尤其应与文学史相对应。最后,试图指出比较文学更名为“文学网”,也许更合适。  相似文献   

14.
追问“诗意”是一种思想的冒险,这种冒险使我们走上思想之道路。而此道路展现为海德格尔关于“诗意”的美学思想:从“诗与诗意”到“诗人与诗意”再到“诗意自身”的追问中,诗意这一事情从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学解释的双重路向及其现代性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解释的双重路向,就是“艺术化或形式化路向”和“功能论或生存论路向”,即“诗论”与“诗思”。现代中国诗学解释学的变革,是时代历史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回应这一要求,所以,就需要重估中国诗学解释学传统。从中国古典诗学解释学的合理性出发,并以此为根基,同时,与西方诗学形成真正深层的文化对话和精神对话,就可以重新确立中国现代诗学的生命价值观念,重新确立新的诗学解释学原则和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16.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一书未以“关键词”命名,主要以比较诗学领域的一些重要术语、要素、概念及系联的具体问题为线索结撰全书,在学术理路上同样具有关键词批评方法论的意义。其入思和运思路径是:以“假定”或“理论预设”为出发点,通过概念、术语相似相异性的辨析,构建一个内部有机系联的诗学系统。其跨文化视野下对西方摹仿论概念、术语客观而又带有解构性的论述,对概念、术语审慎使用和意义边界的清晰界定、贴近文本的态度和策略,在概念、术语的理性演绎中别具个性的诗性化批评等特点,为今天的“关键词”批评热潮及比较诗学研究等提供了诸多镜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诗学理论是“发愤以抒情”,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诗学”;苏轼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诗是穷人物”的命题。苏轼的这一思想从“发愤”说、“物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儒家诗学思想中摆脱出来,从理想的应然状态出发,直接诉诸文学超越性的审美本质,从而完成了诗学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的潘若冲及其作品《郡阁雅谈》历来未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与辑佚,笔者认为《郡阁雅谈》并非笔记,而是宋代早于《六一诗话》且侧重于论诗及事和论诗及人的诗话著作,“雅谈”即“诗话”的雅称。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艺学研究趋向与"语言学转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艺学研究呈现出"向内转"和"向外拓"两种基本趋向,这两种趋向与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的两大变革有着深刻的关系."语言学转向"的第一个变革是从"自然语言观"到"符号任意性"的转移,第二变革是从"逻辑语言观"到"审美语言观"的变换.前者导致"诗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后者导致"文学理论"与"文化理论"的相互渗透;前者把文学研究转向文学文本内部,后者把文学研究拓展为文化研究.如何在批判清理的基础上寻求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在文艺学研究中的有效结合,在当前显得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0.
禅宗(尤其是南宗禅)顿悟思想对宋代诗学(主要是江西诗学与严羽诗学思想)产生了具体影响。但江西诗学与严羽诗学对悟的把握有明显差别前者“自下而上”,后者“自上而下”。妙悟(悟)实际上是《沧浪诗话》中最核心的本体性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