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庄子·杂篇·徐无鬼》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即“枯槁之士宿名”,这句话在初读时很容易被略过,但细细想来,此句之意又颇值得玩味。在历代《庄子》注本中,对这一句话的解释并不很完备,而尤其对“枯槁之士”四字竞无详细注解。而在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却直接解释成了“山林隐士留意声名”…,这样一来,本来作为一对相悖概念的隐士和声名就发生了关系,让人摸不着头脑。在通过对《庄子》书中涉及的“枯槁”“隐士”和“名声”这三个概念进行考察后,发现陈鼓应先生的这一解释并不恰当,并且在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旁证,进而确定出“枯槁之士”的真正含义是可与贾谊所言的“烈士徇名”互训的。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8,(2):148-150
文本试图以"立人"概念的重新阐释为突破口,尝试将鲁迅研究与当代中国重大思想问题进行关联。"立人"在鲁迅那里并非抽象的概念论式建构,而且具有相当的实践性。既往研究更多关注启蒙从传统烛照下的"立人"理想,但很少追问如下命题:立什么人?知识分子还是土俗世界庸众?人是否可立?是制度设计上的完善会产生新人还是有了新人才会有制度设计上的完善?本文认为,"立人"在鲁迅那里并非一种形而上的充满文艺腔的理想,而是充分预估了"人"之多样性、复杂性基础上的有限度的行动。这种由下至上并充分意识到自身局限性的思想方法是对启蒙及知识分子主导的其他理想色彩鲜明行动的纠偏,亦是今后鲁迅研究应当注目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苗民 《江淮论坛》2011,(3):164-171
明代中后期,“小品”一词开始在各类文献中大量出现,而最先赋予“小品”以文学意义的,则是王纳谏编选的《苏长公小品》一书。自此,小品以选本的方式进入了文学史的视野。继之而来,晚明出现了一系列的小品选本,这些小品选本以“小”的四个审美标准,对前代各类作品予以三个向度的创造性“品”评,从而建立起小品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4.
从小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居中,要是偶尔考前了几个名次,父母心里就乐开了花。但不管怎样,父母还是望子成龙,想让他将来能考上清华北大这一类高等学府。他知道,凭眼前的成绩,无论如何也上不了清华北大。母亲说,这不影响你将来上清华北大,就如挂在树上的苹果,如果够不着,可以跳起来摘下。听了母亲的话,他眼前一亮:跳,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从此,他变得用功起来。但不管怎样努力,前几名总是与他无缘,好多时候,他开始怀疑:跳起来,真的能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吗?跳还是有效果的,总比不跳好。三年苦读,他还是以高出大连开发区一中录取分数线几分的成绩,被一中录取。  相似文献   

5.
释“士”“寺”郑慧生甲骨文里有等字,它们表示雄性的牛、羊、豕、鹿……象阴茎,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后来这些字统统作牡,羊、豕、鹿归类于牛,变为士。牡字的偏旁就是“士”。《说文解字》说“牡,畜父也,从牛土声”,“土声”之说是错误的,这一点,段玉裁已经感觉到...  相似文献   

6.
回忆清华哲学系——“清华学派”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北京(当时称为北平)的高等学校中,有两个哲学系在全国最为有名,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一个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个是清华大学哲学系。但两校的学风不同。北大哲学系比较重视考据,重视哲学史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比较推崇直觉。当时北大哲学系教授张颐讲授黑格尔哲学,被称为黑学专家;另一哲学教授汤用彤学贯中西,对于佛学史研究有突出贡献。清华哲学系比较重视义理,重视理论建树,在方法论上比较推崇分析。一九五二年高等院校调整,清华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于是原来的两种学风合而为一了。近来有的同志称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清华哲学系为“清华学派”,这是有事实根据的,也是值得回顾的。  相似文献   

7.
库恩的范式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新"范式"出现是知识增长的重要标志。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中国每一次发展观念的更新都是一次"发展范式转移",体现了科学的时空观和革命观。"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发展范式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同时,充分的发展范式转移也对中国的发展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8.
9.
《理论界》2017,(7)
当我们想当然地使用范式时,多半未曾想过范式到底什么意思;范式其中文字面意思是典型的样式,典型本是具有明确的意思,然而人们对范式的随意使用却表明了它涵义的模糊性;笔者通过考察范式概念的变迁引入了关于范式的模糊性问题,然后再主要考察了范式概念的模糊性根源这个问题,并在以下三个方面回答此问题:一是范式的模糊来自于纵向的整体主义视角;二是范式的模糊是因为范式本身来自于横向的相似性;三是范式的模糊是因为它是一个循环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1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多种范式。从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崭新的空间条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其“空间范式”的提出进行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空间范式”凸显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的理论特性,旨在透过“空间”的维度,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空间范式”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旨趣,凝聚学科共识,培育知识信念,整合学术资源,建构更加专业的话语体系,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新闻学理论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的元范式,尚处于感性探索与学理不深的层次,探索与建构新闻学理论研究的元范式是当代新闻学理论发展与新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实践人学以其对新闻学理论研究的实践性与人学性的高度整合功能,充分体现出它的元范式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1.在以往的文人画研究中,人们多注意了庄禅的影响,而很少提及儒学;"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中国古代人文知识分子("士")之优良传统,这主要体现在儒家精神;中国古代之"士"素有"穷"、"达"、进、退之德行化追求;2.源初意义的水墨"文人画"是士人隐逸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兼善天下"受挫失败而"独善其身"的选择,庄禅是他们的本色。但出世退隐而"君子固穷"之"士"却始终郁勃着入世"兼济"之情怀。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文人题画诗即在表达着"诗以言志"的人格修身与"兼济"梦想,其根深蒂固的儒家情怀天地可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范式,是一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总体性价值规范,它要求哲学教育达到“哲学的生活生成”与“生活的哲学化成”的有机统一.这一范式源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本真精神,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传统之中.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教条主义的干扰与破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逐渐偏离了生活化的路向,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当前重新确立这一范式,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贴近生活、亲近大众,摆脱教条主义的困境,实现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长期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在“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启发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望取得“范式新解”,从本体论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重构、实践视角切换以及多元学科融合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学科视域的转变;从认识论维度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运动与外部环境变迁,全面审视范式困境,有助于强化与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底蕴与生成逻辑;从方法论维度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缺陷,以此为突破口精准治理系统缺陷,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优化。借鉴新教育学研究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谋求创新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杰出代表、伟大典范.他们关于"士"的思想,虽然由于历史的和个人认识上的某些局限,有其缺陷和不足,但总的来说是十分博大精深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国际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术界对这场变局的根源探讨众说纷纭,对其前景的预测也各异其趣。本文在概括当今时代主要深刻变化的表征后,分析了大变局的根源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权力结构的变迁,使处于该体系的核心力量通过作为其“上层建筑”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部分抛弃自由主义而试图阻止体系内的权力变迁的持续,尤其表现为基于主权原则的开放交流日益被保护主义和大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和对抗意识所取代,从而导致时代巨变。未来世界秩序的前景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为结束国际社会大变局带来的混乱并重构一个更为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全球南方将承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通过非激进主义的方式改造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所依赖的新殖民主义,并促进开放性主权原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过去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一般只注重于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及其变化。就探讨农民战争的本质属性来说,这种研究无疑是必须和重要的。但如果仅局限于这种研究,还不能认识农民战争的全貌,应该扩大研究范围。例如在特定时期,士是农民起义的同盟者和深层结构的代表,他们参  相似文献   

19.
放下书本放下笔,离开专业部伍,投身于斑斓的经济大潮角逐之中,这便是所谓的文人“下海”,雅言之“弃文经商”,古雅言之“弃儒就贾”。十数年来,有人对此现象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或惋或叹,或褒或贬。余学也翦陋,总觉得诸多分析中,大都是从市场经济的影响着眼,较少谈及其经商意识源流方面。诚然,当此改革开放、社会转型转轨之际,大量的外来文化意识影响到我国既有的社会价值取向,然而“既有”并非一张白纸,作为“文人”这种社会阶层,溶知识与思想于一身,既是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承负者,又是现代文明经验的传递者,如果说他们不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潜在作用,而全然被动于外来意识的驱使,那是有悖逻辑的。那么该怎样去认识呢?愚以为有必要从自身文化传统的角度,亦即历史的角度,谈一谈“士”与“商”的关系,“治学”与“治生”的意识流变,庶几能说明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时亮 《天府新论》2013,(4):39-46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堪称儒家法政思想在晚期传统中国发展的最高峰。晚清以来对黄宗羲法政思想的研究,自其开始就走向了困境重重的"民主"范式。本文尝试提出黄宗羲法政思想研究的"自由"范式,并对之予以初步论证,以努力在新的视阈和参照中,更深入地理解黄宗羲法政思想乃至整个传统中国法政思想内在的丰富性,及其在现代世界所可能具有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